黄河小浪底水库防洪减淤作用与效益跟踪分析

2023-09-19 12:18安新代
人民黄河 2023年8期
关键词:效益分析防洪

安新代

关键词:防洪;减淤;效益分析;小浪底水库;黄河下游

黄河小浪底水库位于黄河中游最后一个峡谷段的出口,上距三门峡水库坝址130km,下距花园口水文站128km,控制流域面积69.4万km2,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水库设计总库容126.5亿m3,长期有效库容51亿m3。工程设计阶段提出了“以防洪(包括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的开发任务[1],防洪作为首要任务,要求小浪底水库与已建三门峡、陆浑、故县等水库联合运用,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千年一遇,并做到对特大洪水有对策,对常遇洪水能减轻防汛负担;减淤方面水库设计拦沙库容75.5亿m3,在长期保持有效库容前提下,力争长期减少下游河道淤积。

进入21世纪以来黄河来沙量明显减少,小浪底水库淤积速度减缓,同时随着河床边界、经济社会等条件变化,水库运用方式不断优化调整。诸多学者围绕小浪底水库拦沙初期运用方式[2-4]、拦沙后期运用方式[5-8]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为水库调度运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小浪底水库投入运行以来取得了显著的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发电、生态保护等效益。截至2022年10月,小浪底水库累计淤积泥沙34.67亿m3,占设计拦沙库容的46%,处于拦沙后期第一阶段。系统梳理水库防洪减淤作用及效益,对水库未来调度运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小浪底水库的调度实践,分析小浪底水库防洪作用,研究库区及下游河道冲淤变化情况,并与设计指标对比,计算水库防洪减淤效益,以期为小浪底水库防洪减淤调度运用提供指导。

1小浪底水库防洪作用

1.1水库防洪运用情况

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以来,在2003年、2005年、2007年、2010—2013年、2018—2021年共发生了15场花园口站洪峰流量超过4000m3/s的洪水(还原洪水),其中伏汛洪水8场、秋汛洪水7场,见表1。小浪底水库按不超过下游平滩流量下泄,洪水期水库达到的最高运用水位为273.5m(2021年10月9日),花园口站平均削峰率36%,最大削峰流量7560m3/s,其中小浪底水库平均削峰率32%,有效避免了下游滩区的淹没损失,减轻了下游防洪压力。

1.2水库防洪作用

1)利用当前水库防洪库容较大的优势,适当控泄中小洪水、减免下游滩区淹没损失。黄河下游滩区原居住有190万群众,河南、山东滩区居民迁建规划实施后仍有126.3万人(2023年统计数据)、22.67万hm2耕地长期遭受漫滩洪水威胁。根据《小浪底水利枢纽拦沙后期(第一阶段)运用调度规程》,小浪底水库拦沙期具有较大库容的条件下,有必要也有可能对黄河下游流量在8000m3/s以下、含沙量较低的漫滩洪水进行适当控制。截至2022年10月,小浪底水库前汛期(7月1日—8月31日)、后汛期(9月1日—10月31日)防洪库容分别为78.3亿、60.0亿m3,远大于设计防洪库容40.5亿m3,如果按照设计方式运用,防洪调度尚有余地。作为已建工程中唯一能够为下游滩区防洪提供库容的骨干水库,小浪底水库利用当前防洪库容较大的优势,适当控泄中小洪水,减免了下游滩区淹没损失。例如:2020年8月黄河中游连续发生3场编号洪水,潼关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6300m3/s,花园口还原后洪峰流量6600m3/s,经中游水库群联合拦洪运用后,花园口站的最大洪峰流量削减至4550m3/s,削减洪峰2050m3/s,河道洪水位降低1.09m,初步估算减少下游淹没面积866km2,减少下游淹没耕地5.08万hm2,减少淹没影响人口11.85万;2021年秋汛期间,小浪底水库与支流水库联合调度运用,将花园口站两次流量超10000m3/s的天然洪峰流量削减至4900m3/s左右,避免了下游滩区140万人转移和26.60万hm2耕地受淹。

2)合理调控高含沙洪水,有效减少水库、河道泥沙淤积。2010年7月下旬,泾渭河、伊洛河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渭河华县站26日洪峰流量为2040m3/s,最大含沙量为459kg/m3,潼关站最大含沙量为199kg/m3。小浪底水库根据实时水情联合中游水库群,通过凑泄、冲泄组合运用,水库实际排沙量0.26亿t、排沙比34.4%,与原设定的完全敞泄方案相比多拦沙约1000万t,下游多冲刷泥沙463万t。黄河下游各站流量均控制在3000m3/s左右(原设定的完全敞泄方案花园口站最大流量达4040m3/s),有效避免了遇洪峰增值可能造成的下游防洪形势紧张局面。

3)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洪水资源利用。面对黄河水资源减少和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小浪底水库实时调度逐渐体现洪水资源化的思想,尤其是对后汛期洪水的资源化利用。2003年、2005年、2011年、2012年、2021年秋汛洪水期间,在确保防洪安全和水库河道减淤的前提下,小浪底水库有计划拦洪蓄洪,洪水结束时水位依次蓄至263.09m(2003年10月28日)、256.18m(2005年10月13日)、263.38m(2011年10月6日)、263.34m(2012年10月6日)、273.50m(2021年10月9日),拦蓄洪量分别为29.9亿、18.3亿、56.6亿、59.1亿、71.7亿m3,此后根据中长期降雨预报,继续蓄水运用,最大限度地储备了洪水资源,实现了洪水资源利用。

2小浪底水库减淤作用

2.1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情况

小浪底水库通过拦沙和调水调沙,改善了进入下游河道的水沙关系,减少了下游河道泥沙淤积。水库运用以来,2002—2004年开展了3次调水调沙试验,探索形成了基于小浪底水库单库运行、干流水库群水沙联合调度、基于空间尺度水沙对接3种基本模式[9]。2005年黄河调水调沙转入生产运行,2005—2015年开展调水調沙生产实践16次。2018年7月按照主动防御的思想,采用防洪预泄方式,小浪底水库自7月3日实施了20多d的防洪预泄,探索形成了“一高一低”调度模式[9],并在2018—2020年汛期开展了3a的实践。2021—2022年开展了3次调水调沙。

2.2水库对水沙过程的调控作用

2.2.1实测水沙特性

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2000—2021年(水文年)入库三门峡站、出库小浪底站、进入黄河下游的小黑武站(小浪底、黑石关、武陟站之和)及入海控制站利津站水沙量见表2。三门峡站实测多年平均水量、沙量分别为254.52亿m3、2.881亿t,年均含沙量为11.32kg/m3;小浪底站实测多年平均水量、沙量分别为272.75亿m3、1.099亿t,年均含沙量为4.03kg/m3;小黑武站实测多年平均水量、沙量分别为298.01亿m3、1.112亿t,年均含沙量为3.73kg/m3;经下游引水引沙及河道冲淤调整后,利津站实测多年平均水量、沙量分别为194.88亿m3、1.434亿t,年均含沙量为7.35kg/m3。

2.2.2水库对水沙的调控作用

1)对水量及流量过程的调控。小浪底水库运用后改变了年度内各月进入下游水量分配比例,由于汛前开展了黄河调水调沙,因此非汛期(11—6月)出库水量增加,由入库的128.39亿m3(占全年50.4%)增加到171.51亿m3(占全年62.9%),其中6月份多年平均水量由入库的16.55亿m3增加到42.78亿m3。汛期(7—10月)出库水量减少,由入库的126.13亿m3(占全年49.6%)减少为101.24亿m3(占全年37.1%)。

根据小浪底水利枢纽拦沙后期(第一阶段)运用调度规程,小浪底水库调度考虑水沙条件、水库淤积和黄河下游主槽的过流能力,充分利用下游河道输沙能力,调控花园口站流量小于800m3/s或大于2600m3/s。通过调控使进入下游河道的大流量过程显著增加,全年出库流量在2500m3/s以上的多年平均天数达18.4d,较入库增加49.6%,相应的水量由36.03亿m3增加到53.96亿m3(见表3),尤其是出库流量大于3000m3/s的天数和水量显著增加,其中年均天数相较入库增加83.3%,年均水量较入库增加73.7%,增加的大流量过程集中在6—10月。

2)对进入下游沙量的调控。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以来多年平均排沙比为38%。排沙主要集中在2018—2020年连续丰水年期,2018年、2019年、2020年排沙比分别达94.6%、199.1%、95.4%。经小浪底水库调节后,进入下游河道的水流含沙量大幅降低,汛期由入库的多年平均含沙量21.62kg/m3减少到出库的10.62kg/m3,非汛期由入库的多年平均含沙量1.20kg/m3减少到出库的0.14kg/m3,非汛期泥沙几乎全淤积在库区。

2.3水库泥沙冲淤变化情况

2.3.1实测冲淤量

1)淤积量变化情况。截至2022年10月,断面法计算的小浪底水库库区累计淤积量34.67亿m3,其中干流淤积26.69亿m3(占77.0%)、支流淤积7.98亿m3(占23.0%)。小浪底库区累计淤积量变化见图1。

2)淤积形态变化情况。水库淤积形态变化与入库水沙条件、坝前运用水位等密切相关。当前小浪底库区纵向淤积呈三角洲形态,见图2。随着水库运行年限增加,三角洲顶点整体向坝前推进,2022年10月淤积三角洲顶点距坝11.42km,顶点高程为219.25m。

3)泥沙颗粒级配变化情况。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进出库泥沙中值粒径变化情况见图3。2017年以前,水库出库泥沙整体变细,水库“拦粗排细”调节作用明显。2018—2020年,水库出库泥沙中值粒径在0.02mm以上,较入库泥沙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遇连续丰水年,水库降低水位排沙,前期淤积在库区尤其是库尾的较粗颗粒泥沙被冲刷出库。图4为2018—2020年汛前库区泥沙中值粒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库尾相对较细颗粒泥沙被冲刷出库后,库尾河段淤沙中值粒径明显变大。

2.3.2与设计指标对比

1)干流淤积对比。与设计指标相比,由于小浪底水库实测来水来沙量减少,因此水库淤积速度减缓,如设计的水库运用第6年库区泥沙淤积量即达35.60亿m3,实际水库运用第23年即2022年库区淤积量达34.67亿m3。同等淤积量相应的坝前实际淤沙高程低于设计值2.49~34.13m,见表4。受来水来沙条件、水库实际运用方式等影响,拦沙期库区泥沙冲淤动态调整,水库实际淤积末端距坝里程与设计值有差异,但尾部段淤积比降相差不大,均在设计的6.0‱范围内。

2)支流淤积对比。小浪底水库库区支流原始库容为52.63亿m3,占总库容的41%。水库运用以来,受干支流来水来沙、干流淤积、支流口门位置、水库运用方式等影响,库区畛水、大峪河、石井河等支流形成了拦门沙坎。以距坝约17.67km的支流畛水为例,水库运用过程中曾出现了高度8m左右的拦门沙坎,见图5。当前畛水实测淤积纵剖面均在设计淤积河槽以下,要防止后期水库运用不当可能导致的拦门沙坎内支流库容无法利用,影响水库效益发挥。

2.4下游河道冲淤变化情况

2.4.1实测冲淤变化情况

1999年10月至2022年10月黄河下游河道累计冲刷泥沙31.63亿t,其中利津以上河段冲刷30.63亿t,见表5。从沿程分布来看,高村以上河段冲刷较多,花园口以上、花园口—高村冲刷量分别占总冲刷量的25.5%、41.8%。从时间上来看,冲刷主要发生在汛期,汛期下游河道共冲刷20.67亿t,占总冲刷量的65.3%;非汛期冲刷量占总冲刷量的34.7%,高村—艾山、艾山—利津、利津以下河段非汛期分别淤积0.30亿、1.69亿、0.75亿t。下游河道最小平滩流量已由2002年汛前的1800m3/s(下游河道历史最小值)恢复至2022年汛后的4600m3/s,主槽行洪输沙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4.2与设计指标对比

1)拦沙减淤比。利用水库群-河道水沙联合动态调控模型[8],计算有、无小浪底水库时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情况,分析水库对黄河下游河道减淤作用,模型起算地形为2000年汛后下游实测地形。无小浪底水库,把1999年11月—2022年10月三门峡站、伊洛河黑石关站、沁河武陟站实测水沙过程作为进入下游的水沙过程,多年平均水量、沙量分别为278.55亿m3、2.89亿t,计算得到下游河道累计淤积4.30亿t。有小浪底水庫,把1999年11月—2022年10月小浪底站、黑石关站、武陟站实测水沙过程作为进入下游的水沙过程,多年平均水量、沙量分别为294.22亿m3、1.15亿t,计算得到下游河道累计冲刷31.54亿t。截至2022年10月,小浪底水库减淤量为35.84亿t。

计算水库运用以来对下游河道的拦沙减淤比(水库拦沙量与下游河道减淤量比值),2007年以前拦沙减淤比为1.57,随着下游河道冲刷效率降低,拦沙减淤比逐渐减小为当前的1.26。设计的水库拦沙期14a内库区淤积泥沙量为79.67亿m3,下游河道累计减淤66.04亿t,拦沙期内的拦沙减淤比为1.57。水库实际拦沙减淤比小于设计值,说明减淤作用较优。

2)分河段淤积占比。根据设计,小浪底水库拦沙期14a内下游河道沿程发生冲刷,花园口以上、花园口—高村、高村—艾山和艾山—利津河段冲刷量占利津以上总冲刷量的比例分别为32.0%、43.0%、20.1%和4.9%。水库运用以来,各河段实际冲刷占比分别为26.3%、43.2%、15.7%和14.8%。对比来看,各河段占比与设计预估差别不大,仅艾山—利津河段冲刷占比相对较大,说明水库实际调度更有利于艾山以下河段的减淤。

3小浪底水库防洪减淤效益

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以来,通过与中游三门峡、陆浑、故县、河口村水库联合运用,共拦洪削峰15场次,花园口站平均削峰率36%,最大削峰流量7560m3/s,其中小浪底水库平均削峰率32%,有效避免了下游滩区淹没损失。防洪作用最大的为2021年秋汛洪水,经中游水库群联合运用后,仅9月23日—10月5日单场洪水即减少淹没耕地面积19.66万hm2,减少受影响人口106.64万。凌汛期小浪底水库适时调控,下泄水体升温,同时配合浮桥等跨河工程管理措施,基本解除了黃河下游的凌汛威胁。在调节水沙方面,2002—2015年开展了19次调水调沙,2018—2020年连续3年实施“一高一低”调度,2021—2022年开展了3次调水调沙,由数学模型计算得到,截至2022年10月累计减少下游河道泥沙淤积量35.84亿t,年均减淤1.56亿t。当前下游河道最小平滩流量恢复至4600m3/s,较2000年汛前增加了2400m3/s(较2002年汛前最小值1800m3/s增加了2800m3/s)。

按照2020年价格水平,以2000年为基准年,评估计算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防洪、防凌、减淤3项社会效益现值。其中:防洪效益考虑生产堤冲决模式和漫决模式,计算了花园口常遇洪水下游滩区淹没情况;防凌效益根据滩区凌汛淹没损失进行估算;减淤效益按下游河道直接替代方案(挖沙清淤)、间接替代方案(加高加固堤防)两种替代工程费用法计算。经计算,防洪效益现值为647.47亿元(其中防洪效益最大的2021年9月23日—10月5日秋汛洪水防洪效益为390.74亿元),防凌效益现值为25.01亿元,减淤效益现值为39.34亿元,防洪、防凌、减淤效益现值共计711.82亿元,效益年值依次为63.47亿、2.45亿、3.86亿元,共计69.78亿元。与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设计阶段效益分析成果相比,防洪效益年值较设计指标多56.55亿元、防凌效益年值较设计指标多2.11亿元、减淤效益年值较设计指标多0.61亿元,合计多59.27亿元。

与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投资相比,防洪、防凌、减淤累计效益现值较工程全部投资(含发电分摊投资)多218.73亿元。小浪底水库建成运用以来,其产生的防洪减淤效益是工程整体投资的1.44倍,充分表明了黄河水沙调节骨干工程建设的经济合理性,为推动古贤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

4结论

1)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通过与中游水库群联合运用,按不超过下游平滩流量下泄,花园口站平均削峰率36%,最大削峰流量7560m3/s,其中小浪底水库平均削峰率32%,有效避免了下游滩区的淹没损失,减轻了黄河下游防洪压力。水库通过合理调控高含沙洪水,改善了水沙关系,有效减少了水库、河道泥沙淤积,并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洪水资源利用,最大拦蓄洪量达71.7亿m3。

2)小浪底水库运用使得进入下游河道的大流量过程显著增加,水流含沙量降低。截至2022年10月,水库累计淤积泥沙34.67亿m3,与设计指标相比水库淤积速度明显减缓,其主要原因是入库水沙量减少和水库调度运用技术的不断优化。水库运用以来下游河道累计冲刷泥沙31.63亿t,水库对下游河道的拦沙减淤比(1.26)小于设计值(1.57),减淤效果较优,尤其在艾山以下河段发挥了较好的减淤效果,艾山—利津河段实际冲刷占比较设计值大。

3)小浪底水库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的长期性关键工程,水库运用以来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淤作用,按照2020年价格水平,水库实际防洪、防凌、减淤效益年值比设计值多59.27亿元,累计效益现值较工程全部投资(含发电分摊投资)多218.73亿元,表明黄河水沙调节骨干工程建设是经济合理的。应加快推动黄河古贤等重大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运用,充分发挥黄河骨干水库群联合防洪、减淤、兴利等效益。

猜你喜欢
效益分析防洪
快速组装防洪挡水墙装置
夏季防洪防汛
02 中老铁路:“搜山”小分队日行万步备战首个“防洪大考”
公益宣传(防洪进行时)
2019年河南省防洪除涝保护统计汇总表(本年达到)
坡耕地种植苎麻综合利用技术及效益分析
谈我国东北地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月潭水库防洪库容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