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写作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而“立意难”“没素材”等问题也始终存在于写作教学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必要改革和创新写作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文章基于写作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背景,从实际出发,分析“读、写、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从统整单元内容、组织评析活动和围绕习作主题三个角度,探讨“读、写、评”一体化的具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读、写、评”一体化;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作者简介:蒋莉莉(1992—),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五甲小学。
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叶圣陶先生说:“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作不甚相干的两回事,其实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后来,他又在《论写作教学》等文章中,阐释了阅读对写作的奠基作用,这对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点拨意义。当教师明确阅读与写作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后,可参照“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框架和结构,将阅读、写作和评价三项要素融合起来,构建“读、写、评”一体化写作教学模式,突破传统语文写作教学的局限,让学生在读中写、评后写、写中读,获得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和写作动力,从根本上推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创新和优化。
一、“读、写、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课文,是经过编审组反复核定后,才被选入教材的经典篇章。这些文章立意深刻、语言精练、写作手法多样,学生阅读和分析这些文章,不仅能够积累不同种类的语言素材、文学典故,还能学习到语篇的立意方法、写作技巧等。另外,在写作教学中融入过程性评价,可以方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在材料运用、结构划分、主题立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有效的阅读和评价活动对于写作教学均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以“读、写、评”一体化模式为主,将阅读、写作和评价三项要素紧密融合起来,阅读、写作教学和评价的作用能够达到最大化。学生既可以在阅读中习得多元化的写作技巧,储备类型多样的写作资源,还能将自己的作文对标优秀的写作范本,做出客观公正的自我评价。
鉴于“读、写、评”一体化模式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教师应在课前准备阶段全面了解其构成要素、实施方法,在做好充足准备的基础上,开启阅读、写作和评价相融合的教学活动,激活阅读和评价对写作教学的驱动作用。
二、“读、写、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统整单元内容,以读促写
俄国作家、目录学家鲁巴金说过:“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一般情况下,阅读是先于写作产生的。在阅读的过程中,阅读者在文本思维、语言材料等的影响下,建构起独属于自身的思维体系和认知系统,再将自己的观点、想法等以书面的形式输出,最终形成一篇具有内在结构性的文章,这就是写作。基于阅读和写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读、写、评”一体化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确立“以读促写”的基础性地位,以单元为教学单位,让学生树立起“阅读先行”的学习理念,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经验[1]。
在统整单元内容时,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利用教材的单元导语、导读材料等,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展开阅读活动,并将能够运用于写作中的材料整合起来,为后续的写作活动积累语言材料,提供写作思路。基于统整单元内容的需要,教师可将焦点集中于单元导语、精读课文等要素上,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达成以读促写的目标。
在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以写作思维解读文本,重点关注“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从而增加他们的写作经验,促使他们创作出具有文学色彩和个性特征的作文。
解读单元导语,确定阅读方向。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创造性地编创了“单元导语”这一板块,凝结了一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教师可以通过解读单元导语,让学生了解单元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方式,并从中提炼出关键的写作技巧。以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為发挥出阅读教学对写作教学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带领学生解析该单元的导语,从“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中明确单元阅读文本的体裁为“民间故事”,确定故事体裁中的人物、情节和地点等元素,并从“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一阅读要素和“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这一习作要素出发,明确阅读的主要方向,即“在阅读过程中提炼主要信息,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在明确阅读方向后,学生的阅读过程会更加顺畅,他们也会有意识地记录和提取重点信息,这对于后续的写作教学活动具有帮助作用。
结合课后习题,巧用批注方法。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助读系统中的重要一员,学生可结合课后习题中的内容,利用批注的方法解读文本。以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猎人海力布》为例,结合“在阅读过程中提炼主要信息,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的读写目标以及课后习题“说说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圈画和注解等批注方法,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按照不同事件的发生顺序进行排序和整理,这样学生即可完成“提炼主要信息”的任务。
巧借习作素材,整理阅读成果。当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理阅读成果,将其以书面写作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单元导语和课后习题,学生已经能够提炼出故事文本的主要信息,复述文本的大致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要求学生合理地组合和排序提炼出的信息,将其缩写为一篇内容凝练、形式短小的微故事,这样既能展现出学生的阅读成果,也能让他们顺利地完成写作任务。
总之,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单元导语、课后习题和习作素材等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有目的、有方向的阅读活动,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整合信息、梳理内容。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的阅读效率会大大提高,他们也能从写作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阅读文本,从而汲取经验,为后续的专项写作活动积累素材。
(二)组织评析活动,以评助写
理解知识不等于能够应用知识,一部分学生可能擅长阅读,能够理解阅读文本中的大部分内容,也能准确指出阅读文本的结构特征、核心立意等,甚至能够逐一阐释作者的写作思路,但是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却不一定能合理地转化为写作能力。在写作实践中,这部分学生也可能会表现出“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状态。所以,写作教学万万不能止步于以读促写的阶段,教师还要组织专门的写作评析活动,以学生的习作为对象,共同探索写作的最佳路径,开发学生的潜力,发挥出以评助写的价值和作用[2]。
在选择评析活动的形式时,教师要遵循典型性的原则,注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让他们深思和探究写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了解习作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通过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达到弥补不足、修正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写观察日记”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预留阅读的空间,先让他们学习《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等文章中的观察方法,了解观察日记的结构特征和写作技巧,再在此基础上,开展专项写作活动,让他们将动物、植物或者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观察日记的写作对象,要求他们写出观察对象的特征、习性,突出栩栩如生的真实感。
而后,教师可以以不记名的方式,分别选择一篇质量不佳和质量上乘的学生习作,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指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从而使其掌握观察日记的正确写法。以“圣女果”的观察日记为例,笔者选取了两篇例文,组织学生开展了专项评析活动。
【例文1】一颗颗红色的圣女果底部,带有绿色的根蒂,红绿交相呼应,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
【例文2】一颗颗红彤彤的圣女果漂浮在水面上,它们摇摆着自己的身体,仿佛一群争先恐后的小蝌蚪。视线下移,每一颗圣女果的尾部都有一个绿色的根蒂,仿佛紧紧托举果实的手指,生怕果实一不小心就跑丢。我从水里拿出一颗闪耀着水珠的圣女果,它的果实上还映衬着我的脸庞,就像一面光洁的镜子。撕下根蒂后,我将滑滑嫩嫩的果实放在嘴里,牙齿交汇的那一刻,酸酸甜甜的果汁充斥在口腔中,那时我意识到,夏天真的来到了!
例文1和例文2都以圣女果为观察对象,例文1从客观的角度,以寥寥数语将圣女果的外形特征展现出来,乍看之时,能够感受到文本的简洁性,但是它却不符合“观察得细致”的习作教学要求。而例文2赋予了圣女果拟人化的特征,将写作者的主观感受与周围的环境都融入作文之中,给人一种生动形象之感,人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颗颗红彤彤的圣女果。针对这两个例文之间的差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解析和合作探讨,让他们在反复品读和琢磨中,品味文章的细节,并明确观察日记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要点。
在“读、写、评”一体化的写作教学模式中,基于评价的重要作用,教师可开展专项的作文评析活动,让学生以双向对比的方式,比较不同学生的写作成果,引导他们在品读的过程中分析文章存在的具体优势和不足,从而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当学生的写作经验愈加丰富时,他们便能随着写作主题的变化,灵活地变换写作技巧。
(三)围绕习作主题,以写引读
阅读是写作的素材和灵感补给站。一篇好的作文,要建立在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只有学生坚持阅读、热爱阅读,他们笔下的人物才会栩栩如生,他们描绘的画面才能生动具体。所以,为了使学生写出的内容有质感、有可读性,阅读是一项必要的举措。
如何才能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意识?写作任务是激发学生阅读热情、驱动其自主阅读的一把利器。对此,教师可以围绕习作教学主题,以满足写作需求为目的,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写作材料,从而实现以写引读的目标,推动阅读与写作的深度融合。
例如,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习作教学中,受个人经历和年龄的限制,学生很难全面且深入地了解有关文化遗产的内容,这就会导致他们的习作浮于表面,既不能呈现出文化遗产的全貌,也难以突显其文化价值和重要地位。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发挥以写引读的作用,引导学生围绕“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一主题,选择本土化或是耳熟能详的一处文化遗产,查阅与其相关的史料素材、艺术画册等多样化的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其全貌,明确其外形特点、文化价值、历史地位等,并将其有序地整理为文字素材,创作出一篇逻辑清晰、内容凝练的介绍性文本。
在以写引读的环节中,学生聚焦习作主题,广泛搜寻阅读材料,自發地展开多种主题的阅读活动,有助于摆脱“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窘迫局面,开阔自身视野,使写作质量和写作能力大大提升。
三、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应用“读、写、评”一体化的实践反思
(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理解与运用是一对紧密相关的概念,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割裂的。就比如,学生积累了足够的素材和写作技巧,却不一定能够充分利用它们创作出好的文章。所以,在“读、写、评”一体化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让他们积累大量的素材和经验,还要为他们提供写作练习、自主反思的空间,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于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这样才能增强写作教学的科学性和持久性。
(二)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在“读、写、评”一体化模式中,教师要注重课内与课外资源的结合,以课内的习作主题和课文资源为核心,积极引进课外符合习作教学的阅读材料和写作范文,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入时事热点素材等方式,增强读写活动的时代性。同时,在评价时,教师也要与时俱进,站在小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以贴切的语言和适宜的方式,对其展开公正客观的评价和引导。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写作,部分小学生存在素材积累不足、写作技巧不够熟练等问题。对此,教师可以以“读、写、评”一体化作为写作教学的主要模式,从以读促写、以评助写和以写引读等角度出发,提高小学写作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读、写、评”一体化写作教学模式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耀清.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读写融合探究[J].新课程,2021(13):47.
[2]李英.巧用课堂评价提升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质量[J].语文课内外,202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