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 李米欣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是生物学习中比较困难的一节课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我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孟德尔为什么会选豌豆做实验呢?为什么F1 只有一种表现型?为什么F2 性状分离比总是接近3∶1?……
然而,课堂进行了15 分钟后,我就发现有的学生不再专注聆听,有一名学生甚至偷偷看起课外书。这让我非常生气。我严厉批评了那名学生,并收走了他的书。下课后,他来办公室找我。我以为他是来认错的,但他却只是想要回那本书。当时,办公室里有很多老师,我感到非常尴尬。于是,我坚决拒绝了他,但是心中却有强烈的挫败感。
情绪平复后,我反思这件事:出现这些状况仅仅是学生的问题吗?我作为教师有没有责任呢?
为搞清症结所在,我找到那名学生,了解他不听课的原因。学生说觉得这节课内容太过枯燥,难以理解,而且用途不大。
原来如此。课前,我仅从知识讲授角度做准备,并未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出现学生“藐视”课堂的情况后又没能冷静处理,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重上这节课。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重新设计了课堂:由单眼皮、双眼睑的遗传性特征切入;融合减数分裂的知识点,穿插人体遗传病的例子;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清晰地展示孟德尔当时做实验的思维方式。学生热情高涨,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这次经历让我对师德有了更深的理解:首先,讲好课是教师的立足之本,也是师德的一大支撑。如果教师所讲的课不吸引人,当好领路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等都无从谈起。其次,教育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否则,可能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再次,教师要具备与学生相处的智慧,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在师德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讲好课,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拿“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节课来说,学生年龄较小,睾丸、卵巢、精子、卵细胞等词汇让他们感到很难为情,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对此,有什么办法能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呢?在实践中,我给学生播放科普影片《生命的起源》的片段,引导学生从更原始的层面理解生物知识,从而放下心理包袱。
再如教育方式方法的合理运用。这一代学生大都在家庭宠爱的氛围中长大,加之年龄尚小,故而对批评、斥责的承受力有限。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可粗暴、直来直去,而要温和、委婉。上述事件中,我在课堂上处理时方法不当,让学生下不来台,学生自然会有抵触情绪。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关键。在这方面,教师加强自我修养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沟通,并且要勇于自省自纠,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上述案例中,我主动与学生沟通,查找问题根源,并且重构课堂、重新上课,从而赢得了学生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