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萍 郝明月 | 北京市燕山向阳小学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北京市燕山向阳小学的幼小衔接活动正以多元方式稳步推进。其中,幼小衔接课程的改变与融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学校为一年级新生创建适应性课程,以“三融三跨”的构思框架,持续开展“幼小衔接适应性课程”的探索。
“跨点”是学科融合的“联结点”,适应课程从能力角度,分为身份认同、精神培植、技能培养三个方面。
身份认同,横跨基础性课程。以“我是小学生”为“跨点”,人文与品格类课程紧扣诵读经典,数理与科技类课程紧扣方位认知,艺术与审美类课程紧扣形状色彩,生活与健康类课程紧扣校园规则,将品德塑造融于以上课程。在实践中定向,在定向中衔接,在衔接中适应。
精神培植,引领拓展性课程。以“我是中国人”为“跨点”,开启阅读、书写、探索、实践等方面的拓展课程。以跨学科融合为基点,探寻红色精神家园。
技能培养,构建个性化课程。以“我们爱学习”为“跨点”,诵读“秋天的图书”、悦动“数字的舞蹈”,在“开开心心上学去”“高高兴兴交朋友”“快快乐乐下课后”的学习模式中,推进适应性课程的常规性、多样性与丰富性发展。
为了准确定位“跨度”,学校充分把握学情,在各种活动中以“三练”为抓手,促进适应课程的有效开展。
健康生活,练专注。从健康与生活类课程的基本要求出发,带动学生专注力的全面提升。如语文与数学无缝对接,练完控笔练数数;音美与道法环环相扣,练完色块练物品归位……通过精细化的任务群,让学生在课堂保持专注。
国学文化,练规矩。以拓展性课程中的国学为着眼点,在诵读课中将国学经典的精髓内化于心;在写字课中将习字要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一笔一画中让规范成为意识。
行走课堂,练心理。打造“行走课堂”,让学生和家长走进小学。心理微课是“排头兵”,引领家长从接纳孩子的错误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此外,课堂定向跑、课外锻炼热将熟悉环境与适应课程相互渗透,为学好、学乐提供舞台。
幼小衔接适应性课程,“跨程”务必做到主次分明、目标适当。
学生是主体,角色置换。让即将毕业的学生,以“重返一年级”的形式把宝贵的校园学习生活经验以一封信、微视频、手抄报、自编绘本等形式传递给即将入学的一年级新生。
家长是陪练,合作促力。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入学适应性课程系列微讲座”,向家长传递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安排等,定期组织家长以学生身份体验校园生活。
评价是反馈,量化效果。幼小衔接适应性课程具有重要实践的特点,宜采用“作品化”评价和过程性评价量化课程效果。第一,动态教导观,以量变看质变。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中,创设学习情境、提出核心问题、引导活动方式、启发破解思路,课题组成员跨学科交叉听评课,做真实性过程评价记录。第二,动静学习观,以综合看规律。适应性课程从认知规律与学习行为上平衡教与学的关系,设置动态闯关(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和静态展示(学生静读、静思、静写的学习)分值占比为7:3,形成学科终结性等级评价,同时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并邀请家长参评。此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期末总结性评价,生成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综合性评价。第三,过程评价观,以活动看结果。根据“认知—观察—解释”评价框架,邀请家长记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将其作为评价与反馈的依据,帮助学生自我反思、及时调节,改进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