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金峰,吴春,叶建勇,王腾,王信海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江苏 宿迁 223800)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深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迅速。2019 年江苏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的指导意见》,建成以盱眙、泗洪、兴化等地为核心的2 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近166 750 万m2[1]。宿迁市拥有骆马湖和洪泽湖2 大湖泊,沿湖和沿河有约60 030 万m2稻田,适合发展稻渔综合种养[2]。
稻-鳅-鳝种养是一种新型的立体农业生态模式,选择优质水稻、泥鳅以及黄鳝共作,利用水稻与多种水生动物共生关系,共建农田最优生态系统,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和高品质的农产品。黄鳝是肉食性鱼类,能吃掉稻田中部分有害昆虫,起到生物防治虫害的作用;黄鳝和泥鳅的粪便,不仅可以培育枝角类和水丝蚓,为水产品提供饵料来源,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现于2022 年开展了稻-鳅-鳝综合种养模式试验。
2022 年。试验地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洋河新区郑楼镇张渡村基地。
稻田面积以20 010~33 350 m2为一个单元,以便于管理。稻田田面平整,高低差≤20 cm。在稻田四周开挖“L”或“U”形沟,沟宽1.5~2.0 m,深0.8~1.0 m,环形沟面积不超过总稻田面积的10%。
稻田进排水应各自独立,按照高进低排的格局,进水口设置在田埂上,排水口设置在进水口对角线或对边的环形沟最低处。进水口用孔径为0.180~0.250 mm 网片包上,以防止野杂鱼和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定期对进排水渠道进行修整,保证水放的进、排得出。
将田埂加高到50~80 cm,埂顶加宽到30~50 cm,田埂夯实不透水,田埂四周设有防逃网。防逃网埋入地下20~30 cm,地上40~60 cm。防逃网可选择厚塑料、石棉瓦或者孔径为0.850 网片等,以防止黄鳝逃逸。将排水口用孔径为0.180~0.250 mm 网片包上,防止鳅鳝从排水口逃逸。
将稻田和环沟暴晒15~20 d,每667 m2用生石灰100~150 kg,化浆泼洒稻田以消毒。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控制无机肥的使用。第一年养殖,根据土壤肥力不同,按照每667 m2施用腐熟的农家肥300~500 kg,均匀撒于田面,并随旋耕机拌入土壤内。
水草首选水花生(空心莲子草),移植前,将水草去根洗净,于5%的食盐水中浸泡10 min 左右消毒。4 月下旬—5 月中旬,开始移植水草,在环沟中每隔10~15 m 插入棍子或竹竿,将水草固定于环沟中。
秧苗一般在6 月中下旬开始移栽,杂交稻密度以(30~33)cm×(16~18)cm 为宜,每667 m21.2 万~1.5 万穴,粳稻以30 cm×(14~16)cm 为宜,每667 m21.5 万~1.8 万穴。
水稻插秧7~10 d 后,放养黄鳝苗和泥鳅苗。放养时,选择在晴天早晨或傍晚,避免阳光直射,保证放养前后各3 d 天气晴好。鳝苗可以是从天然水域捕捞的野生鳝苗,或从正规苗种场和养殖户购买的鳝苗,捕捞鳝苗应选择当日笼捕,以体色黄色杂有大黑点者为佳。苗种放养前,将鳝苗和鳅苗在浓度为3%~5%的食盐水或者10 mg/kg 的聚维酮碘溶液中浸泡消毒,10~15 min 后,即可放养到稻田中。苗种放养前1 h,每667 m2稻田泼洒“维C 应激灵”100~200 g。苗种放养时进行缓苗,温差≤1 ℃。每667 m2放养规格为30~40 尾/kg 的黄鳝10~15 kg;放养规格为160~200 尾/kg 的泥鳅50~60 kg。
若鳝苗放养密度较低,可不用投喂配合饲料,摄食稻田中生物饵料,若鳝苗放养密度高,需投喂配合饲料时,应在鳝苗放养2~3 d 后进行驯食。方法:先用蚯蚓做成团放在食台上定点投喂,持续5~7 d;然后改为蚯蚓与鱼糜1∶1 混合投喂,持续5~7 d;最后改为鱼糜与专用配合饲料1∶1 投喂。
配合饲料以泥鳅饲料为主,粗蛋白含量为36%~40%。泥鳅苗放养7 d 后开始投喂饲料,投喂量为泥鳅体质量的3%~5%,间隔2~3 d 投喂1 次。首次投喂饵料全田撒,然后逐渐缩小范围至撒在环沟内。30 d 后,泥鳅正常取食时,每天上午(投喂量占比40%)、下午(投喂量占比60%)各投喂1 次。
在稻田中安装诱虫灯引诱飞虫,以补充食物来源;通过堆放发酵过的粪肥和作物秸秆培养水蚯蚓;每667 m2水体施用1~2 L 的光合细菌或者发酵好的EM 菌50~100 g,增加水体中微生物;每667 m2水体施用藻源肽0.5~1.0 kg,增加水体中浮游植物;每667 m2水体中施用绿肥200~250 kg 或粪肥250~300 kg,培育水体中浮游动物。
水稻插秧水位为2~3 cm,插秧后立即注水,水位控制在4~6 cm;秧苗返青后,使稻田水位自然落至3 cm 促分蘖;当总蘖数达到预期穗数80%时,排干大田水晒田,晒田时将环沟水位保持在低于田面20~30 cm;晒田结束后至扬花期,加水高于田面10~20 cm;从拔节孕穗开始至乳熟期,大田水位应保持在8 cm 左右,此后灌水与晒田交替进行;高温季节,大田中水位保持在15~20 cm;水稻收割前7 d,将大田中水降至低于田面20~30 cm。
保持稻田水ρ(溶解氧)>5 mg/L,pH 值7.0~8.5。每20~30 d,每667 m2泼洒1 次生石灰水3~5 kg;每15~20 d,每667 m2泼洒1 次光合细菌3~5 L。
根据市场行情和温度,于9 月中旬—10 月下旬,起捕成鳝和成鳅。捕捞工具选择合适网眼的地笼,捕大留小。捕捞时,防止泥鳅和黄鳝局部聚集,造成缺氧和死亡。
于10 月上旬—11 月上旬,视水稻成熟情况开始水稻收割。收割前7 d,排干田面中的水,排水时先迅速将田面水位降低至3~5 cm,然后慢慢排水,使剩余的黄鳝和泥鳅进入环沟中,最后保持环沟中水位低于田面30~40 cm。收割时,留茬30~40 cm,将秸秆粉碎后还田。
当水温下降到10 ℃以下时,黄鳝和泥鳅就入泥冬眠,及时排干环沟中的水,保证泥土湿润。入冬后,在环沟泥土表面加盖一层稻草、麦秸等作物秸秆,保证泥土温暖而湿润。
稻-鳅-鳝种养模式,水稻产量为545 kg,产值2 525 元;黄鳝产量为26 kg,产值为1 976 元;泥鳅产量为113 kg,产值为2 599 元。本试验田产值为7 100 元,利润3 983 元。
苏北地区传统稻虾养殖模式中,由于6—8 月份温度较高,容易导致小龙虾病害激增、规格过小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在实际生产中稻中虾很难养。稻中养殖黄鳝和泥鳅,可解决稻中不适合养殖小龙虾的问题。首先,黄鳝养殖的苗种放养时间,一般在6 月底或者7 月初,也就是在水稻插秧之后,有充足的野生黄鳝苗种供应;其次,黄鳝和泥鳅本就常出没于田间地头,是浅水性鱼类,能适应稻田环境;再次,黄鳝和泥鳅都属于洞穴性鱼类,其打洞能力远高于小龙虾,黄鳝打洞长达2 m,即使在晒田或者烤田时也能生存。
稻鳅鳝生态养殖模式在不影响稻虾轮作的基础上,增加了黄鳝和泥鳅的收益,稻鳅鳝生态养殖模式可以实现每667 m2利润约3 000 元,显著提升了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