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飞,王如鹓,李萍,韩珂珂
(扬州市畜牧兽医和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 扬州 225009)
扬州地区1992 年开始引进罗氏沼虾养殖,经过30 年的不断探索与发展,养殖面积最高时达到12.3×107m2,约占全国养殖面积的1/4,产量最高时达到64 000 t,约占全国养殖产量的1/3[1-2],已经形成了从苗种繁育到养殖、捕捞、加工、运输和销售的一整套完整产业链,整个产业经济规模位于全省乃至全国领先地位。目前主产区集中在高邮市和江都区,全市每年罗氏沼虾产值25 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50 亿元,实现增加值30 亿元,从业人员超过6 万人,养殖主体来自养虾的纯收入平均超过8 万元[3],罗氏沼虾产业已经成为扬州市水产养殖业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现简述扬州市罗氏沼虾产业30 年发展历程。
1992 年,扬州市从浙江省湖州市引进罗氏沼虾虾苗20 万尾,在不同地区进行试养,试养总面积13.5×104m2,养殖模式为混套养,各试养点普遍获得成功,但产量较少,每667 m2仅达20 kg[4-5]。1994 年养殖面积达到1.87×106m2[6]。在往后的几年时间里,经过市各级技术推广部门和水产管理部门的不断共同努力,着力推广应用了提高放养密度、早苗温棚培育、调节水质、使用配合饲料等创新养殖技术,出塘成虾规格较之前明显增大,单产产量显著提高。1997 年,为了进一步解决罗氏沼虾养殖池塘清塘后的闲置问题,全市广大水产科技人员不断创新,打破了“虾蟹不能混养”的传统观念,最终虾蟹混养小规模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试验养殖池塘每667 m2效益增加2 000 元。同年,全市罗氏沼虾养殖面积扩增到8.67×106m2,产量每667 m2达到120 kg。到1998 年,全市罗氏沼虾养殖面积增加至1.4×107m2。在引进推广阶段的这7 年时间里,全市罗氏沼虾养殖面积始终保持逐年小幅度增加的态势。
虽然这一阶段在养殖上取得了成功,但在罗氏沼虾苗种繁育方面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是苗种供应不足,严重制约了全市罗氏沼虾产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解决苗种繁育瓶颈,扬州市于1992 年和1994 年,相继建成2 个罗氏沼虾虾苗繁育场,繁苗数量从1993 年的280 万尾猛增到1996 年的9 700 万尾,但现实情况与当时全市对罗氏沼虾虾苗需求数量相比,繁苗数量仍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一度出现虾苗供不应求的局面,不少养殖主体只能到邻近的湖州、吴江等地购买苗种。
这11 年是扬州市罗氏沼虾养殖技术日臻完善和走向成熟的阶段。全市罗氏沼虾养殖面积从1999 年的15.3×106m2增加到2009 年的12.3×107m2,养殖面积创最高历史纪录。2002 年,全市罗氏沼虾养殖平均每667 m2产量突破200 kg,2005年则突破300 kg。2009 年,全市罗氏沼虾单产产量每667 m2为368.3 kg,总产量达到68 000 t,均达历史最高。这一阶段全市形成了以高邮龙虬、司徒、三垛、马棚和江都小纪、武坚等为模范带头乡镇的罗氏沼虾养殖示范区域。
全市罗氏沼虾产业在这一阶段得以飞速发展主要有以下3 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扬州市里下河地区的自然条件适宜养殖,再加上罗氏沼虾本身具有生长速度快、不易发病、高产等生物学优势;二是扬州市水产管理部门提出了“调整优化水产产业结构,加快特种水产发展步伐”的发展战略,为全市罗氏沼虾产业的腾飞提供了政策保障;更为重要的是,扬州市水产科技人员、广大虾农和各级渔业主管部门,抓住了罗氏沼虾产业升级的机遇,真抓实干,勇于改革、刻苦创新,是全市罗氏沼虾产业飞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这8 年期间,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市场和社会需求境况良好,全市罗氏沼虾养殖面积徘徊在11.0×107m2左右,平均每667 m2产量为330 kg,平均总产量达54 450 t,养殖效益稳定在每667 m23 000 元。在这一阶段,全市重点研究推广了罗氏沼虾生态健康养殖新技术。但是随着产业发展的稳定和不断趋于成熟,也逐渐暴露出诸多突出问题:一是扬州本地罗氏沼虾苗种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远不如罗氏沼虾养殖业那样在全国处于领头羊的地位,本地罗氏沼虾虾苗供应量始终远远低于市场需求量,甚至连一半都未能达到,大部分虾苗需要从外地购入。二是本土罗氏沼虾虾苗市场长期处于不健康竞争状态,一些繁苗厂家为快速谋取利益,采取繁苗升温、减投活饵、增加用药等不当方法,在违背科学生产的前提下增加产量和压缩成本,致使罗氏沼虾种虾、种质和虾苗质量普遍下降,主要呈现出罗氏沼虾成虾性早熟,生长发育停滞,也就是现在俗称的“铁壳虾”。三是罗氏沼虾放养密度过高,饵料投入过多,导致养殖池塘蓝藻暴发。在稳定全市已经趋于成熟的罗氏沼虾养殖业和市场的同时,面对这一问题,扬州市各级水产主管部门、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和广大从业者积极应对,在罗氏沼虾良种选育、虾苗繁殖和推广上积极探索,逐渐涌现出了一批像江苏数丰水产种业有限公司这样的本土优秀罗氏沼虾苗种繁育企业,通过收集异地优质种源,利用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培育出了“数丰品系”,在业内影响显著。在罗氏沼虾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上,也创新推广了“混套养”“不排水捕捞”“降低放养密度”“降低饲料蛋白含量”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一定程度上对全市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正向引导作用。
2017 年7 月,江苏省第三环保督察组对扬州市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并形成督察意见。12 月8 日,督察组向扬州市反馈督查情况,指出扬州市罗氏沼虾养殖产生的富营养化尾水,对南水北调清水通道水质影响较大的问题。紧接着市委、市政府针对督察反馈意见,专题研究并制定印发了整改方案,明确了责任单位、整改时限、整改目标和整改措施。随之而来的是持续了整整2 年的罗氏沼虾养殖尾水治理专项工作。
对照着整改目标,扬州市农业农村局具体负责落实此项问题的整改销号工作,在省厅、市委、市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与支持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开展工作。一是调减罗氏沼虾养殖规模,至2019 年底,全市罗氏沼虾主养规模调减到7 803.9 万m2,此外,也在引导转变养殖品种与模式,降低罗氏沼虾放养密度,引导轮捕轮放养殖模式转变,改养其他健康养殖品种与模式上做了大量工作。二是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组织高邮、江都罗氏沼虾养殖重点地区编制66 700 m2以上连片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实施方案,指导完善罗氏沼虾池塘进排水系统,改造池塘与护坡,配置渔业机械等,促进池塘的生态养殖能力的提高。三是示范推广健康养殖技术,积极开展种草养虾、虾鱼混养、人工湿地净化,利用微生态制剂调控等养殖模式的试验与示范,遴选出适合罗氏沼虾的健康养殖模式,以点带面推广,积极开展罗氏沼虾养殖尾水净化处理试验示范工作,深入养殖塘口加强生态养殖技术指导,提高养殖户生产管理水平,促进水产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2019 年12 月31 日,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召集举行了省第三环保督查组反馈的扬州市罗氏沼虾养殖尾水治理问题的销号工作会议,扬州市政府、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高邮市政府、江都区政府的代表以及省内相关专家出席会议,经过讨论与研究,最后扬州市罗氏沼虾养殖尾水治理问题顺利通过了销号,至此,这项工作告一段落。此后三年,为了进一步巩固扬州市罗氏沼虾养殖尾水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市农业农村局还对此项工作专门进行了多次督查。截至2022 年底,扬州市罗氏沼虾养殖面积调减到6 803.4 万m2,年产量缩减至4 万t,虽然养殖面积大幅减少,但是总产量却没有出现断崖式下降,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全市罗氏沼虾产业对市场的供应没有受到较大冲击,这也是扬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形势下,罗氏沼虾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
扬州市罗氏沼虾产业30 年的发展历程,是扬州市乃至江苏省渔业产业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和从粗到精的过程,将来在大面积高质量生产上仍有可挖掘的潜力。一是良种选育技术有了突破。前些年,罗氏沼虾养殖受制于“铁壳虾”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发展,随着“南太湖2 号”等良种的不断推广应用,已较大程度摆脱了“铁壳虾”的影响,目前拥有江苏数丰水产种业有限公司、扬州市永业罗氏沼虾良种繁育有限公司等一批罗氏沼虾良种场,为罗氏沼虾产业稳步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种源保障。二是罗氏沼虾养殖比较效益优势仍然较大,据统计,近2 年全市的罗氏沼虾平均效益接近每667 m24 000 元,部分养殖主体的每667 m2平均效益更是超过了10 000 元。效益比较稳定和突出,与其他养殖品种相比,比较效益仍十分明显。
综上所述,扬州市罗氏沼虾产业仍将是扬州市水产养殖业的支柱性产业,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只有坚持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