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鱼主要疫病与防治方法

2023-09-19 03:18王一霖王乙好袁羽彭焜欧阳萍耿毅
水产养殖 2023年7期
关键词:病鱼体表水温

王一霖,王乙好,袁羽,彭焜,欧阳萍,耿毅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雅鱼,又名嘉鱼、丙穴鱼,主要指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和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属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1],是长江上游特有的亚冷水性名贵经济鱼类,为雅安名特产之一,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雅鱼体型似鲤,鳞片如鳟,汤味鲜美且营养价值高,唐代诗人杜甫曾咏诗赞道:“鱼知丙穴尤为美,酒忆郫筒不用酤。”自2001 年雅鱼人工繁殖成功[2]以来,雅鱼养殖产业快速发展,在成为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的同时,也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疫病成为掣肘雅鱼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对雅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疫病种类、临床特征等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旨在为雅鱼养殖中主要疫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1 雅鱼主要疫病

1.1 细菌性疫病

1.1.1 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为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loumnare),流行于水温25~30 ℃的春、夏季(4—8 月),发病率达80%,病死率为60%左右[3]。典型症状为病鱼鳃丝黏液增多,出现溃烂现象。病情严重时,病鱼的头、躯干、鳃、口腔等部位都布满小白点,体色变黑、消瘦,常与水中固体物发生磕碰并导致鳃盖张开、浮头死亡。

1.1.2 细菌性败血病

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或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流行于水温25~30 ℃的春、夏季(4—8 月),病死率为40%~80%。病鱼突眼,全身体表充、出血,腹部明显膨胀。剖检发现腹腔内大量积液,肠道充血、出血,肝脏肿大出血[4]。

1.1.3 细菌性溃疡病

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流行于水温25~30 ℃的春季,发病率为30%~80%,病死率不高。典型症状为病鱼背鳍一侧皮肤破裂、肌肉溃烂,溃疡边缘处皮肤充血。剖检发现肾脏轻微肿大,并可见轻微肠炎,其他脏器无明显变化。虽然病死率不高,由于病鱼体表严重损伤,病程长,难治愈,给养殖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5]。

1.1.4 无乳链球菌病

病原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流行于水温25~37 ℃的夏季,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病鱼出现神经方面的症状,在水面狂游或在水体内翻滚等。病鱼突眼,口腔、下颌等体表部位出血,鱼颅顶部褪色并出现坏死灶,尾部有疮口,部分病鱼鳃丝出现腐烂现象。剖检发现腹腔积液,肝脏肿胀出血,脾脏和肾脏肿大,脑肿胀,脑膜充血[6-7]。

1.1.5 迟缓爱德华菌病

病原为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流行于水温25~30 ℃的夏季,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病鱼出现螺旋运动并漂浮在水面附近,食欲不振,单侧或双侧眼球突出[8],鳃灰白色,身体腹部肿胀,在病鱼胸鳍、腹鳍、背鳍以及下颌处有出血斑[9],体表皮肤有出血性溃疡和皮下脓肿形成,有的脓肿会形成溃疡,泄殖孔红肿。

1.1.6 洛菲不动杆菌病

病原为洛菲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i),发病于水温18 ℃左右的春、夏季(4—9 月)。2016—2017 年,在四川攀枝花地区的裂腹鱼养殖场中暴发[10],病鱼口腔周围出血,鱼体皮肤出现溃疡,肝脏肿胀,鱼鳔出血。

1.2 寄生虫性疫病

1.2.1 原虫类

小瓜虫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is),流行于水温15~20 ℃的春、秋季。发病初期,死亡量较少,随着病情加重,每天死亡几十或上百尾,危害较大。典型症状为病鱼体表布满白色点状囊泡,故该病又称“白点病”。病鱼初期,表现为旋转游动或阵发性狂游,随着病情加重,病鱼体表黏液增多,可见体表有白点,其次是背部和鳍条出现大量白点,鱼体失去平衡,相继出现死亡。

车轮虫病:病原为车轮虫(Trichodina),流行于水温24~28 ℃的春、夏季(4—7 月),发病率达20%,病死率可达60%以上。病鱼消瘦,鱼苗成群在池塘边疯狂游动,呈“跑马”现象,几乎不进食,鱼鳍、鳃瓣和体表附着一层白色黏液。

斜管虫病:病原为斜管虫(Chilodonella),流行于水温12~18 ℃的初冬和春季,病死率超过80%。病鱼聚集抢水,常在鱼池壁上蹭身体。当被大量斜管虫寄生时,病鱼的鳃和皮肤受到刺激和损伤,分泌大量黏液,导致病鱼烦躁不安、呼吸困难、消瘦发黑、游动迟缓,随即死亡。

杯体虫病:病原为杯体虫(Apiosoma),流行于水温20 ℃以上的夏季,感染率达100%,可造成死亡。病鱼浮游在水面上,体色变黑,体表和鳍条上黏有灰白色絮状物,将此絮状物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虫体。杯体虫主要寄生在鱼苗的鳃和体表,可使鱼苗存活率降低50%以上,主要导致食欲不振、消瘦。

1.2.2 蠕虫类

头槽绦虫病:病原为九江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gowkongensis),流行于水温28 ℃左右的夏季。病鱼消瘦,体色变黑,体表黏液较多,常靠岸独游,部分张口不合。九江头槽绦虫主要寄生在病鱼肠道内,绦虫大量寄生时,会争夺食物营养而导致病鱼营养不良,从而引起病鱼消瘦死亡;还会堵塞肠道,甚至在肠道中钻孔,造成病鱼大量死亡。

三代虫病:病原为三代虫(Gyrodactylus),流行于水温20℃左右的春季和夏初。三代虫进入雅鱼皮肤、鳍条、鳃等部位并引起发病,初期会引起病鱼体色变黑,食欲不振,容易受到惊吓。病情加重后,鱼鳃和体表白色黏液增多,鳃丝溃烂,导致病鱼游动困难,最后死亡。

指环虫病:病原为指环虫(Dactylogyrus),流行于水温20 ℃左右的春季和秋季,会导致雅鱼持续死亡。主要感染鱼苗和鱼种,病鱼食欲不振,消瘦,鱼体失去光泽,有蛀鳍现象,体表和鳃丝上附着一层灰白色黏液,将灰白色黏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虫体。

1.2.3 甲壳类

锚头鳋病:病原为锚头鳋(Lernaea),几乎全年可发病。病鱼初期表现为烦躁不安,食欲不振,肉眼可见鱼体部位有针状虫体寄生。病情加重后,病鱼消瘦、游动迟缓,但会在水面跳跃。被寄生处充血、发炎,鳞片蛀成缺口。锚头鳋寄生在宿主口腔内时,会导致宿主口腔不能关闭,影响摄食,进而导致宿主消瘦死亡。

鱼怪病:病原为鱼怪(Ichthyoxenus japonensis),发病率为20%~40%,一般不致死。典型病变为病鱼胸鳍基部附近有黄豆大小的椭圆形寄生孔,主要影响病鱼繁殖性能,鱼怪离开后可恢复部分繁殖功能。

1.3 真菌性疫病

病原主要为多子水霉(Saprolegnia ferax)、寄生水霉(Saprolegnia parasitica)、棉霉(Achlya)等,全年均可发病,易暴发于初春和晚冬。在池塘内受到机械性损伤或因寄生虫入侵而受伤的雅鱼,易感染水霉病,鱼卵脱黏不良或未受精也容易感染。病鱼游动迟缓,食欲不振,体表伤口处附着棉花状的灰白毛,容易导致鱼体病情加重而死亡。

2 防治方法

2.1 预防

2.1.1 适时调节水质,改善养殖环境

在雅鱼养殖的整个过程中,养殖用水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51—2001)标准,并根据雅鱼的生活习性,适时调节水质。雅鱼喜栖水体清新、水量充足、具有砂砾地质的溪流中,不喜直晒[11]。雅鱼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8~22 ℃,水温过低、过高都会导致雅鱼食欲减退,生长减慢。雅鱼生长的适宜pH 值为7.0~7.5,pH 值过低会影响雅鱼呼吸,并降低抵抗力,pH 值过高易造成雅鱼氨氮中毒。雅鱼适合在高氧的水环境中生长,最适宜的ρ(溶解氧)为5.0~7.0 mg/L,溶解氧过低会导致雅鱼呼吸频率加快,<2 mg/L 时, 雅鱼会大批量死亡。

养殖池塘常因残饵杂物、雅鱼排泄物过多而导致水体污染变质,严重威胁雅鱼的自然生长。要适时排出变质污水,注入溶解氧充足的干净水源。

底质淤泥是病原体的藏身之处,其中还含有大量的有害气体,会直接或间接引起雅鱼发病。底质淤泥也是水体的主要耗氧源,容易造成雅鱼缺氧。所以定期清除鱼池过多的底质淤泥十分必要。

2.1.2 加强消毒,控制病原数量

在整个雅鱼养殖过程中应做好“三灭四消”工作,即灭蚊、灭蝇、灭鼠和重要时点消毒、日常消毒、突击消毒、应急消毒。

在池塘放水前,应进行翻塘、晾晒、消毒等工作,清除池塘中的有害微生物。幼鱼放养前一周,应用生石灰或二氧化氯对水体消毒;幼鱼放养前用5%食盐水浸洗10 min;雅鱼采食量开始增大后,日排粪量也会持续增加,导致水体中有害生物量不断增多,为控制病原微生物繁殖,需定期采用二氧化氯或聚维酮碘等消毒药剂对鱼池水体进行消毒处理。

2.1.3 科学投喂,增强机体抵抗力

雅鱼为底栖刮食性鱼类,主要摄食底层固着性藻类及底栖生物,经驯化后也喜食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配合饲料蛋白质水平要求鱼苗为45%~50%、幼鱼为40%~45%、成年鱼为36%~40%[12],同时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要完全满足雅鱼生长、生理需求,饲料质量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 5027—2002)的标准。有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外源胆汁酸,能促进雅鱼幼鱼对饲料脂肪的代谢和利用,还能改善肠道结构,保护肠道健康[13];而在饲料中添加酸解氧化魔芋葡甘露聚糖,能有效增强雅鱼肠道免疫的作用,可促进鱼体健康生长[14]。

雅鱼下塘后,先用动物性饵料进行驯化,下塘当天不喂食,采取少量多次的驯化原则[15]。待雅鱼有规律地成群上浮抢食后,按“四定”(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原则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同时根据“三看”(看天气、看水色、看鱼类活动摄食)原则,灵活控制饲料投喂频率、饲料投喂时间及投喂量。雅鱼处于鱼苗阶段,饲料投喂频率一般为4~5 次/d;雅鱼处于鱼种阶段,饲料投喂频率一般为3 次/d;每次投喂时间一般20~30 min,投喂量占雅鱼体质量的4%~6%。

2.2 治疗

2.2.1 及时、准确诊断

加强巡塘管理,当鱼塘出现病鱼或死鱼时,按照鱼类疫病诊断程序进行诊断。首先调查当地雅鱼发病史及以往采取的措施,并调查雅鱼饲养管理情况和养殖塘水体环境,之后选取患病濒死的雅鱼观察其症状。检查病鱼时,按“从外到内,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观察病鱼体表(鳃、鳍、皮肤)、肌肉、体液、内脏等部位,有无颜色变化、炎症、充血、出血、溃疡等症状(例如雅鱼患无乳链球菌病时,由于机体组织受损和肝脏出血,可见淡红色腹水),并用肉眼检查有无寄生虫及其他异物。根据上述调查和观察结果,做初步分析,鉴定病原种类。

若根据当地条件无法准确判断病原种类,应将病鱼材料送至专业科研机构进行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内容包括染色镜检、病原分离、病原核酸提取、PCR 检测及基因测序、血清学检测等。

2.2.2 科学、规范使用药物

使用药物防治疾病时,要坚持“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相结合的原则。目前针对雅鱼主要的3 类疫病,可采用以下消毒和治疗方案:

细菌性疫病:在药物敏感性检测的基础上,依据农业农村部2022 版《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合理使用抗生素、中草药等进行治疗。有研究表明[16],氟苯尼考对迟缓爱德华菌、嗜水气单胞菌等常见淡水鱼类致病菌抑菌效果明显;中草药中五倍子、大黄、黄芩的抑菌效果较好,可用于雅鱼细菌感染的治疗。

寄生虫性疫病:由小瓜虫、车轮虫、斜管虫、杯体虫引发的原虫类疫病,可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0.7 mg/L)全池泼洒;由三代虫、指环虫引发的单殖吸虫类疫病,可用90%晶体敌百虫(0.5 mg/L)全池泼洒;由头槽绦虫引发的绦虫类疫病,可用48 mg/kg 吡喹酮、阿基达唑片等药物混合鱼饵投喂;由锚头鳋、鱼怪引发的甲壳类疫病,可用高锰酸钾(10~20 mg/L)浸洗或90%晶体敌百虫(0.5~1.0 mg/L)全池泼洒。

真菌性疫病:可用硫醚沙星(0.3~0.5 mg/L)全池泼洒。此外,水杨酸和五倍子也可抑制水霉生长,复配硫醚沙星使用效果更理想。

3 结语

目前,雅鱼疫病中发病最广泛、危害较大的疫病为细菌性烂鳃病、小瓜虫病和水霉病。这些疫病传染性较强,通常会导致全池雅鱼发病,且对鱼体危害较大,预后不良,治疗成本高,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雅鱼疫病的发生,是环境、病原和宿主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疫病的防控应以生态防治为主。以改善养殖环境、控制病原数量为出发点,有效利用雅鱼本身的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雅鱼的抗病力和免疫力;在此基础上加强雅鱼饲养管理,合理放养、科学投喂饲料,进一步提高雅鱼的健康水平。从环境、病原、宿主三个方向齐发力,才能更好控制疫病对雅鱼产业发展的影响。

猜你喜欢
病鱼体表水温
加州鲈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为什么动物可以甩动身体把自己甩干,人类却不能?
基于PLC的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DS18B20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裂唇鱼
四招防止金鱼长寄生虫
磁共振病灶体表定位贴及临床应用研究
脂肪抽吸术在体表脂肪瘤治疗中的应用
大联大:最先感知“水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