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而学”:茅以升工程教育思想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探析

2023-09-18 00:51林舒胡明强黄丽丽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茅以升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

林舒 胡明强 黄丽丽

摘  要:茅以升“习而学”启发式工程教育思想强调实践能力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重要关联。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在培养计划过程、课程设计逻辑、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探索应用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茅以升“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3)04-046-07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先后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完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等要求。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5%发展至超过50%,引发高等教育人才质量供给侧和地方产业人才需求侧的结构性失衡矛盾。2013年至今,中共中央、国务院、各部委相继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旨在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茅以升(1896-1989)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主持设计了闻名中外的钱塘江大桥。他的教育思想也颇有建树,生前发表了《习而学的工程教育》《工程教育中的学习问题》《工程师和科学家》等文章,形成了“习而学”的工程教育思想,对应用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的内涵

“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主张教育是循环过程,遵循“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的自然认知规律,即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再回归感性认识。这种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20世纪20年代中期,茅以升在上海交通大学(时称南洋大学)三十周年纪念刊上首次提出了教育围绕先实践后理论的“习而学”理念,这是“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的雏形。在钱塘江大桥的建桥过程中,茅以升以工地为学校,以工程实践带动理论教学,通过践行“习而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引进“苏联模式”行业办大学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背景下,他重提“习而学”思想,并发表一系列工程教育论述,逐步形成了“围绕劳动实践,构建理论教学先习而后学”的教育思想。

马克思主义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茅以升“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认为技术实践是人的生产活动,生产是蕴含体力与脑力共同劳动的成果。专业科学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发生和发展,并反过来应用于生产的科学,是将专业科学的真理和发明应用到人民生活中,满足大众需要的科学[1]。现代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起人才培养的责任,应用型高等教育集中体现在实用、实际和实践上[2]。上述茅以升一系列教育思想可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体系、校企合作机制五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职业实践的要求

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执行计划、大纲、教材与教法,甚至高校的职责、分工和权利结构皆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而产生的。“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即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迅速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在“苏联模式”本土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以实用教育为主,具有明显的计划性特点,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直接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3]。对此,茅以升明确指出高校人才培养虽主要集中在学识和技能上,但只通过单一的技术训练培养“专才”具有局限性,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完成建设任务的高级建设人才,工程师至少涵盖品行、决断、敏捷、知人、学识及技能,要由专到通,培养深具服务精神、职业品德和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2.课程内容体系:课程适应实业发展需求

传统的课程内容体系强调理论课程在前,实验实习课程在后,即“先学而后习”的课程模式。茅以升认为传统的“学习”以实践实习来帮助掌握理论,而不是以理论课程来贯穿实践实习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虽广但不精,“学而时习之”的课程体系是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通才与专才脱节、科学与生产脱节的根本缘由。因此他主张改变教材,对其进行改革,课程设置要与实业界的需要相呼应,生产部门设置常态化专业实习课程,毕业论文主要解决生产部门存在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通过“习而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在劳动应用过程中了解整个生产系统、生产过程和管理,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符合实业界的期望。

3.师资队伍建设:强调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教师任职期间需加强和实业的接触,以免隔阂。工程既是“专业”,亦是“职业”,生产是根据产品的不同而分专业的,科学技术水平表现在生产任务上,技术牵涉到大量的劳动力和机械设备,教师的技术必须在生产中掌握。因为,教师若没有工程生产能力作为支撑,往往易犯教条主义错误,技术没教好,所教的学生在工程项目上会出现返工,这会对原料、时间成本和经济效益造成一定的损失。茅以升认为学生生产实践过程必须有各种教师,包括教授与工程师的指挥协助,并安排熟練工人指导。他曾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师资队伍缺乏“工程训练”表示担忧,认为一个没有工程背景的教师难以培养出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4]。

4.教学方法体系:“以考先生来考学生”增进知识全面融合贯通

“习而学”主张将理论贯穿于工程劳动实践中,教学由浅入深,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互呼应。对于当时较为典型的国外教学方法,如美国的“通识教育”和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茅以升认为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应取其精髓配合国情,拟定“由专到通”的教学方针和方法。他认为“格物在致知”,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有“授人以渔”的价值。“习而学”结合生产需要和个人条件,依托实践,学生能很早养成劳动观念、劳动态度,了解劳动条件、劳动纪律,避免了“填鸭式”被动接受教学内容,从而获得最全面的知识。茅以升提出教学要精简课程、分组学习、增加实习、延长学制,要征求实业界的意见,独创“以考先生来考学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即让学生提问题,由教师或生产部门指导者回答,或学生提的问题让其他同学回答[5],先将生产过程进行串联了解实际情况,再将理论贯穿于实践,加深理论理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创造力,做到实践是“串”,理论是“贯”,同时专注学生的心理,有助于劳动者对知识的融合贯通。

5.校企合作机制:“广博中求精专”合作提升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人才培养以服务实业界为前提。技术的发展使得工程活动对知识、技术、能力综合的需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广博中求精专有利于激发人才创造性[6]。茅以升认为,实业界应与教育界接近,互明彼此需要,以合作为基础。学生毕业后提升职业技能和素养的继续教育由所在实业界和学校配合承担,实现“学校与工厂、理论与实际、基本与工具、理论与实习、理论与技术”的五配合。临时布置的教学会妨碍生产部门的生产秩序,但企业对固定年级学生常年设置的实习任务,不但不妨碍生产,学生毕业后也愿意回到实习处所工作,满足了生产部门的需要,这样可以提高课程中实业界实际工程类、经济类实际问题研究的占比,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茅以升“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是在“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环境下产生的,是将理论教育贯穿于实践实习的思想,打破了实践训练辅助理论培养的传统。“先习”即通过劳动实践获取知识,不仅可以掌握生产技术方法,也可对所在地方产业进行调研,切实了解地方产业的发展脉络,树立了因地制宜的劳动价值观,理论不脱离实际与生产,教育服务地方产业的优势也愈发明显。“后学”即在实践的基础上梳理相关理论,理论部分更加强调因材施教的适度性与恰当性。

二、“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联性

1.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高等教育普及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其重要特点是大学生群体的差异性不断扩大[7],大学的类型和人才培养过程也逐步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产教融合,即校企协同育人,其目标是培养深度对接地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技术人才,缓解与地方产业需求脱节的结构性矛盾,以达成地方产业提质升级的发展目标。白逸仙[8](2022)等学者认为,经过十年的转型发展,当前高校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远胜于企业,第三产业和中小民营企业有较高的参与合作意愿,实践基地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联合办学三种类型居主导地位,跨学科、跨专业的集群化校企合作项目相对较少,大部分合作并未形成制度化管理监督和质量保障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第一,深度合作的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责,但企业的任务是发展和盈利,这使得产教融合的稳定性和合作深度较差,校外实训与校内教学往往“两张皮”,未能形成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第二,产教融合项目覆盖的教学受益面偏窄。培养广度方面合作资源并未切实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跨二级学院的专业群共享;培养层次方面人才培养项目只培养本科生或只培养研究生,而覆盖应用型本硕阶段的项目几乎没有;培养能力方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利于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形成。第三,人才培养过程缺乏切实可行的工作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成效、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均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没有切实有效的评价体系,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更多的是实施主体间短期的合作协议,且多流于表面。

2.“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联

茅以升的“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实用性、实践性、社会性,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其认为的我国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应试能力有余、应用能力不足,模仿能力有余、独立创新能力不足等顽疾当前仍然存在。“习而学”这种注重人才产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品德培养的教育思想符合当代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极力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9]。普及化高等教育背景下,作为未来地方产业升级生力军的应用型本科学生,并不需要掌握高深的学术理论,但需了解相关产业技术的核心知识,“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模式符合应用型人才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因此茅以升“习而学”的教育思想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重要关联。第一,“实践——理论”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强调“实践——理论”知识内化过程是个体自身掌握技能知识的过程,让实践具有了教育性,提升了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会劳动”“知劳动”“能胜任”的应用型人才。第二,“先习”知识探索过程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学生通过产业实践“先习”,在实践过程中交流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第三,“启发”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动性的有效方式。“习而学”是先实践后理论的启发式教育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发问,潜移默化地形成自主学习、探索与创新的能力。这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殊途同归。第四,“实践”能力同时也是对师资能力的要求。“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指出工程既是“职业”也是“专业”,生产产品和服务皆不是纸上谈兵,教师的职业“实践”背景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有帮助。现今高校设置的应用型专业亦是对标于职业,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第五,“生产”为导向激发地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习而学”过程学校与实业界合作强调定期定岗渐进吸纳学生开展专业实践,降低了企业人力和研发投入成本,使企业获利,这符合地方中小企业营利特性。因而,“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常态的要求,人才供给不脱离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的实际,在教育公益性和地方产业营利性间确立合适的支点,注重“实践”,才能充分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的作用。

三、茅以升“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茅以升“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是从生产劳动实践需要和尊重劳动者理念角度提出的,涵盖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习而学”思想中的实践科学是按照生产现场的需要创造的专业科学,这与西方学者提出的产业科学异曲同工[10]。产业科学关联度是指产业技术发展与科学的关联程度,反映了产业创新源泉和产业发展动力,基于科学的产业在国家创新战略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1]。应用型高校通过应用型专业培养的工程师、技术员,构成了地方产业升级的主力军,因此應用型专业所形成的人才培养体系也要深度对接产业链的发展[12],由此,“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从培养计划过程、课程设计逻辑、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1.构建“实践+理论+应用”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计划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沿袭了通识到专业的培养特性,低年级教授通识基础性理论知识,高年级教授专业方向的职业性知识,素质拓展上虽有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的补充,但总体上依然是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人才培养计划由通到专的过程。人才培养和社会实际需要间仍存在一定脱节,对地方中小企业而言,“职场新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技术不过关,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尤其是地方小微企业的运营负担。茅以升“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先习后学,再习再学,生产劳动教育是一种综合技术教育,它包括掌握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和使用生产工具的技能[13],这也符合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和产教融合的发展目标。王雄(2011)研究“习而学”思想时总结出“实践——理论”人才培养计划[14],在基础上进一步凝练,探讨构建“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指导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计划,如表1所示,形成校企“实践-理论-应用”的螺旋上升人才培养过程。

2.重构符合地方产业链发展布局的应用型课程

“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认为“专业科学”是在生产中发生,并反过来为生产服务的,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科学。茅以升“科学工作群众化”的想法,与当前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应用型课程设计以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产业链相关专业集群”要以符合地方产业链布局和产业工作体系逻辑来进行设计,课程设置遵循“实践-理论-应用”的原则。一是设置系列化专业认知课程。通过设置系列化认知课程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所学专业对接产业及交叉学科产生基本认知,探索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进而产生了解与之相关理论知识的兴趣,从而将专业(职业)认知性理性课程反作用于实践实习课程。二是设置模块化规范化项目课程。依照工作项目构建应用型课程,项目课程设计由浅入深,“先习后学”“再习再学”,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模块化提高了产业链工作和生产技术学习的效率。三是构建“由专到通”特色化集成训练课程。集成性训练课程的设计能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是对学生应对实际工作的综合性演练,应用性综合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区域经济和地方产业链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3.形成按阶段层次化、渐进式的应用型“习而学”人才培养模式

茅以升的“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主张按阶段培养人才,每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是层次化、渐进式的。以每一学年为一个阶段,采用“实践-理论-应用”模式(如图1所示),应用型本科阶段塑造人才服务地方的劳动品格和团队精神,专业研究生尤其是专硕阶段进一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首先,分阶段“短期就业”提升学生职业生涯抗风险能力。每个阶段取得证书和资格后,学生可以选择适当延长修业年限,按该层次的技术技能要求短期就业后再返校继续深造。“1+X”证书制度试点采用学历证书和若干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可汲取“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的理念,适当增加“短期就业”或实践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就业和产业创新的抗风险能力。其次,分层次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维护了教学和生产任务的秩序。按阶段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企业实践的学期较为固定,教师和产业工程师互相切磋,于产业项目过程中培养人才,打破临时短期的职业能力训练,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吸纳人才的能力。其次,渐进性人才培养模式可提高产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能动性。“营利”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参与产教融合对于处于生存期的企业应注重基础需求的保障,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多以营利需求为导向,对处于成熟期的企业以持续发展需求为主[15]。“习而学”的教育思想可以调动中小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能动性,在企业“趋利性”和高等教育“公益性”间形成平衡点。“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基于实践基础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反作用于实践,从源头上拒绝了“一蹴而就”的填鸭式教学,“专业+职业”的融合保障了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律师、工程师、工商管理者等高层次应用型劳动者的市场需要。

4.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第一,引企入校,人才双向流动共筑学习型社会。优化符合地方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引企入校园,技术精深的工程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高校教师参与到地方产业员工的终身教育过程中。第二,对接产业,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要以服务区域产业的实践能力为导向,同时也要兼顾应用科学的特性,这就要求培育一批深入产业调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三,言传身教,共筑绿水青山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在现有的区域产能结构条件下,要尽快实现区域产业链发展与碳排放脱钩,这需要教师言传身教,可以是专任教师,也可以是产业工程师,将节能减排、开发新材料、实现技术攻关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新思想和技术教授给学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茅以升.通往现代化之桥:茅以升学术思想随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07-188.

[2]别敦荣.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与建设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2, 344(04):1-8.

[3]眭依凡.“习而学的工程教育”——茅以升工程教育观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0(01):39-44.

[4]鲍健强,翁默斯,钱佩忠.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03):241-246.

[5]王江飞,戴颖. 试论茅以升工程人才素质思想[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學版),2010,29(4):127-130.

[6]刘占祥.论茅以升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110-113.

[7]谢维和.课程与学程——普及化阶段大学教学改革之一[J].中国高教研究,2022(02):1-5.

[8]白逸仙,王华,王珺.我国产教融合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103个典型案例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09):88-94.

[9]甘霖.茅以升工程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5):196-200.

[10]刘洋,李正伟. 茅以升“专业科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科普研究,2021,16(03):74-80.

[11]李扬,樊霞,章熙春.产业科学关联度视角下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强度及创新质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38(12):12-25.

[12]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1):48-50.

[13]黄济.历史经验与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27-228.

[14]王雄.“习而学”:茅以升工程教育思想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29(04):85-89.

[15]林丽超,陈兴明.如何激发企业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9(07):71-74.

On "Practice before Learning"-Mao Yisheng's EngineeringEducation Thought and Its Value to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LIN Shu, HU Ming-qiang, HUANG Li-li

(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 Mao Yisheng's"PracticeBefore Learn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ought emphasizes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which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system. The "PracticeBefore Learning"thought has a great impact on guiding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for integrating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the aspects of training planning process, curriculum design logic,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Mao Yisheng's "Practice Before Learn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ought;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23-04-14

作者簡介:林舒(1988),女,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胡明强(1979),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研成果转移转换;黄丽丽(1987),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与科技管理。

此文为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大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产教融合基本范式的探索与创新”(项目编号:FBJG20220267,主持人:胡明强)和福建江夏学院校级教育管理科研项目“应用型高校专业群深度对接地方行业产业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XS2020019,主持人:林舒)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茅以升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
茅以升:立强国之志,建强国之桥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桥梁专家茅以升
茅以升设奖敬母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