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芳,李 红,杨晓莉
(安徽省阜南县人民医院,安徽 阜南 236300)
当脑动脉出现闭塞、狭窄及痉挛等异常时会导致周围脑组织快速缺血缺氧造成脑梗死,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1,2]。该病致死率致残率高,其主要原因为脑梗死发展迅速且起病急,造成脑细胞及神经不可逆性损伤。就目前而言,临床为降低患者残损率综合多种手段进行治疗,发现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效果最佳,可快速再通血管,有效为缺血半暗带供血。但数据显示,部分患者经rt-PA静脉溶栓后仍会出现神经进一步损伤的情况[3,4]。赵立伟等[5,6]研究发现丁苯肽能有效保护神经。本研究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对AIS患者进行治疗,研究该方案对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98例AIS患者,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病理检查诊断为AIS;②初次梗死;③近半年未服用过抗凝类药物。排除标准:①发病时间超过6 h患者;②合并出现颅脑大面积出血患者;③丁苯酞过敏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成观察组(n=52)与对照组(n=46)。观察组男35例,女17例;年龄49~76岁[(62.13±5.44)岁],病程0.5~4 h[(1.23±0.10)h];对照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47~75岁[(61.99±5.76)岁],病程0.5~5 h[(1.46±0.08)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病情评估及影像检查,采用床旁PHILIPS监护仪(型号G30,深圳市金科威实业有限公司,监械准字2013第3210151)实时监测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对照组予以rt-PA静脉溶栓治疗,剂量为0.9 mg/kg,将10%的阿替普酶注射剂[勃林格殷格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J20160055]静脉推注治疗,注射时间不超过1 min,再将剩余药物与氯化钠溶液混合后以静脉滴注治疗,滴注时间为60 min。随后进行护脑降脂等药物治疗。持续治疗30 d。观察组予丁苯酞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100 ml丁苯酞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静脉滴注治疗,保持滴注时间为60 min,早晚各给药一次,持续治疗14 d;随后采用口服丁苯酞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公司,国药准字F20050299)治疗,早中晚各一次,2粒/次,持续服用30 d。
1.3 观察指标①LDL水平及神经功能:治疗前及治疗15、30 d后对患者进行检查,采集各阶段患者的静脉血,离心处理后对血清中LDL进行检查,操作时联合生物化学测定法(罗氏Cobas8000 c70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LDL试剂盒进行;采用卒中量表(NIHSS)[7]判断患者的神经受损情况,该表对患者平衡、视野、语言等方面进行评估,最高分为42分,最终结果分数越高代表情况越差。②溶栓后颅内血流信号分级:治疗前及治疗15、30 d后采用多普勒超声监测仪(型号Digi-Lite,南京浩千公司,注册号:20093231296)检测患者血流信号,根据卒中影像诊断分级情况[8]对血流信号分级,0级:无信号,1级:仅收缩峰时有微弱信号,2级:收缩峰时信号持续平稳上涨,3级:患侧流速比健侧低30%,4级:流速>80 cm/s且高于健侧30%,5级:两侧流速、波形均无较大差异。③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前及治疗15、30 d后检测患者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④溶栓效果:根据NIHSS评估结果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评估[7],痊愈:治疗前后评分差超过90%,表明无病残情况发生;显效:治疗前后评分差在45%~89%,表明有轻度病残;好转:治疗前后评分差在18%~44%,表明有中度病残;无效:治疗前后评分差低于17%,表示重度残疾或死亡。总疗效=(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比较采用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数据以例数(%)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LDL水平及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治疗15、30 d后两组LDL水平、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LDL水平、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见表1。
表1 两组LDL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
2.2 两组溶栓后颅内血流信号分级比较治疗15、30 d后两组颅内血流信号分级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颅内血流信号分级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溶栓后颅内血流信号分级比较 (级)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治疗15、30 d后两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治疗前,血氧饱和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指标比较
2.4 两组溶栓效果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7,P<0.05)。见表4。
表4 两组溶栓效果比较 [n(%)]
AIS患者常在夜间或休息状态时发病,血栓堵塞后迅速引发机体障碍,加速患者神经功能下降,危及患者生命。因而早期溶栓治处理是治疗AIS的关键[9]。目前,临床已将rt-PA静脉溶栓治疗作为AIS患者发病早期最有效的溶栓方法。该方法是国际学者在1995~2012年经过多次国际试验后得出的结论,并在往后的其他学者研究中均得证实了该治疗的有效性[10~13]。
rt-PA静脉溶栓治疗主要是通过基因工程制造的产物去刺激患者体内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将纤维蛋白分解液化,进而溶解梗阻部位血栓。rt-PA具有针对性,对其他系统无明显影响,导致其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不明[14]。本文对52例AIS患者进行丁苯酞与rt-PA静脉溶栓联合治疗,结果显示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LDL水平及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下降程度更明显。同舒燕燕[15]分析梗死患者LDL水平变化时得出的结论无差异。说明在丁苯酞的辅助治疗下,有效改善了神经系统功能,也降低了LDL水平。深入探讨得出LDL是血栓发生的刺激因子,能有效反映血脂状态及脂类代谢情况,而该因子在运输胆固醇过程中极易粘附在动脉血管壁上,沉积后导致硬化斑块引发血管闭塞[16,17]。丁苯酞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血液浓稠度及血脂水平,进而有效降低LDL水平,削弱血栓对神经系统的损伤。此外,本文进一步对AI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探查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溶栓后颅内血流信号分级逐渐增加;其中观察组在治疗15、30 d后血流信号分级均高于对照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治疗前,血氧饱和度高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治疗30 d后三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而白如玉等[18]对347例梗死患者展开研究时也曾得出相似结果。说明丁苯酞与rt-PA静脉溶栓联合治疗对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大,能明显改善血流信号及其相关指标。进一步剖析猜测其原因为在rt-PA静脉溶栓治疗畅通血管的基础上,丁苯酞进一步促进微循环的建立,有效提高脑组织的血流量使动脉血管的压力得到释放,缺血半暗带血液再灌注增加,进而提升血氧饱和度,营养机体神经。Gibbs等[19]进行多种治疗对AIS患者机体功能改善情况的研究时提到,丁苯酞对神经保护及血管再生效果十分显著,与本次研究观点相符度极高。表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前者总有效率更高。丁苯酞经多种研究证实具有延缓神经凋亡及抗血小板凝集等作用,有效激活缺血半暗带组织[20]。间接证实丁苯酞与rt-PA静脉溶栓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的t-PA静脉溶栓治疗。
综上,AIS患者采用丁苯酞与rt-PA静脉溶栓联合治疗方案能大幅度提高其治疗效果,对机体血液动力学及LDL水平有积极作用,可致力于推广丁苯酞治疗神经血管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