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艺,周华虹,傅晓骏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金华中医院·浙江 金华 321000)
尿酸性肾病是由于长期持续性高尿酸血症损伤肾脏而导致的慢性肾脏病(CKD),最终可能发展至CKD终末期[1]。随着我国高尿酸血症发病率的逐年上升,治疗形式严峻[2]。治疗主要为控制血尿酸,改善肾功能和延缓肾间质纤维化,但长期口服降尿酸等西药存在一定副作用[3-5],而且在改善肾功和延缓肾间质纤维化方面西药作用相对有限[6]。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上可通过辨证论治进行整体调节,扶正祛邪、本标兼治,且具有用药安全、副作用小的优势[7]。本文探讨了自拟益肾通络方与西医常规疗法相配合治疗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肾脏功能及炎症指标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以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金华中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70例尿酸性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男25例、女10例,平均年龄(56.75±8.09)岁,平均病程(6.49±1.71)年;观察组男23例、女12例,平均年龄(55.21±8.56)岁,平均病程(6.23±1.4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临床观察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尿酸性肾病诊断参照王海燕主编的《肾脏病学》[8]中相关标准。
1.3 纳入标准 1)年龄范围18~85岁;2)符合上述尿酸性肾病西医诊断标准,且肾小球滤过率(GFR)≥30 mL/min/1.73 m2;3)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
1.4 排除标准 1)合并严重心力衰竭、肝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继发性尿酸性肾病者,以及合并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疾病者;2)合并精神障碍性疾病者;3)对治疗药物过敏者;4)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其他继发性肾损害者;5)伴有发热、感染的患者;6)妊娠、哺乳期妇女。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优质低蛋白、低嘌呤饮食,并给予口服碳酸氢钠片、爱西特和非布司他,具体用法:碳酸氢钠片(天津力生药业,国药准字H12020220,0.5 g/片)2.0 g/次,3次/天;爱西特(河北长天药业,国药准字 H1302797,0.3 g/片)1.2 g,3次/天;非布司他(杭州朱养心药业,国药准字 H20130009)20 mg,1次/天;遇有痛风急性发作可予以消炎止痛软膏(浙江康恩贝制药,国药准字 Z33020984)外敷,共治疗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肾通络方加减治疗,方药组成:黄芪、土茯苓各30 g,淫羊藿、黄精各20 g,白术、丹参、牛膝、萆薢、车前子各15 g,红花、地龙、制大黄各9 g,辨证加减:气虚甚者,加党参、山药;阴虚甚者,加麦冬、石斛;湿浊重者,加茯苓、苍术、薏苡仁;湿热重者,加虎杖、黄柏;浊毒已深患者,后下大黄,再加积雪草;关节肿痛明显者,加威灵仙、独活、延胡索。每日1剂,由本院药房煎制,早晚分服。两组均治疗3个月。
2.2 疗效标准 依照“尿酸性肾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9]的疗效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该疗效标准分为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
2.3 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膝酸软、面浮肢肿、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关节疼痛(按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1、2、3分)评分变化。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脏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 个月时的空腹静脉血和中段晨尿,采用酶法检测血肌酐(SCr)、血尿酸(SUA),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尿β2-微球蛋白(β2-MG)、α1-微球蛋白(α1-MG),免疫比浊法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 个月时的空腹静脉血,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
3.1 益肾通络方加减治疗尿酸性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益肾通络方加减对尿酸性肾病患者中医症状评分的影响 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分)
3.3 益肾通络方加减对尿酸性肾病患者肾脏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 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肾脏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3.4 益肾通络方加减对尿酸性肾病患者血清CRP水平的影响 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比较
尿酸性肾病所属中医范畴较广,可归属中医学“肾痹”“腰痛”“水肿”“癃闭”“溺毒”等范畴,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加之饮食不节、七情劳倦等引起,饮食不节致脾胃受损,水谷精微运化障碍,后天之精无法补养先天,致使脾肾两虚,脾气虚运化失司,肾虚水液蒸腾气化失常,水湿内停,湿聚成浊,湿浊阻滞影响气血运行,则造成血瘀,气虚运血无力则亦可致血瘀,瘀血、湿浊相互博结,停留骨骼、关节则引起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痹阻于肾,致使肾不固摄,可见小便浑浊,肢体头面水肿;病邪日久则化为浊毒,进一步损伤脏腑功能。可见尿酸性肾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笔者认为治疗上当扶正祛邪兼顾,故以补益脾肾、祛瘀利湿化浊为主要治法,拟方益肾通络方与西医常规疗法相配合治疗尿酸性肾病,以达到标本兼顾、整体调节的治疗目的。益肾通络方中黄芪益气健脾、行滞通痹;白术益气健脾利湿;淫羊藿温肾阳、祛风除湿;黄精补气健脾、养阴益肾;牛膝补肝肾、强筋骨、逐瘀血、利尿、引血下行;大黄清热解毒、利湿泄浊、活血祛瘀;桃仁活血祛瘀;丹参活血祛瘀止痛;地龙活血通络、利尿;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车前子利尿通淋;诸药共奏补益脾肾、除湿化浊、逐瘀解毒之效。由于尿酸性肾病通常病程较长,病情复杂,故笔者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对益肾通络方进行辨证加减。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可降低CKD大鼠血清SCr、BUN水平,黄芪多糖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黄芪甲苷可减轻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疼痛和炎症反应[10-12];土茯苓有降尿酸、抗炎镇痛、保护肝肾的作用[13]。萆薢可以减少高尿酸血症大鼠尿酸合成,并可延缓肾功能损伤,对肾脏有保护作用[14-15]。大黄可延缓CKD进展[16-17]。在本临床观察中,治疗后两组各项中医症状评分均降低(均P<0.05),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Cr、SUA、β2-MG、α1-MG、24 h尿蛋白定量均降低(均P<0.05),eGFR增加(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采用益肾通络方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尿酸性肾病可使患者各项中医症状、肾脏功能相关指标均显著改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尿酸性肾病是由于患者机体嘌呤代谢紊乱引起尿酸水平过高,进而产生尿酸盐结晶,结晶沉积于肾脏,通过诱导炎症、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肾素-血管紧张素激活,促进氧化应激以及钠潴留、血管收缩,引起肾脏炎症反应和肾小球血流量异常[18]。炎症反应参与尿酸性肾病发病以及进展过程,血清CRP为临床评估炎症反应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研究表明尿酸性肾病患者治疗后血清CRP水平降低[19]。本观察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降低(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表明益肾通络方加减可减轻尿酸性肾病患者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益肾通络方加减治疗尿酸性肾病,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肾功能,降低炎症反应,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