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旦,章 权,王 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胸科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3)
肱骨外上髁炎(LE)俗称“网球肘”,为骨科常见病,好发于35~50岁的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具有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等特点,常表现为肘关节外侧疼痛、压痛和活动受限等,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可并发肱骨外上髁骨膜炎和前臂伸肌总腱下滑囊炎,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1-2]。西医多采取保守治疗,如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局部封闭、体外冲击波等,虽然大部分患者症状可得到缓解,但副作用较大,且病情易复发,远期疗效不理想;难治性LE则需手术治疗。中医药治疗LE疗效确切,临床上治疗方法多样,如中药熏洗、揿针、推拿、小针刀等中医特色疗法,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有效易行,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3-4]。笔者采用祛风散寒除痹方熏洗联合穴位揿针治疗风寒阻络型LE患者45例,收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20年4月—2022年1月本院就诊的LE(风寒阻络证)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27例;年龄27~58 岁,平均(41.76±8.13)岁;病程2~21 个月,平均(7.58±1.92)月。观察组男19例,女26例;年龄26~55岁,平均(41.59±8.37)岁;病程3~24个月,平均(7.65±1.83)月。2 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诊断标准 符合《外科学》[5]中“LE”的诊断标准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风寒阻络证”的辨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LE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属风寒阻络型;2)年龄18~60岁;3)近1 个月未予痛点封闭、口服止痛药等相关治疗;4)依从性良好,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肱骨骨折、肘关节脱位引起的肘部疼痛者;2)因心绞痛致左上肢放射痛者;3)颈椎病神经根受压致上肢疼痛麻木者;4)伴有糖尿病、血液系统或风湿类疾病者;5)中药熏洗部位皮肤破损或感染者;6)晕针者;7)对治疗药物过敏者。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①塞来昔布胶囊(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59,规格:0.2 g/粒),0.2 g/次,饭后口服,1次/日,连服3周;②穴位揿针,取穴患侧肘髎、曲池、手三里、合谷、阿是穴,操作如下:常规消毒,按压粘附揿针帖于上述穴位,每穴留置揿针1枚,每天每穴按压3次,1 min/次,留针24 h后取出揿针,隔日埋针1 次,共治疗3 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祛风散寒除痹方(艾叶10 g,制川乌6 g,制草乌6 g,桂枝10 g,防风10 g,伸筋草15 g,白芷10 g,川芎10 g,红花10 g,当归12 g,羌活10 g,威灵仙10 g,海桐皮15 g,川椒9 g,桑寄生15 g)熏洗,诸药加入1 000 mL水中,煎煮半小时后,倒入盆中,先用蒸汽熏蒸患处15 min,待药液温度降至50 ℃时,将患肘浸入药液,用毛巾擦洗患处15 min,1 剂/日,2次/日,连续熏洗3 周。
2.2 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LE的疗效判定标准。
2.3 观察指标 1)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治疗3 周后对包括肘部酸痛麻木、肘外侧压痛、肘部屈伸不利和遇寒疼痛加重等症状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2、4、6分;2)肘关节功能评分: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7]进行判定,包括疼痛、运动功能、稳定性和日常活动4 个项目,每个项目最高分依次为45分、20分、10分和25分,分数越高,则情况越佳。
3.1 2 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分)
3.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肱骨外上髁炎(LE)是一种常见的肌腱末端病,也是体育运动中较为常见的关节损伤性疾病,属于无菌性炎性疾病,由肱骨外上髁部软组织慢性劳损发展而来。体育运动中,诸如网球、乒乓球、投掷等项目,若技术动作不正确和长时间用力旋转前臂等,或肘部反复劳作,腕伸肌腱附着点处于紧绷状态,易造成肱骨外上髁部撕裂、出血,形成骨膜下血肿, 进而血肿机化、肌腱韧带变性、纤维增生和瘢痕组织形成,最终发展为LE;若失治误治,易发展为顽固性LE,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8]。结合职业因素和运动方式,肘关节外侧痛和伸肌腱牵拉试验阳性等表现,以及CT或MRI检查时患处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血性改变和炎症反应、关节囊撕裂和关节滑膜增生变厚等病理学改变,便可诊断。本病西医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常选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塞来昔布胶囊、洛索洛芬钠分散片等,但停药后易复发。本研究采用的西药为塞来昔布胶囊,该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2,进而阻止炎性前列腺素类物质的产生,发挥抗炎和镇痛作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9]。
LE中医学归属于“痹证”“肘劳”等范畴,临床上“风寒阻络型”较为常见[10]。概因患者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肘部长期劳损,耗气伤血,故而脉络空虚,筋骨失养;易外感风寒湿邪积聚肘部,以致肘部气血不畅,筋脉痹阻,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发为本病[11-12]。穴位揿针是一种经络穴位埋植疗法,是中医新技术之一,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如功能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各种痛症[13],因埋植在体表部位,不会影响肘关节正常屈伸,也不会损伤深部血管和神经,虽为侵入性诊疗操作,但安全性较高。该疗法通过全天候刺激病灶相连的穴位,使针刺作用不断强化,进而发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和平衡阴阳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揿针疗法可刺激神经末梢,调节神经兴奋性;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前列腺素、组织胺和细胞因子等,改善机体微循环和免疫力,进而对靶组织或靶器官起到镇痛的效果[14]。该疗法治疗成本低,无明显痛苦,患者接受度较高。2组患者均采用穴位揿针治疗,穴取肘髎、曲池、手三里、合谷、阿是穴。肘髎穴能舒筋利节,常用治肘臂疼痛、屈伸不利;曲池穴疏经通络、消肿止痛,常用治半身不遂、手臂肿痛;手三里穴通经活络,常与曲池穴配伍,用治上肢不遂;合谷穴宣通气血、通络止痛,与手三里配伍,用治手臂无力、麻木疼痛;阿是穴通络止痛,与诸穴配伍,共奏舒筋活络、散寒止痛之功效。
中药熏洗疗法是中医骨科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中药本身的作用,结合中医热疗技术,发挥疏风散寒、温通经络、活血舒筋和消肿止痛等作用,常用治软组织损伤。中药熏洗使药液通过皮肤毛孔,其有效成份进入筋肌骨膜,可加快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水肿,促进药物吸收和病变组织修复,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直达病所,具有热疗和药疗的双重作用,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15]。该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患者乐于接受。观察组加用祛风散寒除痹方熏洗,方中艾叶苦辛而温,能通十二经,理气血、逐寒湿;川乌、草乌苦辛而热,祛风除湿、温经止痛;桂枝温经通脉、消肿利湿,与艾叶配伍,常用治手足发冷、筋抽疼痛;防风、伸筋草祛风湿而止痛,与桂枝合用,常用治风寒湿痹、关节酸痛;白芷散寒除湿、消肿止痛;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红花、当归活血通络、散瘀止痛;羌活、威灵仙、海桐皮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三者常用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川椒为辛温之品,散寒除湿、蠲痹止痛;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兼能祛风湿,肝肾不足之风湿痹痛尤宜。全方共奏祛风散寒、活血通络、除痹止痛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肘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祛风散寒除痹方联合揿针治疗可提高风寒阻络型LE患者的临床疗效,缓解肘部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改善肘关节功能,临床疗效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