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珂
洛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洛阳 471000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提出一系列减轻学生负担、治理校外辅导机构的举措。在“双减”背景下,学科类校外辅导机构过往以应试成绩为目的的培训模式受到限制,而以“培养外语兴趣、提高外语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面对严格的政策管控及外语培训市场的变化,传统的外语培训企业不得不面临转型。然而,相对于应试型的外语培训,外语素质教育对师资、场地及课程设计都有更高的要求,外语培训企业的转型面临严峻挑战。
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将高校语言实验室向社会开放,把校外的外语素质教育需求引入高校语言实验室,利用高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实验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外语素质教育活动,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家长及企业的外语素质培训需求;另一方面能够提高高校语言实验室的设备利用率,促进科研创新及高质量人才培养,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公益属性,同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1]。
“双减”政策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课内、课外的学业进行减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提高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对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进行从严治理,全面规范,严格限制,例如,学科培训机构不得上市融资,不得利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科培训,严禁以各种名义开展学前儿童线下学科培训,各地不再批准新建学科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等[2]。这些措施会对校外学科类培训企业及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直以来,由于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校外的外语类培训机构以应试教育为主。为了提高考试成绩,一味地训练强化学生外语学科的做题能力,忽视学生外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导致学习过程枯燥乏味,甚至让学生对外语学习失去兴趣[3]。“双减”政策及各项配套措施出台后,从准入门槛、教师资质、资本运作、业务时间、收费标准等各方面对外语类校外培训企业进行严格管控。外语学科培训的市场会受到严重影响,业务压缩。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一系列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配套举措不断推出,让学生从沉重的作业、繁忙的补课压力中解脱出来,拥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参与更丰富的课外活动。加上对外语学科类培训的限制,可以看出,国家今后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鼓励全面发展。因此,以“培养外语兴趣、提高外语综合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开始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市场需求增加。外语类培训企业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迎合市场,不得不按照“双减”政策的导向转换思路,从应试教育培训向素质教育培训转型。
由于外语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教育资源的要求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外语培训企业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困境。
1.3.1 缺少必要的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
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外语培训只需一间教室、几张桌椅、一个教师、一套教材就可以进行,但外语素质教育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采取各种灵活的方式进行,对场地、环境及教学设备都有很高的要求。
1.3.2 缺乏优秀的师资
外语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及学习目的,设计个性化的培训课程,既要保证专业性,还要有趣味性。而外语培训企业大多是临聘教师,且长期从事应试教育培训,业务能力以做题技巧为主,达不到外语素质教育的师资要求。
校企合作、开放共享高校语言实验室,是解决外语培训企业素质教育转型困境的一种方案,对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实验室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在建设过程中往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围绕不同的实验室功能,形成了丰富的师资和软硬件设施。例如,高校语言实验室一般具备丰富的外语教学资源,包括经验丰富的外语教师团队、多功能的情景模拟实验场所、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各种语言实训平台、虚拟仿真环境及完善的网络条件。利用这些实验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外语培训机构设计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外语素质教育课程。通过这些趣味性十足的素质课程,激发学生对外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实验室传统上一般定位于服务校内教学科研,实际利用率可能并不高。例如,高校语言实验室通常用于外语专业课、外语公共课的实验教学和教师科研,除此之外一般处于闲置状态,晚上和周末一般不对外开放,导致实验资源浪费。校企合作开放实验室可以有效利用实验室的师资、场地和仪器设备,减少闲置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和价值[4]。这样既能为高校创造经济效益,又能服务地方经济,发挥高校的社会职能。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内涵式发展要求,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大重要途径,对促进学校专业和企业岗位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校企合作开放语言实验室不仅可以由高校教师参加,还可以吸收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5]。大学生通过开放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积累经验,巩固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升就业竞争力,也可以独自或与教师一起开展教科研项目,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虽然外语培训企业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受到严格管控,不得不转型,但其深耕市场多年,在市场需求、市场开发以及对市场的敏感性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与外语培训企业相比,高校对于市场是相对陌生的。因此,外语素质教育的市场开发(包括定价、宣传、招生、售后等环节)由企业负责,然后再将这些市场需求引入高校。
虽然高校对市场开发相对陌生,但高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各种教学资源,在外语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实施上比培训企业更专业。可以依据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外语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外语素质课程,如利用多功能语言实验室设计舞台剧表演、配音表演、演讲大赛;利用同声传译实训平台设计同传体验课堂、国际会议情景模拟;利用情景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室设计口语交际课堂、职场模拟课堂等。这些丰富的课程内容为外语培训企业进行市场开发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校企合作开放语言实验室是一种新的探索模式,其定位、职能及服务与传统高校实验室大不相同,具有多方参与、需求多元的特点,会面临更复杂的环境和问题,在实验室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也面临新的挑战[6]。
校企合作开放语言实验室能够顺利实现的前提是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满足市场、企业和高校各自的需求,实现三方共赢。如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或者不能实现共赢,那么这种合作是不能实现或不能持久的。校企合作开放语言实验室的模式是为了解决在“双减”政策下市场出现的外语素质教育需求。通过这种合作模式,企业解决了转型面临的师资力量不够、场地不足等困难,高校解决了语言实验室闲置、利用率低的问题,实现了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责。因此,这种合作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是实现共赢的可持续模式。但是在合作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必须充分沟通,让高校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提供专业性、趣味性的外语素质教育课程。
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摇篮、科研基地及社会服务的载体,具有明显的公益属性。“双减”政策下的学科类培训企业也属于“非营利”性质。因此,校企合作开放实验室必须凸显服务社会、加强公民素质教育的公益属性。同时,校企合作开放高校实验室会付出一定的成本,包括教师课时费、场地费、折旧费、水电费等。因此,必须在运行成本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收取适当的费用。这样,在突显公益属性的同时,保障校企合作开放实验室能够顺利运行,既解决外语素质教育市场需求,还能为高校和企业带来一定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高校实验室的主要职能是满足校内师生的教学与科研需求,因此,校企合作开放实验室必须安排在实验室资源空闲的时间内。高校实验室要有完善的排课、预约管理系统,避免开放实验室和常规教学时间发生冲突,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或者出现多方预约同一个实验室的同一个开放时间段的情况。实验指导教师是实验室开放的师资保障,但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本职教学科研工作,因此,要合理调配实验指导教师工作时间,保证实验室开放顺利进行。
传统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所面对的是高校内部师生,他们都是成年人且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为了保障实验室安全管理,高校实验室一般会制定完整的实验仪器操作规范,还会定期对师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安全演练。校企合作开放实验室所面对的对象主要是校外人员,除了成年人外,往往还有中小学生,他们的专业知识基础较弱,因此,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需要更加细致,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实验设备操作规范,在开放实验室前要进行专门培训。语言实验室的安全培训以水、电、消防的安全知识为主,还包括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学习和遵守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等。在开放实验室的过程中要有专人负责看管和指导,处理突发状况。
校企合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包括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等多个参与方。要协调各方的权利、义务,理清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使校企合作真正有所作为,关键是要完善相关立法,并通过清晰明了的法律条款保证各方的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以履行,责任有所划分和追究。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必须在法律保障的前提下签订完善的合作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合作的一切具体事务,避免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争议。这样,双方的合理权益才能得到充分保障。如果没有完善的合作协议或协议没有法律保障,校企合作就很难顺利进行。
校企合作开放高校语言实验室既能解决外语培训企业的困境,满足外语素质教育的市场需求,又能提高高校语言实验室利用率,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是一种“多赢”的合作模式。不仅如此,深入开展这种校企合作模式还能发掘更多的价值,发挥更大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高校在新时代推进内涵建设指明了方向。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产学研”合作路径,符合本科高校内涵建设的要求,具有积极意义。校企合作开放语言实验室的模式是高校“产学研”结合路径的一种尝试和探索,是外语教学与社会产业需求密切对接的新思路。高校教师通过开放语言实验室可以拓宽教育科研视野,在设计丰富多彩的外语素质课程以及教学过程中,积累大量实践经验,有助于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除了语言实验室外,高校其他院系的实验室也可以采用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对社会开放共享,减少实验室闲置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解决社会的素质教育需求。例如: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可以开展音乐、美育的素质教育;物理学院、化学学院可以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展物理化学实验及科普活动;人文学院可以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自动化学院可以开展航模、机器人课程等。
校企合作开放实验室无论对市场,还是对校企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有利的合作模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的实验室类型和不同的实验课程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制定怎样的管理规范,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是今后校企合作开放实验室模式研究的方向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