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针对太平洋岛国研究力度持续加强的同时该主题研究成果的基础性、主题范围狭隘等问题开始凸显。于此,笔者试图引入罗恩·克罗科姆(Ron Crocombe)的研究成果,以当地研究者的视角观察该地区的历史与发展脉络。罗恩被冠以“太平洋研究之父”的望誉,一是作为新西兰托管地负责人为太平洋岛屿地区的发展出谋划策;再而作为一名观察家在该地区从事调查、记录和研究,两种职能相辅相成。此外,罗恩开启研究该地区所运用的新型叙述模式,中立、客观的观点色彩俯拾皆是,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叙事,将岛民的能动性作为一项研究的重要观点。罗恩的研究成果可视为当事人以内部视角观测太平洋岛屿地区的产物,纳入我们的研究范畴意义颇重。以在此基础上,对太平洋岛屿地区社会内部情况及外事关系进行较为更深入的把握。
【关键词】罗恩·克罗科姆;“太平洋研究之父”;太平洋岛国研究
【中图分类号】G30;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6-0079-05
随着太平洋岛国地区战略地位的凸显,该地区被纳入重点研究范畴,国内关于其研究性文章与书籍相继问世。作为研究者都清楚的一点是人对事物的认知是处于发展之中的,从片面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实践,研读史料、增进與当地人的交流,才能使研究成果更接近真实、更加深刻、更具有说服力。研究者很难有机会花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在岛国探索,便竭力需要一种方法最大程度地接近岛国地区的历史,“太平洋研究之父”——罗恩的自身经历与研究成果切实提供这样一种研究途径。但在明确其意义的基础上,我们也不应全然接纳其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的研究范式固然值得借鉴,而对于其研究内容和观点要以客观理性、辩证的态度梳理。
一、罗恩·克罗科姆对太平洋岛国
社会发展的研究状况
关于罗恩针对太平洋岛国内部社会研究,需要说明的是,罗恩在波利尼西亚群岛从事工作,因此,其内部社会研究以该地区为主,目光多集中于库克群岛、斐济、纽埃以及汤加四个国家,研究领域涉及文化教育、政治制度以及波利尼西亚的传统社会等。1992年罗恩发布一则关于库克群岛的政治评论《库克群岛》(COOK ISLANDS)①其中分析到库克群岛的政治局面极其不稳定、政党之间斗争激烈以及经济衰弱的现实使政府被迫进行国企私有化,为偿还巨额贷款而开采海底矿产的恶性现状,造成国家经济恶性循环。罗恩眼中20世纪90年代末的库克群岛在政治经济上已然千疮百孔,因深切担忧而亟待改革。《库克群岛的裙带关系》(Nepotism in the Cook Islands)②主要讨论库克群岛社会关系,在于揭示库克群岛的裙带关系进而映射群岛的民主状况,罗恩以总理阿尔伯特·亨利家族为案例,得出政府大多数官员与阿尔伯特有亲缘关系。他没有批评这种社会现象而是分析尚处于贵族社会的库克群岛之民主状况是在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裙带关系是波利尼西亚社会普遍存在的现实。罗恩于1972年为欧文·高曼的《古代波利尼西亚社会》(Ancient Polynesian Society)③作书评④,他以波利尼西亚地区为着力点,认为整个波利尼西亚社会普遍为贵族社会,血统则是波利尼西亚贵族的枢纽和社会结构的基础。按照罗恩对波利尼西亚社会分类:传统社会(毛利人和提科皮亚人)、开放社会(曼加亚和复活节岛)、阶级社会(汤加和夏威夷)。该地区的地位世袭、领地单位等封建形式仍然存在。《南太平洋的文化&民主》(Culture & Democracy in the South Pacific)⑤集中讨论以下五个问题:妇女参政选举、外部力量对该地区民主的侵蚀、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文化价值观、斐济的社群主义政治、汤加的民主运动等,涉及岛国政治经济文化。他强调妇女参政的积极作用,批判外部力量对这片土地的民主进行干预,主张弘扬岛国的文化价值观和岛民的能动性,颂扬汤加民主运动对国家政治制度的刺激和完善。当然,作为一位领导者对这片土地的关切更体现在对教育的关注上,《规模、主权、财富和企业:库克群岛和所罗门群岛之间的社会和教育比较》(Scale, Sovereignty, Wealth and Enterprise: social and educational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Cook Islands and the Solomon Islands)⑥是罗恩和马乔里·克罗科姆(Marjorie Tuainekore Crocombe)合著的文章,作者虽将库克群岛(南太最小的国家之一)与所罗门群岛(南太最大的国家之一)的教育制度进行对比,但意涵太平洋地区的所有岛国。他提出不同太平洋岛国之间的岛民获得教育的机会因地域、国籍和贫富差异而不同:贫穷的太平洋岛屿国家难以拥有完善的教育基础设施,囿于吸引西方国家和亚洲国家的投资,而富裕国家有更多资金投入教育设施和完善教育制度,具备充足的资源吸引外国合作,实施共同培养人才计划,造成南太国家之间教育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另外,一个国家的公民受教育程度也会因为阶层差别而不同。太平洋岛国内一般的血缘种族获得受教育机会主要来自私人教育或者政府与外来教育援助机构,更有低等的种族无权接受教育;而高等血缘种族向来被直接送往新西兰、澳大利亚、关岛、夏威夷接受高等教育,回国后在政府任职,教育与职业牢牢被等级控制。
罗恩一贯以客观的视角去展现岛国真实的状况,对自身研究范围内的社会观察格外细致,他对于太平洋岛屿地区内部社会的研究,很少对某种状况作出主观评价。这样一种叙事方式使我们更容易达到目的,即通过总结罗恩的研究成果,探究深层次的太平洋岛国社会。
二、太平洋岛屿与其他地区的
关系研究状况
这里谈到的“其他地区”主要指美国、日本、中国、南美洲。在罗恩的研究范畴中,既涉及总结历史上岛国的外事关系,又囊括根据现实情况得出在未来与其他地区关系的展望。
罗恩多次回忆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南太地区被西欧国家殖民的历史,此过程一直到二战后仍被视作西方国家托管地区。这是其研究中较多提到的与西欧国家之间的关系,欧洲国家给予岛国最难以抹除的“殖民地身份”记忆,而这也正是他脱离欧洲中心论的叙事模式构建独立的叙事模式原因之一。关于该地区与美洲之间的交流关系,罗恩在《拉丁美洲和太平洋岛屿》(Latin America and the Pacific Islands)⑦中作细致地分析,该文旨在总结两个地区最早接触,解释目前的互动和共同利益的领域,并讨论两者未来关系的潜力。他提到兰登和丹斯所得出的复活岛居民一千五百年前来自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的证据,这是可以追溯到的最早两地交流,但是这种假设的提出受到其他观察家的质疑。至公元10世纪、15世纪都有南美洲人移民至东波利尼西亚。罗恩据此解释东西波利尼西亚文化差异的原因是受到南美文化的影响(波利尼西亚文化主要来自东南亚);15世纪末欧洲人“发现新大陆”,由于造船技术和指南针使用,便利两地之间的交流,葡萄牙、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政府为宣传宗教、寻找财富,多次派遣探险队(1595年门德亚菲探险队、1606年奎罗斯探险队、1770年和1772年的不知名探险队)来到太平洋岛屿进行商业贸易、建立天主教堂,并占领之;1800年至1980年双方交流明显减少,美洲国家專注于脱离葡西殖民,把精力置于建立独立国家之上,而且由于葡西美洲殖民政府衰落,受到母国牵制,被迫放弃在岛国的利益。美洲国家相继独立,仍未缓和两地交流,有原因指出“拉丁美洲国家担心来自太平洋岛屿的岛民带有未知的疾病”,此期间两地交流虽伴有传统贸易(地产交易、奴隶贸易),相较之前已大大减少;20世纪末科学发展以及拉丁美洲国家政权巩固,世界各地区域经济体形成,在经济受到压迫的同时渴望寻找合作伙伴,双方在贸易、投资、信息传递、教育等方面的合作渐次愈多。
在亚洲和美国与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上,罗恩《中国—太平洋群岛的软件交流》(the Software of China-Pacific Island Relations)⑧总结中国与太平洋地区的交流史,指出由于过去宗教、语言的障碍二者不存在过多交际,形容此为“来自过去的限制”;20世纪后半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媒体、教育团队、民间企业不断进入太平洋岛屿地区,两地在未来加强合作力度已成趋势,罗恩称之为“交流在未来”。除总结与太平洋岛屿地区的联系之外,罗恩的专题研究更注重亚洲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争夺。Asia in the Pacific Islands:Replacing the West和China and USA in the Pacific and the Caribbean: Whose Incursion, Whose Territory? A Brief Rejoinder to McElroy and Bai⑨表达这样的观点:美国在太平洋地区仍然拥有优先资源开采权、驻兵权,对该地区援助程度高,但自21世纪以来亚洲尤其是中国对太平洋岛屿国家联系越来越紧密,甚至有些领域超过美国。孔子学院、汉语教师、社会媒体接踵而至,在华接受高等教育的岛民获得资助,留学生数量持续增加,为岛民提供更多与亚洲交流的机会。他揭穿并痛斥美国等西方国家把提供援助作为谋求在岛屿政治利益的交换筹码,倡议政府鼓励与中国开展、巩固合作事业。
三、罗恩·克罗科姆叙事模式取向研究
乔斯林·林奈津在《剑桥太平洋岛民史》⑩中将关于太平洋地区研究的著述方式分成四类:土著的历史体裁、殖民主义史学、“岛屿导向”的修正主义史学、后殖民时代的土著历史学。这大概以太平洋岛国的时间线轴排列、以叙事模式的不同而划。罗恩分属哪种,或是又另“自立门派”,这要求笔者将罗恩的叙事模式进行归纳,后与乔斯林划分的叙述方式相比较,以探明罗恩的叙事模式更倾向于哪一种。下文着重依据罗恩的研究成果总结其叙事模式的特点并做简要分析:第一,罗恩客观看待殖民历史、淡化其影响,但并非殖民化的态度。正如前文所述,罗恩不否认岛屿被殖民的历史,以客观态度阐述该地区与欧洲、美洲的交流史作为该地区近代史内容组成部分。但其并非如殖民主义史学那样考虑“欧洲人通常被描绘成行为主体,而岛民们则被描绘成奉命行事和遭受冲击的客体”和“常常把岛民描述成懒散之人”。相反他强调记录、发掘岛民本身的能动性,协助岛屿记载自身的历史。罗恩没有忽视殖民历史,往往选择将殖民者的影响避而不谈。罗恩虽以新西兰殖民地负责人的身份留驻此地,但其著作始终没有成为帝国主义的“宣传板”。第二,罗恩既“以岛屿为中心”又不否定当今外来援助力量(并非殖民力量)的作用。之所以称罗恩研究为内部视角,并非仅仅他作为第一记述人长期在太平洋岛国,更是他的著述中表现出他作为一名“岛国人”对岛国的关切态度。关于涉及太平洋岛屿地区与外关系方面,以岛国利益作为立足点:他批评世界未来协会只传播美国声音而忽略岛国的诉求;关于论述岛国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他以岛国的利益索取数量为重点参照,批判欧美以获取岛国政治利益作为提供援助的不公正交换。第三,以公正视角观察太平洋内部社会,如实反映现实,不做主观评论。相对历史学家这个名词来说,用社会学家来形容罗恩更为贴切。罗恩的著述一向以过去、现在的社会形态为基础,以此为铺垫,对太平洋岛屿地区社会内部的研究分化为社会分层、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社会经济,这是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另外,著作也包括少量对殖民历史的回顾,这也可以被视为研究岛屿社会服务。与其他观察家不同,罗恩观察某一社会情况,从不将研究对象批判评论,文字中仅仅反映研究客体实际。例如罗恩研究岛国社会形态流变,不评价太平洋地区仍存留的贵族社会特征,阐述为该地区孤立于世界发展的必要过程。这恰恰呼应他的作品不属于殖民主义史学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将罗恩的叙事模式与乔林斯归纳的土著历史体裁和殖民主义史学区分并非难事,将罗恩与后殖民时代的修正主义和土著历史学进行区分值得笔者在此做一番阐述。
相對修正主义来说,从时间范围看,罗恩于1949年从德国回归新西兰,被派往殖民地(南太群岛)政府部门工作,在此期间修得硕博学位,他第一次接受学术委任是在1962年,换言之,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恰恰与修正主义出现的时间吻合,更不用说他是一位新西兰籍人。但从写作内容来看,通过前文的对比,与修正主义既有相同之处而又存个性,比如都强调“以岛屿为中心”发挥岛民主观能动性,所不同的是,罗恩没有忽视当代外来力量的促进作用,这不是修正主义的主张范围。对于土著历史学来说,罗恩遵循了土著历史学“非殖民化”的叙事(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土著历史学与修正主义在“非殖民化”方面的态度只存在程度上的不同,土著历史学较为更强烈),这是与之相同点。不同的是,罗恩并非岛国土著人,即使总将群岛利益放在首位,但他始终没有把自己归属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不具备民族主义与文化认同的特性,而这是土著历史学家撰述过程中最主要的特征。以上来看,罗恩的叙事模式与二者相类似但绝不同一,不能简单归为其中一类。
四、结语
罗恩的研究挖掘太平洋岛国最核心部分,他以客观的态度看待他所描述的对象,无疑给我们这样一种暗示,他的研究成果是对这个地区最直观的反映。当然对于他的成果,不能全盘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罗恩笔下的太平洋岛国世界,不能忽略其中夹杂着的少许主观因素,将其成果与其他学者进行对比也可以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以达到研究目的。概而言之,罗恩的研究成果对于缩短我们对岛国的认知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对太平洋岛屿地区研究的逐渐深入,国内学者势必面临更多难题,尤其是一手资料的限制。发掘类似罗恩式观察家并不能实质解决太平洋岛国的研究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发掘,发掘之后如何对待,以及如何认识他们所揭示的太平洋岛国。在研究罗恩成果的基础之上仍需太平洋岛国的实地考察工作,以实现实物与文献互证。
注释:
①Ron Crocombe,“COOK ISLANDS,”Contemporary Pacific,1992,Vol.4,No.1.
②Ron Crocombe,“Nepotism in the Cook Islands,”Journal of Sociology,1978,Vol.14, No.2,166-172.
③Irving Goldman,Ancient Polynesia Societ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625.
④Ron Crocombe,“Book Reviews,”Australian & Newzealand Journal of Sociology,1972, Vol.8,No.2,128-129.
⑤Ron Crocombe,Culture&Democracy in the South Pacific,Suva:Institute of Pacific Studies,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1992.
⑥Ron Crocombe,Marjorie Tuaine,“Scale, Sovereignty,Wealth and Enterprise:social and educational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Cook Islands and the Solomon Islands,”Comparative Education,1993, Vol.29,No.3,307.
⑦Ron Crocombe,“Latin America and the Pacific Islands,”Contemporary Pacific,1991,Vol.3, No.1.
⑧Ron Crocombe,“the Software of China-Pacific Island Relations,”Looking North,Looking South: China,Taiwan,and the South Pacific,2010,35-47.
⑨Ron Crocombe,“China and USA in the Pacific and the Caribbean:Whose Incursion,Whose Territory?A Brief Rejoinder to McElroy and Bai,”Island Studies Journal,2009,Vol.4,99-100.
⑩唐纳德·狄侬等主编,张勇译,陈化成校,《剑桥太平洋岛民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参考文献:
[1]Tuimaleali'ifano,Morgan.“Papa Ron”Crocombe,1929-2009[J].Journal of Pacific History,2010,45(3):371-374.
[2]BrijV.Lal.The South Pacific by Ron Crocombe[J].Oceania,2002,73(3):83-84.
[3]Ron Crocombe.An Account of the Marquesas Islands 1797-1799[J].Journal of History Pacific,2009,44(1):105.
[4]Ron Crocombe.Pacific science in the 21st century[J].Futures,1993,25:894-901.
[5]Ron Crocombe.A World of Islands:An Island Studies Reader[J].The Geographical Journal,2008,174:389-390.
[6]Ron Crocombe.China and USA in the Pacific and the Caribbean: Whose Incursion, Whose Territory? A Brief Rejoinder to McElroy and Bai[J].Island Studies Journal,2009,4:99-100.
[7]Ron Crocombe.Confronting Fiji Future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1,39:1275-1277.
[8]Ron Crocombe.The Pacific Islands[J]. Oceania,2002,73:82.
[9]Ron Crocombe.Akatokamanāva:Myth, History and Society in the Southern Cook Islands.JUKKA SIIKALA[J].American Ethnologist,1994,21:211-212.
[10]Ron Crocombe.Symposium on the South Pacific:Introduction[J].Journal of Sociology, 1978,14:140-141.
[11]Ron Crocombe,Marjorie Tuainekore Crocombe.Scale,sovereignty wealth and enterprise: social and educational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Cook and the Solomon Islands[J].Comparative Education,1993,29:307.
[12]Ron Crocombe.The Pacific Islands:An Encyclopedia[J].Oceania,2002,73:82—83.
[13]Ron Crocombe.Nepotism in the Cook Islands[J].Journal of Sociology,1978,14:166-172.
[14]Ron Crocombe.ASIA AND THE PACIFIC ISLANDS:Expanding Interactions:Indeterminate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the Pacific Society,2000,86-87:131-138.
[15]Ron Crocombe.Tradition Versus Democracy in the South Pacific:Fiji,Tonga and Western Samoa[J].Journal of Commonwealth,1997,3.
[16]陳晓晨.全球治理与太平洋岛国地区主义的发展[J].国际论坛,2020(06):119-136+159-160.
[17]赵少峰,于镭.太平洋岛国酋长制的演化及其走向简论[J].世界民族,2020(03):11-20.
[18]赵少峰.大国竞合背景下太平洋岛国研究专题[J].前沿,2020(03):49.
[19]陈晓晨.小国研究视域下太平洋岛国的外交策略[J].国际关系研究,2020(02):108-131.
[20]钟声.开启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关系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8-11-19(002).
[21]王聪,吉伟伟.南太平洋岛国与华侨华人的互动发展研究[J].八桂侨刊,2018(03):22-31.
[22]于镭.西方在意的不是南太发展[N].环球时报,2018-9-3(015).
[23]康晓.多维视角下中国对南太平洋岛国气候援助[J].太平洋学报,2017(09):24-35.
作者简介:
程菲(1997-),男,山东德州人,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与美国外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