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君
有人曾问齐白石:“您是如何从一位木匠转身为画坛巨匠的?”齐白石则回答:“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
可见,涵养静气不仅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精神的升华,一种自我跨越的过程。而在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就有一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集“儒释道”三家思想之精华,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的通俗读物,它就是明代思想家、学者洪应明所著的《菜根谭》。
有人说,这是一本人生智典,蕴含了中华五千年处世智慧,是一本能开阔思想、安顿身心的处世哲学,是一部警世感人、睿思哲理的人生智典;有人说,这是一本处世奇书,与陈继儒的《小窗幽记》、王永彬的《围炉夜话》共同被誉为“处世三大奇书”,集世故之大成、蕴含人生百态的经典之作。
闲余时,沏一杯清茶,细味《菜根谭》,心智会越来越明,能学到为人处事的智慧。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读完后赞其“耐人寻味”,清朝徽商之首胡雪岩对它推崇备至,从创业之初一直读到功成名就;而日本商界奇才稻盛和夫说:“企业管理的专著可以不读,但《菜根谭》不可不读”;更有媒体评价道,“有关企业管理的书籍成千上万,而从根本上说,多数抵不过一部《菜根谭》。”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细味《菜根谭》,其文字优美,意韵悠长,如静夜钟声,唤醒梦中之人,抬眼望去又是风月无边。那么,这本书为什么起名“菜根谭”呢?这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朝代,也是一个充满了曲折沧桑的时期。自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经历了近300年的风云变幻,到明朝晚期因为腐败和贪污问题日益凸显,社会道德沦丧,使得国家治理日趋困难并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此外,内乱和外患使明朝逐渐陷入混乱之中。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较之过去,也在发生复杂而剧烈的变化,各种文化思想同时并存。当时的社会,出现了不少名义上隐逸山林的文人墨客,善清言小品,以深刻简练的只言片语传达哲理情趣,而洪应明就是其中一位。
据考究,洪应明(籍贯不详)曾在南京求仕、居住。根据其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踪》得知,洪应明早年热衷于仕途功名,遭受种种磨难曲折,晚年归隐山林。据考究,洪应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3年)前后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与晚明学者袁黄、冯梦桢等人有所交往。冯梦桢曾说:“洪生自诚氏,幼慕纷华,晚栖禅寂。”可见,当时洪应明生活非常清苦。据说,洪应明看到大把菜根被丢掉感觉很可惜,就想将菜根取走,但又不愿亏欠人家什么,就出一点钱将菜根买走。时间长了,当地的人都称其为“傻菜根”。
一天,洪应明的朋友于孔兼(公元1548-约1612,晚明政治人物)到家中拜访,洪应明便以菜根咸菜和米粥相待。于孔兼品尝后,拍桌叫好。洪应明用菜根腌制的咸菜,色泽黑亮,咸香爽脆,无菜根的苦涩,与普通咸菜相比,别有一番滋味,于是把他即将出版的著作最后以菜根命名为《菜根谭》。对于《菜根谭》成书时间眼下说法不一,据当代学者林家骊引用日本学者今井宇三郎的考证,菜根谭成书时间应在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仙佛奇谭》成书之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之前。
其实,“菜根谭”里的“菜根”是比喻艰难困苦,而“谭”通“谈”则表示对这种意志的探讨。于孔兼认为,“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阻可想矣。”而洪应明则说,“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以遇,吾高吾道以通之。其所自警自力者又可思矣!”可见,洪应明是以菜根之清苦历练来喻自己历经人世沧桑后所获得的一种超逸、通达之品格。而清乾隆年间三山病夫通理在此书修订版序文中称:“菜之为物,日月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味由根发,故几种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其认为洪应明是将菜味比作世味,须培本固根、静心沉玩方能领悟其中妙旨。由此可知,这是一部关于修身养性、待人处世、自警自励的语录体书籍,以菜根之清苦历练来喻自己历经人世沧桑后所获得的一种超逸、通达之品格。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言辞中流露出山林意趣,渗透着万物一体的世界观。其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极为丰厚、驳杂。全书共有哲思短语360 余则,内容非常丰富,论述了每个人在涉世处世、自我修养过程中都会遇到的种种问题。作者站在儒家立场上,劝诫世人放弃功名利禄等种种欲望,远离祸患、保全天性;同时兼采传统释道思想中韬光养晦、消除妄念等观点,作为精神上的派遣和寄托,向世人传授种种疏离人事、待人接物之道。
我们从乾隆年间刻印版本《菜根谭》中看,主要记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书中强调人的道德品行修养,主张无欲、无我,倡导为人要正直、主见和气度。书中写道,“万虑都捐,一真自得。”意思是能够抛弃一切私欲杂念,胸中就会出现一片纯真自然的本性。又写道,“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意思是有了闲适宁静心境,世间的荣辱得失、是非利害就不能左右、欺骗我,就能达到卧雪眠云、心无系恋、绝俗超尘的境地,“夷犹于性真,觉吾生之可乐”,悠游在纯真自然的本性中,才感觉到生命之可爱,否则“羁锁于物欲,觉吾生之可哀”,被物欲所羁绊,生命就可悲可哀。另外,书中说,“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身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小处着眼,时常对自己言行、修养进行认真严肃反省:“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真正英雄”。书中认为,人必须经过世事砥砺,才能增益自己的道德品行。书中说,“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节而使人忌;无善而致人誉,不如无恶而致人毁”,“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可见,作者倡导为人要正直,要有主见和气度,在具体情境中也应学会随机应变。
其次,书中强调为人处世崇尚节义、厉己恕人,主张识人先观其德行,认为用人应德才兼备,以德御才。书中写道,“节义之人济以和衷,才不启忿争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谦德,方不开嫉妒之门。”意思是崇尚节义、功成名就的人,保持谦恭诚恳的美德,可消弥纷争。“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己者,求有过于无过之内,则德进。”意思是对待别人要宽容,要善于原谅他人的过失,而对己则要严格,要在自己没有过错时找到自己的缺点,这样才能使品德不断增进。书中主张交友须慎之又慎,说,“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如果交友太滥,必定良莠不齐,善于逢迎阿谀的人都会设法来到身边,因而要静思、静听;“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冷静仔细地观察、听取、感觉、思考,就能风斜雨急处立定脚跟,路危径险处回头得早,不致迷失从而陷入危险境地。在才德方面,书中写道,“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意思是品德是才能的主人,才能是品德的奴婢,有才无德就会胡作非为。一个人的成长,须经受磨难,“欲做精金美玉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经得起烈火锻炼的人,才有百折不回的毅力,才能成就大业。
其三,书中还强调对待逆境要知难而进,对待功过要严明区分,对待家人过失要助其面对和改正。书中写道,“‘登山耐险路,踏雪耐危桥’,一耐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撑持过去,几何不坠入榛莽坑堑哉!”,“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就是说,当你在逆境中时,要有踏实刻苦、知难而进的行动,和坚定不移、善于忍耐的心性。书中说,“功过不容少混,混则人怀惰隳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则人起携贰之志。”意思是要严明区分功过,以防不思进取、居功自傲。在对待家人过失时作者写道,“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冷,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典范。”意思是对待有过失的家人既要宽容大度,又应当以合适的方式耐心提醒,助其面对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另外,《菜根谭》在具体对待人生和社会诸多方面也有诸多良言。譬如,在谈到读书治学时写道,“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告诫士人读书不能停留在赏玩诗赋、流连趣味的层面,而是要能深入探索其中义理。又说,“善读书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筌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旨在提醒学人读书观物,要融入自己的生命体悟。而在论述从政时则提倡要公正廉洁、勤俭起家,作者写道,“居官有二语,曰:唯公则生明;唯廉则生威。居家有二语,曰:唯恕则情平;唯俭则用足。”这些对于我们今天进行廉政和家德教育都具有积极意义。
《菜根谭》一书字数不多,涵盖内容博大精深,妙处难以言传,读之令人心旷神怡。
一是《菜根谭》在对思想修养进行具体论述时,思维方式中道,具有辩证法的因素。书中写道,“以物欲障蔽之,犹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涤犹易”,“以情识补贴之,犹明珠而饰以银黄,其涤除最难。”这里的“银黄”,即白银与黄金。可见,在作者眼中,人心像一颗明珠,一旦为情感所支配,就像在明珠外镀上金银,想清除干净,使明珠复原、人心复原就很难了。“故学者不患垢病,而患洁病之难治;不畏事障,而患理障之难除。”作者认为,“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开万善之门,无如寸心挹损。”一心能抑,杂念不萌,则不损人利己,不害人害己。“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于是,书中倡导社会成员要有崇高的道德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要像追求财富那种心态去追求知识,像追求功名利禄那种愿望去追求道德,像热爱妻子儿女要那种刻骨铭心的情感去热爱父母,保家卫国,就是达到了超凡的道德境界。书中写道,“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弛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相反,“一念之差,足丧夹生之善。”可见,作者重视将传统处世哲学引入当时的社会文化心态重构的价值取向之中,指出了对策和良方。既重视向内心探求的“自悟”“自了”“自省”,又倡导外在的社会实践对于修养身心的作用。譬如,书中说,“横逆穷困,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者,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者,则身心交损”;“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
在对于天理与人欲关系的认知,书中指出,“天理路上甚宽,稍游心,胸中便觉广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迹,眼前俱是荆棘泥途。”同时,书中也认为人欲与天理之间的关系非互相排斥、截然对立,写道,“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嗜欲莫非天机,尘情即是理境。”认为,君子的做法应是“不必绝欲以灰心”,“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礼,多出机心”。书中多举反义对举之辞,从生活现象、矛盾对立中析出生活哲理,体现出辩证的观点。
二是《菜根谭》简炼明隽的文字,其亦骈亦散,融经铸史,既有语录所缺少的趣味,又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也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咀之无穷。
书中是由一则则相对独立的语录组成,短小精警,耐人寻味。同时,书中吸收许多先哲警句、民间俚语和诗文佳句,既富哲理,又言近远,体现出其独特的语言特色。不仅语言富于表现力,简练幽远,诗意隽永,而且语言灵活多变,糅合骈散,文白并用,雅俗相兼。譬如,书中写道,“竹篱下,忽闻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芸窗下,雅听蝉吟鸦噪,方知静里乾坤”,“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风花之潇洒,雪月之空清,唯静者为之主;水木之荣枯,竹石之消长,独闲者操其权。”置身于一个幽闲宁静的清言世界,以景抒情,以景言道,对生活气息的具体生动的描写,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再譬如,书中写道,“万籁寂廖中,忽闻一鸟弄声,便唤起许多幽趣;万卉催剥后,忽见一枝擢秀,便触动无限生机。可见性天未常枯槁,机神最宜触发”,“峨冠大带之士,一旦睹轻蓑小笠飘飘然逸也,未必不动其咨嗟;长筵广席之豪,一旦遇疏帘净几悠悠焉静也,未必不增其绻恋。人奈何驱以火牛,诱以风马,而不思自适其性哉。”虽用对偶,却与词采华艳、讲究声律对偶的骈文不同,有一种流畅自然的生活化风格。书中文白并用,雅俗相兼。譬如,“山林是胜地,一营恋便成市朝;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盖心无染著,欲境是仙都;心有系恋,乐境成苦海矣”,“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用对偶的文雅修辞方式来编排白话俗语,具有特别的谐趣,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三是《菜根谭》主张守德修身、知行合一、中庸而行,有助于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菜根谭》是一本向善之书,主张扬善止恶之道,将儒家忠孝节义的善恶标准置于崇高地位,以此为立身之本,强调行善的根本在于己心。书中说,“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其认为,人不仅要反思自己的外在言行,也要从小处省察自己的心灵是否善良光明、思想是否安分守己。另外,《菜根谭》将守德行善外化为处世准则,并根据世人趋利避害的心理,以奖善惩恶的神明权威和子嗣、功名、富贵等世俗利益的回报来劝诫人们向善。譬如,书中说,“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大夫之胚胎。此时若火力不到,陶铸不纯,他日涉世立朝,终难成个令器”,“养弟子如教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种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禾矣。”其主张的道德观念,符合民间信仰、民众心理,去恶行善的具体实施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又涉及家庭、社会、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世人能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既有助于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菜根谭》一书还蕴含着丰富而具体的道德行为准则,主张人不仅要学习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更要将学习到的道德理念践行于实际生活中,以获取真切的情感体验,接着通过内省形成自我对道德品质的系统认知,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譬如,书中说,“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为眼前花。”体现出儒者用心于“百姓日用之学”,推动道德生活化方面的努力。
总而言之,《菜根谭》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尤其注意从社会文化心态的调整角度出发,圆心阐述,可谓卓具识见。
自20 世纪80年代,一股《菜根谭》热风行于海内外,人们将其与《孙子兵法》 《三国演义》等书一起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我们知道,《菜根谭》成书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但《菜根谭》流行版本众多。眼下,主要可以分为明本与清本两个系统。前者较好地保存了原书的本来面目,后者则新增添不少条文并有明晰的总体框架。目前通行的有孙蓉蓉译注本,马凤华、何芳译评本等。此外还有续作,譬如,石惺齐《续菜根谭》二卷、刘子载《吾家菜根谭》,社会也出现了重新整编的五项分类本,以及不少注释、句解、训释、讲话等。
《菜根谭》自万历年间问世后不久就东传日本,受到日本学者广泛重视,对此书进行了不少校勘和注释,伴随着日本近代化的历程逐渐成为经典著作,在不同阶层中间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重印次数和流行程度极为广泛。到20 世纪80年代,《菜根谭》被日本企业家们广泛传阅,认为此书在企业管理、用人制度、业务推销、开拓市场、企业家自身修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教益,是一本优秀的经营管理范本,此书也深受韩国、泰国等国家企业家喜爱。
自1915年我国藏书家孙锵将竹子恭译释本带回中国翻印后,《菜根谭》在国内逐渐引起广泛注意,从而产生了大量坊刻本和抄本。到了20 世纪80年代,受到日本企业界重视《菜根谭》的影响,我国又出现了一次阅读注释和学术研究的风潮。《菜根谭》被认为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具有潜移默化的力量。而今《菜根谭》已被翻译为日语、韩语、英语、德语、法语等多种语言,仅英译本数量就有10 种以上,国际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