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讨

2023-09-16 04:32李佳
新楚文化 2023年7期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实践基地文化教育

【摘要】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目前文化传播与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事项,理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简要分析了文化融入的实践作用,具体围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阻碍归纳优化思路,通过开设地方特色文化实践基地、依托新技术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健全校园文化资源传承机制、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文风建设等路径,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价值,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7-0093-04

一、前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文化活动为大学生营造充满文化气息的文化感知空间,且具备校园精神的群体文化。而在校园文化建设期间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在文化传承与文化认知方面开创新格局,以便大学生能在校内外环境下同步获取文化知识,使之真正成为合乎中华文化传统的新时代人才,继而促进文化坚守与文化创新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作用

(一)提升校园文化丰富性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因具备传承性、渗透性与互动性特性,故而若能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的丰富性。中华传统文化历经五千余年对后世子孙始终具有思想引领与文化指导职能。而在高校内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可促使大学生获得较强的文化感知力,从文人骚客、古代先贤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资源中,大学生不但可以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精髓,而且还能赋予大学生美学鉴赏感受[1]。

如在大学校园里设置“书法艺术景观”,大学生可在书法文化体验中真切感知历史文化价值。以南通大学设置的“范曾艺术馆”为例,能为学生提供多个接触高雅艺术文化的载体。而且该校还在2022年举办了“多彩非遗,美好时代”活动,经过学生对传统风筝制作工艺的了解,使之对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以便在多层次文化体验中形成文化认同感。

(二)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教导学生逐渐形成美好品质,并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产生促进作用。正如学生通过识读经典文学作品《论语》,可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知晓“为学之道”,从“不学礼无以立”中体会“为人之道”,甚至能在“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中领悟“为政之道”,无论是对当下学生思想发展还是未来走向均能体现指引性价值。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丰富的传统文学文化渗透到校园环境中,有利于持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建设,刚好可以满足新时代素质教育理念。

(三)增强高校校园影响力

通常高校在招收学生时,除了受师资水平、专业特色等因素影响外,校园文化氛围也常影响招生率,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阶段,若能融入传统文化,可对高校影响力带来提升作用,进而指引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明确个人发展目标。如中山大学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校训,中央美术学院的校训为“尽精微,致广大”,均出自《礼记》文学典籍,在高校发展期间正因为建设校园文化时渗透了传统文化理念,才造就了各校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地位。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确有深刻作用,理应加大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力度。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阻碍

就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予以分析,仍面临一定阻碍,具体包含以下几点:(1)过于倚重物质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期间不仅仅涵盖物质文化,还包括较为重要的精神文化,如人本精神、以和为贵的包容精神、仁者爱人的人文精神等,这些都应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以体现。然而,高校对于精神文化的关注度并不高,甚至未与物质文化进行整体设计,致使校园内建设的“文化景观”等文化载体缺少活力,造成校园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不够紧密;(2)文化融入渠道单调,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各高校常将建设资金投放在采购文化设施上,未从新技术层面为学生营造体验式文化环境,致使在相对单一的文化融入场景中削弱了文化传播力;(3)文化传承职能薄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关键是实现有效传承。显然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对应的文化传承职能较为薄弱,许多高校仅为了提高知名度,或是过于强调文化鉴赏价值,造成大学生在体会传统文化中尽管形成深刻感悟,也依旧未付诸实质性传承行动;(4)缺少传统文化教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理应将大学生视为主体,为之提供多样性的文化指导服务。但实际建设校园文化时,未关注学生思想认知情况,导致大学生未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形成正确观念,从而减弱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效果[2]。

据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围绕上述内容找准优化发展方向,以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下展现独特的校园文化风采。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开设地方特色文化实践基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注重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有效结合。在为学生布置文化景观时,也要从校园文化环境层面融入文化精神。高校建设校园文化期间需要充分渗透地方特色文化內涵。正如流传深远的儒家、道家文化,山东作为孔学文化的发祥地,可在校园内摆放孔子雕像,同时还可以在雕塑周边设计“儒学实验基地”,鼓励学生在该基地内深入挖掘儒家文化,从孔子言语记录中规范个人行为,继而树立正确观念。此外,针对道家文化的传承发展,可重点以“上善若水”精神为主导营造道家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期间还可以遵循道家文化价值,有效渗透“水文化育人思想”,包括在校园内设置微型水体景观、绿化公园、水利枢纽模型,并运用《道德经》中记述的相关内容对校园楼宇予以命名,即“厚德楼”“善信楼”。同时,还可以专门针对地域文化主题,鼓励大学生在论坛上讨论道家文化感想,联合“上善大讲堂”系列文化活动,为学生举办“节水爱水”实践项目,引领学生在深刻感知水文化场景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此种将实践基地与实体景观相结合的方式,不但能够为学生带来深入接触传统文化的场地空间,而且还能在文化环境中感受文化精神。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从多个方面巩固精神文化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综合素质选修课”等实践学习机会,最终确保大学生在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中不断提高个人素养[3]。

此外,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还可以进行校内与校外共联设计,将校园内部精神文化延伸到校外实践基地中,比如为学生陈列书法艺术作品、传统手工艺品,或者宣传“茶文化”“音乐文化”时,可以建设与精神文化相对应的“体验场所”,若有条件还可直接带领学生前往“旧址”进行参观,借此在真实的场景内深切感知精神文化,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产生有利影响。诸如此类联合精神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需要高校建设主体做好协调沟通工作,便于大学生有更广阔的文化体验空间,通过文化融合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打造令学生满意的校园文化传播环境,引领学生获得明确的思想指引。

(二)依托新技术拓展文化传播渠道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际,还应当立足新时代背景做好创新改革工作,以期在新技术导向下拓展文化传播渠道,为学生带来富有新意的文化感知体验。具体可从以下两个部分着手:第一,文化传播内容,在应用新科技传播传统文化时,为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可以借鉴湖南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于校园内全面打造湘楚文化环境,并设立“湘楚彩瓷”“绘画”“书法”等文化研究中心,并与之对应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全方位支持湘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事宜,还可借助大数据技术在校园内为学生展示“湘楚文化传承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特色场景,让学生在“湘楚文化”再现中获得良好的文化感悟。如位于湖南大学内部有“千年学府”之称的岳麓学院,占地面积多达2500㎡,其中建筑主体仍旧有明清遗址架构,能够通过古建筑楼台亭阁建设风格让校内学生以及外来游览者深入感知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精髓。此种以实体建筑为载体形成的校园文化,可为学生提供直观感受,故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于对遗址建筑的保护与文化传播目的,可直接将之划分到校园区域,又或是设立带有古传统建筑文化韵味的“仿真古建筑”,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宁静且蕴含丰富文化气息的校园氛围。

另外,考虑到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度不高,故而可为之提供专用文化学习渠道。比如可以在校园内安装“智能播放器”,其中设定的播放内容均以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的节目为主,如存储“跟着书本去旅行”“非遗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相关片段,学生在校园内可直接在电子显示屏上观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内容,以此起到指引与推荐作用,保证更多学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知晓央视制作的“经典节目”。在该技术下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更易赢得学生的认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其二,文化传播载体,将高科技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可对传统文化的融合产生助力作用。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智能文字识别技术引领学生学习“原生态古彝文”文字文化,而且还可以在校园内构建了古文识别模型与训练模型,学生可以通过该模型对古文字蕴含的优秀文化予以深度理解,进而在技术指引下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融合活动注入新活力[4]。

(三)健全校园文化资源传承机制

为促进传统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传承机制。健全的传承机制也是促进相关文化建设有序实施的基础保障,为此需要从人才队伍、协同育人相关机制建设以及提升各部门协同合作效率等方面完善建设传承机制。负责建设校园文化的专职人员普遍对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拥有更为准确、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能够顺利挖掘传统文化内优秀育人资源,通过创新设计和创造性转化推动大学生不断成长发展。为此需要高校充分利用挂、聘、选、引等方式招收优秀人才,定期组织高校中的文化建设队伍前往其他经验丰富、建设成果突出的高校进行学习参观,加强各个高校的合作交流,保持先进的人才建设理念,合理利用传统优秀文化資源不断创新。

基于高校文化建设,激发出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完善融入机制,确保相关制度实时更新,满足校园文化发展需求。人才队伍建设能够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融入、传承效果,有助于健全相关体系制度。结合高校实际状况,对校园文化现有管理制度不断改革优化,创新现有制度文化,形成独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服务、管理体系,针对优秀中华文化传承创建合理发展体系,使相关制度文化合理转化为高校的自觉遵守,提升校园文化构建水平。比如每年的中国传统节日以及相关活动,从初期策划、设计、活动实施到效果评估等整个环境,需要形成基础保障制度,在相关制度支持下,促进宣传内容不断更新,辅助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打造有序校园秩序,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反之,能够推动高校相关制度文化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最初并非单纯为了管制,主要明确惩处界限,引领校园主体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避免突破法律界限,顺利实现自我价值追求[5]。在高校传承校园文化资源中,需要各个群团组织、机构部门结合各自责任进行合理分工,形成完善执行方案,健全传承机制,促进各项细节、单独任务得以顺利落实。传统文化融入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形成双向纵横协同领导机制,突出有力的领导指挥功能,设置分工明确的执行机构,打造优秀队伍。

(四)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文风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突出的引领作用,主要包括学术引领与思想引领,而在校园文化建设阶段若能加强文风建设,有利于宣扬传统文化,致使当代大学生在良好文风下学有所成、学有所思。此处提及的文风建设实则以校园文风与班级文风为主。前者是指在校园各场地内都要展现传统文化内涵,如常见的台阶上张贴《周易》《大学》《楚辞》等中华优秀典籍名句、悬挂孔子画像、摆放孔子圣像、设计“九思亭”“三乐亭”、建设“博学桥”、放置“泰山石”等,能让学生在校园各处均能得到了解传统文化的契机。

如在校园内建设“博学桥”,桥面可以选择富有古建筑文化风格的白玉祥云盘龙柱,并在桥身上雕刻龙纹,以映射该校文化信仰坚定决心,甚至可在校园内摆放“西周大克鼎”仿真品,用于传播“自强不息”“敬天法祖”文化观念。学生在看见校园内各色各样的文化艺术景观以及实体建筑物时,能够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视,也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后者是在小规模校园空间内烘托文风氛围。班级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基本单元,不但要从校园大环境上进行传统文化的优化融合设计,而且需在班级楼层区域进行文风建设。如根据孔子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可在走廊或楼层进出口处陈列与孔子学说相关的著作,并营造孔子私学风尚,以传播儒学主张的“仁义礼智信”精神,刻画孔子“温良恭俭让”形象,以便师生都能在文风体会中意识到文化传承重要性,从外在环境提高学生文化认知度。

五、结论

综上所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提升校园文化丰富性、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增强高校校园影响力实践作用。要想突破校园文化建设阻碍,应立足现有条件从地方特色文化实践基地、文化传播渠道、文化资源传承机制、传统文化文风建设方面着手,促使大学生在高校校园文化引领下深刻感知文化内涵,继而成为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文化传承者与文化创新者。

参考文献:

[1]王雅琼,崔博丹.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36):136-140.

[2]龚魏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2):30-32.

[3]黄介观.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作家天地,2021(20):179-180.

[4]解书华,张亚男.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实践路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0,30(02):62-65.

[5]张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以新疆高职类院校为例[J].新西部,2019(35):37+36.

作者简介:

李佳(1983.7-),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高校校园文化实践基地文化教育
校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如何通过韩国文化教育开展韩语教育工作
数学知识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科学利用实践基地 搭建体验平台
论学生校外活动实践基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构和视觉方式传播实施路径分析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研究分析
发展文化教育是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有效途径
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对工业型城市文化发展的天然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