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重症科应用效果

2023-09-16 06:58王烁祎郝建秀赵爱玲
中国卫生产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专科医护人员

王烁祎,郝建秀,赵爱玲

1.潍坊市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科,山东潍坊 261000;

2.潍坊市潍城区杏埠中心卫生院内科,山东潍坊 261000

急诊-重症科是医院重要的科室,收治病例以呼吸衰竭、循环衰竭、重症胰腺炎、重度颅脑损伤、急性中毒或大面积烧伤等疾病为主,需动态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保证第一时间能完成患者的抢救与治疗[1]。临床上急诊-重症科医护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抢救技能、娴熟的专科监护技术,亦需要熟练操作各种治疗设备与仪器,以提高抢救成功率[2]。常规管理模式虽然能满足急诊-重症科需要,保证科室正常运转,但是管理方法缺乏针对性,并未重视医护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导致管理满意度较低[3]。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以急诊-重症科管理模式为主,重视医护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有助于提高ICU 护理工作质量,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并给予相应的措施干预,以提升管理质量[4-5]。因此,本研究以2020 年6月—2022 年7 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科医护人员36 名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重症科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急诊重症科医护人员36 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点分为对照组(2020 年6 月—2021年6 月)和观察组(2021 年7 月—2022 年7 月)。对照组18 名中男5 名,女13 名;年龄25~53 岁,平均(34.39±6.41)岁;工作年限1~23 年,平均(12.19±2.31)年;文化水平:专科7 名,本科10 名,本科以上1 名;职称:初级4 名,中级11 名,高级3 名。观察组18 名中男7 名,女11 名;年龄23~54 岁,平均(35.14±6.46)岁;工作年限1~22 年,平均(12.32±2.36)年;文化水平:专科6 名,本科10 名,本科以上2 名;职称:初级3 名,中级12 名,高级3 名。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为本院急诊-重症科医护人员;②工作年限≥1 年者;③专科及以上学历,能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者。

排除标准:①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②中途变故或外出学习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管理。结合急诊-重症科的特点,强化医护人员常规管理,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并将培训结果纳入绩效考核范畴;每周召开例会,及时发现医护人员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尽早制订应对措施,提升管理质量[6-7]。

观察组采用联合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1)急救专科管理:①强化基础理论培训。包括院前、院内急救概念、流程、医护人员基本素养、生命支持及相关仪器与设备的使用等。同时,强化并规范急救用书的书写,急诊患者的评估及分诊,血液、尿液、灌洗液等标本的采集等,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理论操作与专业技能。②重视急救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与管理,知晓院前急救流程,院前检伤、分类,常用仪器和药品等知识;提升医护人员专业技能考核与管理,包括气管切开、器械的包养和维护、心脏起搏的配合等;综合提升医护人员核心能力,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风险进行预防。(2)重症专科管理:强化基础理论知识管理,提升重症专科医护人员专业素养,知晓重症护理文书的书写、患者的基础护理等。同时,强化专科理论,完善应急预案,知晓ICU 常用的监测技术、辅助检查项目等;熟练使用高级生命支持、中心静脉及动脉置管,建立人工气道等,能准确地评估患者病情、预测患者预后,从容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两组均完成12 个月干预。

1.4 观察指标

①专业技能。两组干预12 个月后从医护人员对急救知识与技术的掌握、管理及监护重症者能力、执行急救护理操作熟练程度、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及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救治能力进行评估,各项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专业能力越佳[8]。②管理质量。两组干预12 个月后从管理方法、管理效果、绩效考核、管理内容及评价方式进行评估,各项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管理质量越高[9]。③满意度。两组干预12 个月后由本研究调查员采用通用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医护人员满意度进行调查,包括医患关系、抢救技能、沟通技巧、家属支持,各项总分100分,≥90 分为满意[1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n)和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医护人员专业技能比较

观察组干预12 个月后医护人员对急救知识与技术的掌握、管理及监护重症者能力、执行急救护理操作熟练程度、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及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救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医护人员专业技能比较[(±s),分]

表1 两组医护人员专业技能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n=18)对照组(n=18)t 值P 值对急救知识与技术的掌握91.24±4.39 84.12±3.95 7.392<0.001管理及监护重症者能力90.91±4.34 81.25±3.41 8.026<0.001执行急救护理操作熟练程度92.41±5.03 82.34±3.53 7.435<0.001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92.17±5.01 83.68±3.69 7.123<0.001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救治能力93.26±5.69 82.63±4.35 6.562<0.001

2.2 两组医护人员管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干预12 个月后管理方法、管理效果、绩效考核、管理内容及评价方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医护人员管理质量比较[(±s),分]

表2 两组医护人员管理质量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n=18)对照组(n=18)t值P值管理方法92.59±6.34 82.14±4.41 6.392<0.001管理效果91.98±6.23 83.23±5.69 6.781<0.001绩效考核90.39±5.41 81.24±4.39 8.049<0.001管理内容89.48±5.13 80.17±4.31 7.352<0.001评价方式92.14±6.64 82.37±5.39 6.229<0.001

2.3 两组医护人员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干预12 个月医患关系、抢救技能、沟通技巧、家属支持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医护人员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急诊-重症科在医院危重症的病例抢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降低患者病死率,多数患者可从中获益[11]。但是常规管理模式,管理缺乏针对性,并未考虑科室的特殊性,导致管理质量较低[12]。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强化医护人员专业技能提高,能为医护人员的培训奠定基础,不仅能实现相关资源的共享,亦可缩短培训周期,从而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能。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12 个月后医护人员对急救知识与技术的掌握、管理及监护重症者能力、执行急救护理操作熟练程度、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及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救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能提高急诊-重症科医护人员专业技能,可获得较高的管理质量,有助于提升抢救成功率。分析原因: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能根据科室特点,结合医护人员抢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明确培训目标,强调急救与重症管理的互通性、临床实践的重要性,重视医护人员经验的积累,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徐辉辉等[13]研究表明:急诊科与重症科室接诊患者,多数需要入住ICU 治疗,待患者病情得到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因此,急诊-重症科的管理质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抢救效果。而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综合能力,熟练地操作各种治疗设备与仪器,从而提高管理质量。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12 个月后管理方法、管理效果、绩效考核、管理内容及评价方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12 个月后医患关系、抢救技能、沟通技巧、家属支持满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能提高急诊-重症科管理质量,多数患者可从中获益。但是,由于急诊-重症科收治患者病情危重,管理过程中难度较大,应根据科室情况弹性排班,在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更加凸显人性化。

综上所述,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用于急诊-重症科管理中,能提升医护人员专业技能,提高管理质量,可获得较高的医护人员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专科医护人员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