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苗苗,刘迎,任一帆
潍坊市中医院腔镜诊疗中心,山东潍坊 261041
消化内镜使用范围广,属于新型微创诊疗技术,可直观观察消化系统病变,为患者病情诊断提供依据,并实施相应治疗操作。作为医院重要科室,消化内镜室护理难度大,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诊治操作流程、内镜使用及维护方法、护理配合方法等,保持专业、严谨的态度,为患者提供满意服务,切实提高消化内镜室护理质量[1]。传统护理管理模式下,消化内镜室缺乏规范性、针对性护理管理体系,不利于控制消化内镜感染情况,可能出现多种护理不良事件。从消化内镜室护理工作特点及管理现状出发,采取更为规范、标准的护理管理十分必要,在降低感染风险、提高内镜管理效果、提升整体护理质量等方面作用积极[2]。本研究选取2022 年1—12 月潍坊市中医院腔镜诊疗中心护理人员14 名为研究对象,对消化内镜中实施护理质量管理的实际效果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2 年1—12 月本院腔镜诊疗中心消化内镜室护理人员14 名为研究对象,2022 年1—6 月实施日常管理措施为管理前、2022 年7—12 月实施规范化护理质量管理为管理后。研究期间护理人员无人事变动,均为女性,年龄21~49 岁,平均(35.11±3.95)岁;工 作 年 限1~16 年,平 均(8.02±1.94)年;初级职称8 名、中级职称4 名、高级职称2名;分别于管理前、管理后,各筛选消化内镜器械200 件。
纳入标准:①消化内镜室工作年限≥1 年。②身心健康状况良好。③研究期间无长期请假、进修、轮岗等情况。④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罹患躯体疾病。②存在精神心理疾病。③实习、进修及离职人员。④不配合管理。
管理前:采取日常管理措施。明确消化内镜室各岗位工作职责,对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内容以消化内镜护理流程、内镜清洗消毒等为主,依据工作表现,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督促护理人员遵循标准流程,开展内镜及相关设备消毒、灭菌、维护工作。
管理后:实施规范化护理质量管理。①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由内镜护士、护理部、洗消员等组成,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总结消化内镜室护理管理现状、存在问题等,不断完善现有规章制度,制订改善方案。②通过内镜诊疗讲座、主治医师授课等措施,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强化新内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标准护理流程等方面的培训,注重护理人员责任感、自律性、职业道德等的培养,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通过后方可上岗。③强化环境管理,对候诊区、诊疗区、办公区进行合理划分,按照要求摆放消化内镜室物品,不得擅自挪用,注意维护、整理病区环境,每日进行通风消毒,完善消毒设施配置,设立内镜储放间、内镜清洗消毒间,配备高压水枪、清洗刷、吹干器等设备。④强化感染管理,注射针、套圈器、活检钳等一次性物品规范管理,避免重复使用,内镜室工作人员需进行标准防护,包括防护面罩、外科手套、帽子、口罩等,内镜使用后,对其性能进行检查,初步清洁、分类摆放后,将需灭菌物品送至消毒供应室集中处理,做好消毒间、检查室、内镜储放间空气消毒,不定期抽查消毒情况。⑤做好诊疗配合管理,患者就诊前,做好环境准备、器械准备,落实各项质量标准,关注交接班这一薄弱环节,警惕交接班失误、器械设备故障等不良事件,并掌握应急措施,在各个诊疗环节,予以患者相应指导,例行开展月会,总结消化内镜室护理不良事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⑥强化护理人员仪容仪表管理,要求护理人员在接待患者、接听电话等情况下,规范自身语言行为,采取专科服务职业标准,保证沟通到位、态度良好,维持干净、整洁的仪表。
①护理质量评分:自制消化内镜室护理质量问卷,涉及器械物品管理、清洗消毒质量、规范操作、环境管理、人员素质5 个维度,由护士长、护理部共同评估,各维度分值0~100 分,与护理质量成正比。
②内镜消毒质量评分:以细菌学检查结果为依据,通过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的方式进行,包括胃镜内腔、肠镜内腔、胃镜消毒液、肠镜消毒液、胃镜水槽、肠镜水槽,对内镜消毒质量进行评价,各维度分值0~10 分,代表消毒质量由低到高。
③护理人员满意度:自制护理管理满意度问卷,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向所有护理人员发放,内容涉及管理流程、管理效果等方面,总分0~100 分,分为不满意(<70 分)、基本满意(70~90 分)、非常满意(>90 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人数+基本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管理后各维度护理质量评分(器械物品管理、清洗消毒质量、规范操作、环境管理、人员素质)均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比较[(±s),分]
时间管理前(n=14)管理后(n=14)t 值P 值器械物品管理88.43±3.16 95.11±3.08 5.664<0.001清洗消毒质量87.02±3.16 94.85±3.04 6.681<0.001规范操作87.24±3.12 93.71±3.18 6.274<0.001环境管理87.33±3.49 94.02±3.23 5.264<0.001人员素质87.21±3.05 93.43±3.08 5.369<0.001
管理后消化内镜消毒质量评分方面(胃镜及肠镜内腔、水槽、消毒液)均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人员消毒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护理人员消毒质量评分比较[(±s),分]
时间管理前(n=14)管理后(n=14)t 值P 值胃镜内腔7.29±0.94 9.12±0.78 21.188<0.001肠镜内腔7.32±0.86 8.90±0.71 20.036<0.001胃镜水槽7.29±0.95 8.98±0.74 19.848<0.001肠镜水槽7.21±0.93 9.05±0.82 20.987<0.001胃镜消毒液7.39±0.86 8.92±0.70 19.513<0.001肠镜消毒液7.02±1.04 8.95±0.90 19.845<0.001
管理后护理人员满意度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人员满意度比较
在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中,消化内镜技术应用广泛,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消化内镜室护理质量管理,一直是临床关注重点[3]。消化内镜具有材质特殊、结构复杂、精密度高等特点,护理人员与患者组织、血液、体液等接触频次较多,存在较高的交叉感染风险,消化内镜感染预防,已成为护理质量管理的关注重点[4]。传统护理管理模式下,以定期业务培训、规则制度落实等为主要管理内容,对于内镜室环境、内镜设备等多进行随机采样,因此存在感染管理盲区,导致交叉感染风险较高[5]。随着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消化内镜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明显改变,为满足患者临床需求,通过对消化内镜室开展有标准、有组织、有计划的护理质量管理,可充分发挥各岗位职责职能,使得专科护理更具针对性,在保证内镜诊疗过程安全性、降低医源性感染风险、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方面作用积极[6]。本研究中,与管理前相比,在各维度护理质量评分(器械物品管理、清洗消毒质量、规范操作、环境管理、人员素质)方面,管理后更高,在消化内镜消毒质量评分方面(胃镜及肠镜内腔、水槽、消毒液)方面,管理后更高(P<0.05);在护理人员满意度方面,管理后可达100.00%,明显高于管理前的71.43%(P<0.05)。
分析原因如下: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不断完善内镜室护理管理制度,对护理人员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可提高内镜室护理人员团队协作能力,深化护理服务意义,准确识别存在的护理问题,保证消化内镜室工作协同性和管理质量,确保易错环节得到及时修改,是实现持续质量管理目标的基础所在[7-8]。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专科化、标准化培训,丰富业务培训形式,并注重工作责任感、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可切实提高消化内镜室人员素质,有利于提高考核成功率,全面提高消化内镜护理管理质量[9]。强化环境管理,从合理布局、优化室内环境、器械物品准备等方面出发,可有效整顿消化内镜室诊疗环境,保证诊疗环境舒适度,排除潜在的风险问题,使得消化内镜室护理管理更为系统、规范[10-11]。强化消化内镜室感染管理,通过一次性物品规范使用、护理人员标准防护、内镜器械规范处理、重视空气及环境消毒等措施,可避免操作不当、流程不当所致的较交叉感染,有利于提高消化内镜消毒合格率,降低医源性感染发生风险[12]。在具体护理工作中,强化诊疗配合管理,从患者实际情况、消化内镜室工作现状出发,考虑到常见护理不良事件,关注交接班、器械物品准备等薄弱环节,注重细节管控,有利于减少护理不良事件[13]。此外,对护理人员仪容仪表、行为表现等进行规范,可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患者就医体验,避免因沟通不到位、态度欠佳等所致的护理风险因素,保证专科服务职业质量[14]。
综上所述,消化内镜中实施护理质量管理效果显著,可提高消化内镜消毒质量,降低感染风险,减少相关不良事件,提高整体管理质量,提升护理人员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