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春云,张小阳,郗峰
泰安市中心医院分院,山东泰安 271000
职业卫生管理在欧美国家发展较早,其法律法规和管理手段相对健全,相比较而言,我国职业卫生管理水平比较落后,管理方式被动,效率不高。我国的职业卫生管理起步于20 世纪50 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后,我国的职业健康监管逐渐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2019 年1 月13 日正式公布,其中提出“将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监管职能合并,成立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职业安全与健康监管。在生产中,职业病防控同环保、安全生产等工作一起,在保证和改善人民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1]。但是,由于职业病的成因比较复杂,发病周期比较长,比较隐蔽,所以很难被生产单位和工人注意到,因此,这就给职业健康监督提出了更加紧迫的需求,因此应进一步健全职业健康监督制度,强化监督力度,提升监督质量。我国现有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中对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职业健康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明确应急预案要求和责任追究机制”等内容。
劳动卫生是职业卫生的基本概念,目的是降低某些工作人员由于其所进行的专业作业活动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后果而采用的一套的措施和方式。人们往往将职业健康与职业疾病相结合进行分析与探讨。进行职业卫生保护和管理工作,是指在某些特定的行业和工作中,所实施的一套专业的保护措施,其目标是要提升该岗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程度,确保其生命安全。工作卫生的内容包括教育、法律、设备、行为措施,还有卫生健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2]。我国的职业卫生管理主要针对劳动者在从事职业劳动过程中的职业卫生问题加以管理,避免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受到有害因素的侵害。
职业病作为目前隐藏时间最长、危害最为广泛、治疗最容易被忽视的疾病种类之一,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各行各业的企业职工生活、企业运营和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职业病预防工作常常偏离了企业的主体目标,致使其对职业健康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加强职业卫生工作,提升职业病防控的质量,会耗费企业巨大的资源和资金的投资,当企业没有出现或者企业主管人员不确定是否会出现职业疾病的时候,只将职业病防控的投资当作1 项简单的费用核算,势必会造成企业忽略职业健康的管理[3-4]。
在我国,国家监管是推动我国企业进行职业病防治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很多企业只有在有政府机构进驻的情况下,才会不情愿地按照规定去做某些工作。有的时候,即使知道这一点,企业也会因为投资过多而陷入两难的境地。而在一定程度上,职业健康水平的提高与企业的投资水平有直接的联系,有时职业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以指数形式上升的。因为,随着职业病防控工作水平的提高,通常会导致投资的增长,如果按照普通的经济原则,可以将这个问题简单地解释为“边界”[5],也就是说,当企业在已经进行了常规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的时候,如果继续加大投资,既没有为企业创造利润,也没有为企业在职业病防控工作中提供太多的帮助。因此一般情况下,企业都是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只要满足规定的标准就可以,很难积极地去做出改动。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企业人员的职业训练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在,我国的企业应该强化对员工职业卫生责任的认识,并积极地对企业的人员进行关于职业卫生的教育,保证企业的人员在进行相关工作过程中,可以按照产品生产项目的主要要求,正确地使用防护用具来进行自我保护,通过高效的健康管理策略,来降低企业人员职业病的发生概率。在对其雇员展开职业健康的训练过程中,企业需要遵守“以人为本”的训练原理,认真地分析企业的具体状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企业员工的训练,利用多种训练方法,来让企业的雇员更好地认识到职业病对自己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的雇员患职业病的概率[6]。除此之外,企业还必须对岗前和岗间的职业健康教育进行认真的落实,对所有企业的雇员进行职业健康的全方位的宣传,并对雇员进行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提高员工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的认识,使其可以对自己的工作有正确的认识,从而避免职业病的出现[7]。
在对职业疾病进行分级时,要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全面监测和评估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各种职业疾病的危险因子,据此确定职业疾病的分级和种类,并针对不同的职业疾病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在执行职业病防范措施的时候,管理者要定期地对职业性危险因子进行评价,并将有关的测试结果向企业的雇员公开,以保护企业雇员的知情权。企业的雇员要针对不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要素进行改进,如果在执行改进工作之后,不能对职业疾病的危害进行有效的治理,就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对策,使其完全符合国家所规定的有关标准和需求,尽可能地将企业的职业危险降低到最低限度,确保企业可以进行健康和安全的生产[8]。
管理者要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条款建立健全的职业健康保障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职业健康保障体系的具体内容进行改进和调整。企业的管理者们要建立健全的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教育培训机制和危害预警机制等,来规范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保证企业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可以按照相关的规定来进行[9]。
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对其使用的保护措施进行强化,在有毒物质、有害物质的工作环境中,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有关的要求,并进行适当的穿戴。如果是在有毒物质的工作条件下进行的,那么,工作人员需要正确地穿戴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和其他的化学保护用具。在有噪声的情况下,要戴上防噪的耳机和耳套,能起到一定防噪作用。在有粉尘的地方,企业的工作人员必须戴上口罩,并做好相关的防尘工作。另外,要加大对劳动保护装备使用的监管力度,并对不正确穿戴劳动保护装备的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10]。
①建立一个专业的职业健康评估团队,搜集有关专业的专业健康体系和有关的法律、规章;对企业的每一个环节和流程进行全面的剖析和评价,提前对潜在的职业健康风险进行全面的剖析和评价[11]。②成立专业的职业病评估团队,包括专业的职业病防治及职业病评估团队;重点是对本单位的工作环境及职工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与评估。评审的主要内容可以包含工作人员的身体素质情况、健康情况、生产环境保护情况、安全情况、职业卫生风险等级情况等,通过对生产情况的分析和评价,来识别生产中的安全隐患,对生产中的职业危害进行判定,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高效的应急计划。③要对各行业的职业健康安全事件进行风险分级,收集并整理有关数据,不断地改进现行的职业健康保护与控制体系,保证各种专业健康保护与控制体系的科学性与实效性[12]。
对于职业病防控工作,可以采取一种红线思维的管理方式,也就是按照标准规范的规定,不会出现尘肺病等职业病的案例,不会出现任何的突发事件。“标尺”的制订,可以使企业更好地结合自己的特性,在竞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的经营状况对于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经营需求,对于同一家企业在不同时间的经营需求也有着差异。而在满足了这些条件之后,对产品质量的考量也就更加苛刻。造成了一些企业觉得,对职业病防控工作的投资是一个无底洞,从而不愿意或不主动地进行职业病防控工作。因此,不论在何种程度上,在此条件下,我国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始终无法达到应有的管理标准。若把一个企业工作环境的健康状况分为3 个等级,即较差、中等、良好。有关管理机关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应该将防控水平比较低的企业作为主要目标,开展跟踪管理、督导改进,而对防控水平比较高的企业则要予以普遍的重视,而且在有条件的时候,还可以鼓励企业向防控水平比较好的企业发展。
职业病危害评价检测工作分为现状评价、定期检测、监督性检测和突发检测等多种类别,在目前的管理中,这几种检测类型在运用方面都有一些问题。很多时候都是以状态评估测试或常规测试来进行管理。尽管都是对职业健康状况进行检验和评价,但是目前的评价检验、定期检验和监管检验在性质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现状评价检测、定期检测指的是,由企业自行支付费用,并聘请第三方评价检测机构,对其进行职业病危害检测,并找出在职业病防控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相应的整改,从而使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得到逐渐改善。所谓监管检查,就是指通过国家支付费用,通过行政管理机关或者第三方组织,对生产经营单位实施检查,其检查的结论是监管与执行的主要根据。而由企业自己进行的职业危险因素评估和常规检查则不具有上述性质,无法成为实施监督管理的基础。
这种结果必然会产生两种情形:①企业强制为自己进行测试的第三方机构修改检测结果,以向有关部门展示其所有项目都是合格的;②不愿意与第三方组织合作,在正常的工作条件进行职业危险因子测试,或者为了逃避第三方组织的评估测试,而故意隐瞒信息和测试结论。因为第三方机构是在接受了企业的委托之后,负责对企业进行收费的工作,属于为企业提供服务,而不是对企业进行监管。从而偏离了监管的实质,导致其效果不能得到有力的支撑,从而失去了法律规制的权威。而原本应当是由第三方测试机构依据评估和测试的结论,引导雇主逐渐提升职业病防控的重大和有价值的工作,也会因为这些问题而受到影响。
用人单位应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9 号)等规定,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档案管理制度。用人单位应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负责职业病防治档案的管理工作,配备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严格按照《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规范》(GB/T 19485-2019)要求,建立健全并规范管理好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档案。应按照职业卫生档案分类要求,对职业病防治档案进行分类整理、立卷和归档。职业病防治工作应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卫生档案收集、整理、归档方案,确保职业病防治档案真实、完整、准确和可查。职业卫生资料应通过查阅或复制的方式形成,以纸质为载体的资料保存期限最长不超过15 年,以电子文件形式保存期限不少于10 年。纸质和电子两种介质同时并存时,以电子文件形式保存为主。职业卫生档案要有专人负责进行登记、统计、分析和保管。用人单位应定期对职业卫生档案进行检查,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制度。用人单位应配备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防护设施和个体防护用品,使劳动者在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时能够得到有效防护。用人单位应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职业卫生培训,使劳动者了解自身所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后果;了解防护设施的使用方法;掌握正确佩戴个体防护用品的方法;掌握正确使用安全帽、防护面罩等个人防护用品的方法[12]。
职业卫生管理就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或防止职工在工作过程中身心健康遭受有害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而开展的管理工作。总体来看,我国在职业卫生管理和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御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发展,但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来加强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最基本的工作条件就是要做到依法、守法、达标,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在工作环境中,对所有可能对雇员的身体造成的危害,对职业病和由于职业而导致的多种慢性病、传染病或各种综合征进行全面的防治。在工作环境中,要想改善工作环境中的健康状况,就一定要改善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危险因子,以此实现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制的作用最大化。只要通过全民努力、企业尽职尽责、中介机构服务到位、政府监管到位,社会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肯定会更进一步,能够显著提升我国的职业卫生水平,保护全民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