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朗读是一个把“无声”的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文字的过程,强调脑、耳、口、眼的协同,是一种创造性阅读活动。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读得流利、正确、富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流利、正确、富有感情,这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新课标对小学语文低段学生的朗读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基于小学语文低段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现状,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朗读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投入朗读学习中,培养并发展其朗读能力。
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低段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意义
(一)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学习中的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语表达和写作表达,口语表达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出了一定要求,而通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能够使其积累丰富的语言内容和形式,更好地理解文章创作的意图和思想情感,并结合个人理解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写作能力需要用文字将内心的所思、所感、所悟写出来,需要学生能够发现美并感受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能够使其在朗读的过程中更深刻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的独特之处,在朗读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进而在写作时将自己的感悟准确表达出来。
(二)激发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语言运用、审美创造、思维能力和文化自信等综合体现,其中思维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表现,对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奠基作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发展其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需结合小学低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对契合其认知能力的朗读教学策略加以灵活运用,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被充分调动起来。比如,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教师或通过绘声绘色的泛读,或以形象、有趣、生动的比喻手法进行趣味朗读,将文本内容形象且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画面,激活其想象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声朗读,从而推动其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低段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现状
(一)朗读时间不足,学生朗读意识不强
朗读是小学低段学生接触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学生语文学习和个人能力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教学大纲没有详细规定朗读教学时间,且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朗读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导致多数教师将精力和时间放在阅读、习作和识字教学中,没有要求学生利用部分课堂时间进行朗读学习,仅将朗读作为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的任务,没有在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学生,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朗读时间和朗读意识。
(二)朗读方式单一,学生朗读兴趣不佳
在小学语文低段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讀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不断提升语文学习成效。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将朗读作为对学生基础知识进行检查的一种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或者只是将朗读作为学生识字学习的工具,对朗读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带来阻碍。此外,在朗读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只是在课堂上挑选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朗读,这虽然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但忽略了其他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对其今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朗读评价低效,学生朗读能力不高
当前多数教师会安排学生进行段式朗读训练,但在对学生朗读水准进行评价时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问题,往往会用“读得不错”“继续保持”等语言进行评价。这类简单的评语会打击到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原因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朗读的感情、声音、语调等给予其客观合理的评价和建议,学生不知道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这种模糊、形式化、缺乏认真、详细且多元化的评价,不但难以达到新课标对教师工作的要求,同时还会直接打击学生朗读积极性,导致其语文学习能力发展停滞不前。
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低段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创造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效果,教师需要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本语言、内容和情感,更加专注地沉浸在朗读过程中。同时,创设情境也可以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丰富度和趣味性,使课堂朗读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因此,教师需要基于文本语言和内容特点,灵活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例如,在统编版一年级上册《明天要远足》教学时,这篇课文一共有三个小节,主要围绕三个“唉”展开,充分体现了小主人公要远足前的期待、急切、期盼和无奈的心情。若单纯说教,是难以使学生感同身受的,如何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这种感情是教师需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做好朗读准备,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再现学生的生活场景,唤醒其内心的真实体验。比如,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睡不着的时候吗?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睡不着呢?”“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时候,你在想些什么,你的心情如何?”等问题,让学生充分交流感受。在学生热情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可以以“同学们,现在你就是文中的小朋友,你明天想要去远足,但是现在天还没亮,你翻过来、翻过去,就是睡不着”将学生带入文章情境中,并随机邀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学生不管是个人读、还是集体读,都十分生动形象。在一声声长长的叹息声中,教师可以听出学生翻来覆去睡不着的焦急和无奈,更可以听出他们对远足的期盼和向往之情。
(二)明确教学目标,增强课堂朗读效果
每一节语文课都有相应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透彻、具体地掌握相关知识,同理,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效果,教师也需要明确朗读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和探索。小学低段学生理解能力和语文思维较弱,教师需要进行相应引导才能够掌握有关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确朗读目的,带领学生在多次朗读中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教师需明确以下朗读目标:
(1)初读课文时,需要对照生字表中的生字词将文章读得正确,不添加字、不读错字,并做到发音响亮清楚。
(2)再读课文时,要语速适中,不读破、不复读,做到整体感知文章,停顿间歇分明,并尝试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细读课文时,需要细细品味作者的遣词造句,进入角色和情境中,读得有感情。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如下朗读要求:①自读课文:对照生字表,圈出文中的生字,认清字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读,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②通读全文:分析文中相关的字、词、句、段,思考本文为什么要叫“难忘的泼水节”,泼水节都有哪些特点?③精读课文:你喜欢文章中的哪些句子?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现你的喜欢。明确的朗读目标可以为学生的朗读活动指明方向,引领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都有具体的训练点和落脚点,从而保障朗读效果。
(三)加强朗读指导,增强学生朗读自信
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要加强朗读指导,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使其更好地认识并理解文本内容,并在长期坚持下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找准朗读指导的落脚点,指导学生注意重音、停顿、语调和朗读的速度等,使其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不断增强其朗读自信,能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信心倍增。
一是读好长句、难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依次读好句中的词语、短语、长句子,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逐渐掌握朗读方法。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教学时,文中有一句“只看見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在没有朗读指导的情况下,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但没有把握好节奏,读起来也不流畅。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句子拆分为“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三个短语,指导学生先精准练读第一个短语中的字词“只”“看见”,再连读短语“只看见”,提醒学生在连读时要快一点,短语中间不停歇。剩下两个短语同理。最后将三个短语连成句“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在这种针对性的指导下,学生再读起来则会既简单又生动。
二是合理停顿,为朗读增色。由于低段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在朗读教学中不能讲得太深,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读出句子中的停顿,教师可以以“数数法”进行引导。以“,”和“。”为例,“,”带尾巴,表示“话还没说完”,因此,在朗读时要有个较短的停顿,学生在心里默默数个“一”即可;而“。”是个小圆圈,表示“话已经说完了”,因而停顿时间较长,学生在心里默默数个“一二”即可。通过这样形象的表述,使学生感受不同停顿时长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四)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朗读积极性
对于小学低段学生而言,兴趣对培养其朗读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基于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常常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因此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角色扮演、朗读比赛等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从而在优化低段学生朗读学习方式的同时,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教学时,教师可以留出10分钟时间,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读活动,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并分角色朗读。在小组朗读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随机抽取一个小组为大家进行朗读示范,从而营造一种互相促进、互相学习的朗读学习氛围。
又如,在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狐假虎威》教学完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朗读之星”的班级评选活动,并设计相应的奖励来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这不但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还可以在无形中产生一种带动作用,使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朗读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在日常教学中组织朗读分享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课外阅读内容以朗读的形式分享出来。这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还可以充分提升其朗读能力和水平,为其后续的写作练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依托学校来举办“课文情景剧表演”“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更好地带动学生参与到朗读学习中。
(五)优化朗读评价,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除了要重视朗读教学之外,还需要不断优化朗读评价,确保评价内容、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前者指教师要确保朗读各个环节的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使学生在整个朗读锻炼的过程中都能够有所想、有所感、有所悟,使其真正融入文本之中,细细品味其中的语言特点和思想情感,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后者指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电脑软件评价等方式,确保评价结果更加精准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具体来说,教师评价可以由同年级多名语文教师组成评价小组,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可以在课堂朗读教学中由学生自愿组队,对彼此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朗读语调、情绪、文字准确度、整体效果等;电脑软件评价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助手”等软件,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评分。软件打分可以去掉人为主观因素,做出的朗读评价更加公正、客观。通过评价,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可以被充分调动起来,面对不同班级的教师,能够积极“登台表演”,获得朗读的成就感;学生互相评价更是可以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局面,学生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将朗读活动推向高潮;电脑软件打分可以使学生在想得高分的想法驱动下,更专注、更投入地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并发展小学低段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需要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多元化的朗读教学方法,既要避免传统朗读教学中的问题,还要以多元化的手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朗读学习的乐趣,通过营造一种生动、和谐、平等的朗读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朗读学习中,从而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激活自身学习潜力,促进其朗读能力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