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结合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际,提出了着眼于构建初中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建构动态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切实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为培养农村初中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5-0006-04
开始于20世纪中叶,兴盛于20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积极心理学旨在激发人类的发展潜能,传承和弘扬美德,帮助人们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体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心理学研究模式,倡导自我预防、积极应对的生活理念,开辟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这也使得心理咨询与治疗、人际交往训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更具实效性和目标性。同时,为新时代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动力,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一、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初中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人的健康不仅是指生理的,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要达到身心健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一个不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阶段。初中生的这一特点使其心理状态表现出不稳定性和矛盾性,他们一方面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存在经验和能力不足的问题。他们开始摆脱儿童期的直率和纯真,以怀疑和审视的态度来观察和面对周围的人和事,逆反心理比较强,所以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往往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当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关注。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掌握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方法,加强其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补充,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二、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初中生自主意识较强,面对诸多压力时容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当前,很多初中生都存在自私、任性、退缩、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农村初中生群体中,这些心理问题尤其突出。这些心理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初中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给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中,学生各种不良行为屡禁不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和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很多学校也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去开设心理教育课。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往往形同虚设,缺乏专职人员开展心理咨询。总之,当前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存在着种种缺陷与不足,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以构建初中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教育目标
在传统观念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对相关心理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康复知识的普及,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传统认知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定位存在一定的误区。传统认知仅仅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窄化为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群体,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单纯地理解为对心理问题或疾病的防治,却忽视了对生命个体本身潜在的心理潜能的激发和培养。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教育中的实践,恰恰就为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生命质量的提升以及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即把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品质作为主要目标。旨在通过激发和调动学生内在的生命力量,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或解决那些阻碍初中生健康成长的消极事件或心理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提升其幸福感。有学者给出了这样的观点: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不妨将目光投得更远些,可以从社会的视角、人性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积极的探索,将人类从种种问题中解放出来,明白如何使自己活得体面、优雅且有尊严,这种稳定的、始终不变的正向价值追求或许才是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主题。因此,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新时代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在学校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使学生获得幸福体验,不断提升对生活的满意度,对未来充满希望,并在良好的人际交往中形成以积极的人际关系、自我观念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自我构建健康心理的能力。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如果简单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看成是“问题群体”,被动地等待问题找上门来,就会很容易出现教师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开展教育活动的问题,这对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不利的。这种情况也不利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积极关系构建,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双向成长。如果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们能够相信或信任学生具备自我构建健康心理的能力和不断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能力,就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积极、健康,且呈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动的良好态势。
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一切有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教育教学资源。由于学校教育长期受到考试、排名或是评比等方面的影响,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建设过程中会带有较强的功利性或目的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促使学校或者教师忽略其他有益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资源的挖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会关注解决学生身上的“典型问题”,但实际上只解决这些典型教育问题对于正在成长“黄金期”的中学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的环境建设,不断汲取一切有利于实现学生积极心理构建的资源。
(二)着力建构动态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
初中阶段的学生,逐渐摆脱小学阶段的单纯,同时逐渐想摆脱对教师和父母的依赖,但还不具备高中生的独立思维和相对稳定的态度,进入了所谓的“心理断乳期”。他们身上往往表现出依赖、叛逆、反抗、怀疑、不信任等较为复杂的心理。在这个过程中,期待与迷茫、自信与自我怀疑并存。因此,初中生群体的心理发展历来备受各方的关注。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纯地视为灌输教育,也不是完全放任式的自由教育,应该要紧紧围绕初中生群体的心理特征,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和价值观的冲突,发现并刺激学生的心理成长点,在他们内心的不断冲突与变化过程中探求教育的最佳时机。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库或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引入动态的建构机制,充分地让动态的教育资源替代静止的课程内容,从而不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动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动态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学校可以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校园文化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等。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创设应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要依托校园文化进行外显,还要充实于校园文化的内核发展。因此,正向、积极的校园文化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品质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以校园文化为出发点,建设有利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生同伴互助的力量。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批判性思维正在逐步养成,但同时也具备极强的依赖性。在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自身强大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品质、精湛的业务能力影响学生。切实发挥教师的榜样力量,对于初中生的积极心理建构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要善于利用学生同伴间的心理互助力量。在初中生群体中,充分利用好同伴的示范作用,对初中生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心理品质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正向作用。
再次,从多维度引入有效的社会资源,发挥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以校园生活为主体的初中生,其价值观的成长深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引导,但校外的各种信息对初中生的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就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设工作而言,要主动摒弃消极的、不良的校外信息,多途径、多维度、多渠道整合积极的、向上的、有用的社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对于初中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各方面的合力
首先,要发挥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力量。依托学校已有的文化资源、教师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教育离不开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高效率的、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支专业素养高、技术能力强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在传统的观念中,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应该是也只能是心理健康教师的专职工作。事实上,要帮助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学校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培养一支业务技能精湛、综合能力强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在目前“双减”促“双升”的时代背景下,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一支充满活力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教师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相互协作,不断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特质的形成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认知和体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内部要和谐、统一,共同完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储备。教师要阅读大量的积极心理学相关书籍,深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努力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脚踏实地,用心用情,充分发挥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作用,不折不扣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生课堂学习和课余生活中,逐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其次,要发挥家庭的心理健康育人功能。家庭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家庭成员经常产生矛盾冲突、父母教养方式不正确等都会影响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只有站在家庭生态系统的视角下制订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建议和措施,才能发挥家庭的育人作用,并真正、持久地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父母要学会理解孩子,遇到问题时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学着做一个“倾听者”,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再次,切实发挥好社区(社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很好地应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要充分利用和鼓励初中生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和心理素质。
总之,在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的同时,要积极挖掘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或途径,引导家长、社会共同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逐渐建立起“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共同推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可以结合积极心理学来开展,促使更多的人参加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来。要通过社会、家庭、校园、班级、宿舍的良好氛围来影响每一个学生,深入广泛、切实有效地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纳入德育体系之中,但需要指出的是,往常以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育人目标。我们应该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进行整合,以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为手段,实现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四、 结论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遵循以上路径并进一步优化,还要着眼于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建设,以宽容促进学生发展,助力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构建,不断拓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积极营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以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抑或是心理辅导(咨询),都需要与积极心理学紧密结合,需要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开展。首先,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自信、自尊、自爱、宽容、同情、责任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或普及过程中,学校需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让更多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进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共育。再次,在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咨询)过程中,可以将认知行为疗法与积极心理学理论紧密结合。总之,在培养初中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时,无论是利用团体辅导的方式还是利用学生间朋辈互助的形式,都需要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相信在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的共同关注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葛鲁嘉,李飞.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实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6(3):251-255.
[2]陈晓娟,任俊,马甜语.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解析[J].心理科学,2009,32(2):233-235.
[3]王海英.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17-220.
[4]陈红,宋颖惠,顾凡.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2):59-61.
[5]韩天英.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2(23):93-95.
[6]董铃,肖巧云.家校社网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與探索:以初中生亲子沟通的指导个案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34):74-77.
[7]李玉乐,赵秀花.家校协同视域下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23):74-75.
作者简介:黄绍贵(1973~),男,彝族,云南武定人,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猫街中学,研究方向:农村初中班级管理及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