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君芳
随着“语文主题学习”研究的深入,其研究思路越来越清晰,研究内涵越来越丰富,研究范围也随之扩大。各地语文教师围绕“语文主题学习”,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结合教情、学情,不断补充、完善“语文主题学习”的研究成果。本期的两篇文章分别从诗歌教学和习作教学角度进行阐释。
《题临安邸》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爱国情怀”,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本诗时应该紧扣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两个要素,落实单元学习目标。
从诗体上看,《题临安邸》是一首七言绝句;从表现手法上看,全诗构思巧妙,措辞精当,堪称讽喻诗中的杰作。根据诗歌的这些特点,笔者结合学情,通过谈话导入、感受诗意、感悟情怀等教学环节,依托诗意探源、题意揣摩、句意感知、聚焦诗眼、想象醉态、视角转换、类诗赏析等活动,带领学生进入诗中意境,逐步领会诗歌中蕴含的忧国之心、愤激之情、警醒之意、担当之志,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熏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兴趣,笔者通过谈话导入新课:“公元1210年的除夕,一位老人在弥留之际给儿子写下他一生中的最后一首诗。这位老人是谁?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学生不假思考即回答出“陆游”和“《示儿》”。笔者接着激趣:“是什么原因让陆游至死不渝的期盼化为泡影?他念念不忘的‘王师为什么没能‘北定中原?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与陆游同时代的林升所写的《题临安邸》,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这样的谈话,立即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既引导学生回顾了之前所学的内容,又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快速投入诗歌的阅读中。
二、读准读通,感受韵律之美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然后带领学生共同正音,并相机解决以下问题:①朗读诗题时,应该在哪一处稍作停顿?为什么?②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每一句的节奏应该怎样划分?③哪几句押韵?韵脚是哪几个字?④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掌握朗读方法,把诗读得字正腔圆、韵脚清晰、节奏鲜明。
同桌互学后,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明确:朗读诗题应在“题”与“临安邸”之间停顿;这首七言绝句的节奏是“二二二一”;这首诗押的是“iu”韵,分别是一、二、四句中的最后一个字“楼”“休”“州”。在此基础上,笔者先范读文本,接着指名学生试读,然后请男女生对读,最后让学生自读。学生的朗读基本达到了“字正腔圆、韵脚清晰、节奏鲜明”的要求。
三、诗眼聚焦,再现权贵醉态
1.聚焦“醉”字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笔者引导:“文有文脉,诗有诗眼。所谓诗眼,就是诗歌的点睛之笔。它一般指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能体现主旨情感的某一个字。请同学们再次朗读《题临安邸》,想一想,哪个字能称为诗眼呢?”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结合笔者提供的背景资料,在自读、揣摩和品味的基础上,通过同桌互学、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最终将“醉”字确定为本诗的诗眼。
2.想象“醉”态
确定了诗眼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完全读懂了全诗。鉴于此,笔者组织学生吟诵诗句,并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想象“游人”的醉态。之后,笔者引导:“请你用‘醉字组成一个四字语,送给‘游人,并说明理由。”小组讨论后,有学生回答:“如痴如醉。那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还有那暖洋洋的风儿,吹得游人如痴如醉。”有学生回答:“心醉神迷。那西湖边上的轻歌曼舞,让游人心醉神迷。”有学生回答:“纸醉金迷。游人整天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完全不顾及中原沦陷区的百姓。”有学生回答:“醉生梦死。这些游人整天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像喝酒和做梦那样,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地过日子。”有学生回答:“自我麻醉。这些游人明知道中原大地正遭受金兵蹂躏,明知道沦陷区的百姓正盼着‘王師,却自欺欺人,自我麻醉。”通过对“醉”的理解,学生基本明白了“游人醉”的原因。
3.明确“醉”者
作者创作的意图决定了诗歌的主旨思想。为了让学生了解“醉生梦死”者,笔者首先播放了提前准备的微课,解说了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历史,以及南宋主和派的主张。接下来,笔者组织学生交流:“暖风”指的是自然界的春风吗?“熏”有什么深意?“游人”指的是游客吗?学生交流之后回答:“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当时的奢靡享乐之风;“熏”含有熏染之意,暗示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商贾士绅,上行下效,奢靡享乐之风弥漫都城;“游人”在诗中不是指一般的游客,而是特指那些一心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统治者,这样的社会风气,‘王师北定中原日会到来吗?陆游对‘九州同的期盼能成为现实吗?”学生在回顾陆游《示儿》主旨思想的同时,将陆游的遗憾迁移到本诗中,明确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借“醉汉”的丑态倾吐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四、视角转换,感悟赤子情怀
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本诗的主旨思想。在本环节的教学中,笔者采取了师生问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由浅入深的提问引导下思考、交流,进一步体会诗意,感受作者的赤子情怀。
笔者先提出简单的问题:“‘醉的反义词是什么?”学生齐声回答“醒”。接着笔者提问:“在这一群又一群的‘醉汉之外,有没有一位‘醒者?”学生回答“有”或“林升”之后,笔者继续提问:“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林升是一位‘醒者?”学生回答:“从‘几时休‘熏‘直把杭州作汴州等词句中可以看出来。”最后,笔者提问:“作者这样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这个问题是领悟本诗主旨的关键。在笔者的引导下,有的学生这样回答:“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的景色多么美好,可诗人没有沉醉其中,由西湖的美丽景色想到了沦陷的国土,表达了作者痛心疾首的情感。” 有的学生这样回答:“‘西湖歌舞几时休运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对那些面对国家大好河山被金人践踏却不思收复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之情。”有的学生这样回答:“‘暖风熏得游人醉说明奢靡享乐之风弥漫都城,却没能熏染诗人林升那颗赤子之心,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赤子之情。”还有的学生这样回答:“诗人题诗不是为了展示个人才华,而是表达他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希望唤醒南宋统治者。”
为进一步带领学生入情入境,笔者在黑板上写下本单元的导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又播放了古筝曲《蕉窗夜雨》,让学生在苍凉的古筝曲中,加深对《题临安邸》的理解。
(作者单位:黄石市白马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