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 本刊编辑部 案例提供 | 施维
在大班“不倒翁”小实验的活动中,以乒乓球为底座的不倒翁制作完成后,我引导幼儿推动不倒翁,观察不倒翁摇摆的规律和状态。之后,我让幼儿将不同重量的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并粘在乒乓球上下左右的位置,继续观察不倒翁的摇摆状态。此环节我向幼儿讲解,不倒翁的重心越低,不倒翁就站得越稳定、越平衡。最后,我准备了沙子、红豆,让幼儿动手将材料填充进乒乓球,再次推动不倒翁,观察其变化。实验结束,我向幼儿提问实验得出的重点结论。在我的引导下,幼儿可以回答出不倒翁不倒的原理,基本掌握了不倒翁不倒的状态是稳定平衡。
班里有一位自称“小大人儿”的幼儿乐乐,家长经常同我讲起他平日里略显成熟的言行举止。乐乐来自二胎家庭,作为家里的哥哥,他能清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担当。乐乐平时对事物的好奇心不强烈,动手能力也不显著,他更乐于通过课外阅读去丰富知识。面对我的提问,乐乐说:“不倒翁之所以不倒,是因为它具备乒乓球精神。乒乓球是圆滑的,我们想要学习不倒翁、成为打不倒的人,就要变得圆滑。”
一番话完毕,一些幼儿为他鼓掌:“小老师好厉害。”有的幼儿没有理解,两眼望着我露出迷茫的神情。而在课堂上领悟科学理论最快、掌握知识最扎实的幼儿坐不住了:“说得根本就不对,老师不是这么教的,‘小大人儿’就喜欢炫耀知识。”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已经形成社会人格的雏形,对于与自身认知相反的想法抱有一定的敌意。眼看科学探究活动要变成辩论会,我赶忙对乐乐点点头,表示对他超出同龄人阅读积累量的赞同,但没有根据他的发言判断对与错。同时,我夸奖了另一位幼儿的学习能力。
乐乐拥有超出其他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思想延展能力,这是我认同的。但引导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了解事物发展规律才是本次活动开展的目的,像乐乐这样在探究科学的过程中挖掘出为人处世之道,我又认为不太妥当。而若要深究此番话的逻辑,我的主观感受无法反驳他,也觉得不能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灌输给幼儿。
科学活动中,究竟是该引导幼儿将关注点放在实验本身,思考原理,还是鼓励幼儿多通过科学的观察,发掘生活的真理呢?如果在活动中再出现类似状况,我又该如何科学引导?
(施维 四川省成都高新区芳草第四幼儿园)
面对乐乐的发言,教师没有直接判断对错,而是赞同了乐乐的表达能力和思想延展能力,这种做法体现了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尊重。但是,作为一场科学活动,教师应该更加重视科学实验的目的。
回到案例,教师通过不倒翁实验,引导幼儿观察不倒翁的摇摆规律和状态,验证不倒翁是否真的不倒。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幼儿理解不倒翁的本质特征和关系,即重心越低,不倒翁越稳定。教师应该通过实验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不同形状和重量的橡皮泥对不倒翁摇摆的影响,从而理解事物运动变化规律,还应该帮助幼儿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实物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侯明飞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第九小学幼儿园)
科学活动前,教师一般会预设好活动目标并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但由于幼儿的接受能力和关注点不同,实验操作环节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财富,教师应顺着幼儿的兴趣思考活动走向。
案例中的活动本意是引导幼儿探索“不倒翁不倒”的原理。如果部分幼儿第一次的兴趣点不在于此,教师可以通过第二次活动再次引导幼儿探究。幼儿在活动中不接受与自身认知相反的想法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首先,针对乐乐喜欢读书和思考的习惯,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其次,教师可以在科学活动结束后,就“不倒翁不倒”所引发出的“乒乓球精神”组织一场辩论赛,既能让乐乐和其他喜欢思考生活哲理的幼儿获得成就感,又可以使持有不同观点的幼儿拓宽眼界。
(柳海涵 河北省直机关第九幼儿园)
我们先不考虑教育策略应追求科学活动中的教育目的还是探索生活真理,可以肯定的是,乐乐认为不倒翁不倒是和乒乓球圆滑的原理一致的结论是有误的。所以,我认为应先引导乐乐对不倒翁原理再次思考,支持乐乐的科学探究和主动学习。
如何引领幼儿深入思考呢?教师顺着乐乐的思考和关注点,继续深究如何做“打不倒的人”也不失为一种教育措施。教师可以追问:乒乓球之所以打不倒是因为什么?乒乓球虽然不会倒,但是一碰就会跑掉,这是为什么?乒乓球成为不倒翁是因为多了什么?教师可以提供两个乒乓球,一个正常,一个底座带有黏土,让幼儿比较为什么一个会跑、一个不倒,幼儿会意识到,乒乓球有了重心,所以不倒,从而得出结论,虽然乒乓球“圆滑”,但少了重心就不能成为“打不倒的人”。
乐乐了解不倒翁不倒的真正原理后,教师可以鼓励乐乐再次联系生活经验发表看法,这也是幼儿自我分析学习的机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关注点应放在幼儿感兴趣的思考上,当幼儿被“无关因素”所吸引时,分析是否这个“无关因素”其实就是我们活动所追寻的教育目的,当我们回应了幼儿的思考和关注,也就解决了困惑。
(刘天雯 河北省直机关第六幼儿园)
虽然案例中教师认为乐乐说出的内容不太妥当,但是教师充分展现了教学民主的原则,鼓励幼儿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幼儿向教师提问质疑。如果教师可以针对乐乐的个别问题进行延伸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乒乓球是我们的国球,是我们的体育骄傲。基于幼儿的五大领域发展和德育教育,可以衍生多种活动。比如,可以引领幼儿思考“乒乓球除了圆滑,还有什么特点和不倒翁一样?”,以此衍生新的科学实验“乒乓球的沉与浮”。幼儿通过观察乒乓球在水中的现象,能够产生新的思考:我们要学习乒乓球精神,无论遇到什么打压,都要通过自身努力浮出水面。
此外,教师可以将乒乓球运动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比如制作一份乒乓球调查表,通过亲子共同填写表格,使幼儿了解到乒乓球蕴含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国争光的精神。之后还可以开展亲子乒乓球运动比赛,锻炼幼儿身体的同时,使幼儿进一步了解乒乓球、爱上乒乓球。
(林梦萍 广东省广州开发区第二幼儿园)
案例中的不倒翁实验是一个蕴含着平衡、重心、材质、质量、密度等多种物理概念的科学实验。施老师在实验过程中思路清晰,遵循了“动手—探究—多次尝试—复盘”的次序。值得注意的是,施老师的主导作用过强,存在幼儿主体地位体现不足的问题。陶行知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思想,在科学活动中有着引领作用。
一要解放大脑,引导幼儿自主思考科学问题。施老师直接向幼儿讲解不倒翁不倒的原理,不能引发幼儿对重心与平衡问题的思考,限制了幼儿对原理的探索与尝试。二要解放双手,动手探究科学内容。施老师引导幼儿把橡皮泥粘在乒乓球上下左右的位置要求限制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范围,使他们无法感知橡皮泥粘在更多方位对不倒翁平衡性的影响。三要解放眼睛,观察事物现象与特征。施老师准备了沙子、红豆,让幼儿动手将材料填充进乒乓球内,但观察的环节被遗漏了,无法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认知经验与双眼对不同材料的重量、质量、大小等进行感知。四要解放嘴巴,让幼儿畅所欲言。施老师担心教育目标被幼儿的发散回答转移重心,于是通过夸赞另一位幼儿的方式牵回幼儿的注意力,但这种做法可能挫败发表不同观点的幼儿自信心。五要解放空间,扩展科学知识。幼儿对于实验原理的认知,是教师步步引导的结果,且活动局限于课堂上所提供的材料。六要解放时间,复盘实验结果。施老师具有复盘意识和归纳意识,但当幼儿在课堂上出现观点冲突时,她急于结束活动,没有给予幼儿充分的讨论时间。
(许婷婷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幼儿园)
案例中,我认为乐乐之所以思维过于发散,与教师教学过程中引导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应巧妙提问,不断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引领幼儿的思维方向。
一是问纵点。幼儿在每一次科学活动后的收获,应成为下一次活动的经验准备和知识背景,这就需要教师紧紧把握住把活动引向纵深发展的学习点,适时提出问题。比如,幼儿成功地探究了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后,他们兴奋不已。这时教师提出:“如果将填充物换成黏土、砂石、棉花,会发生什么?”这有助于幼儿进一步感受到重力对不倒翁的影响,把幼儿的思维引向深处,为幼儿持续发展认知提供契机。
二是问横点。在组织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横向扩展的学习点。以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回归生活,加深幼儿对所学知识的体验与感悟。比如,案例活动中,教师可以提问:“想一想、找一找,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不倒翁一样不倒的东西?”这能够推动幼儿在自己的生活经验背景中进行新的思考与探寻,不仅能加深对不倒翁稳定性的认识,还能意识到不倒翁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高晶 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第八幼儿园)
科学活动的目标不仅是让幼儿掌握科学知识,还包括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因此,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不能单纯地注重知识技能目标,而要接纳不同的发展水平;不是向幼儿传达“真聪明”“你真棒”之类的评价,而要有真正有效的评价内容。活动过程中,幼儿如何专注、认真地进行探究,某组幼儿如何很好地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等行为都可以成为评价的内容。案例中,当幼儿的探索偏离了关键经验,教师可以适时地介入,对幼儿遇到的问题或出现的“意外”开展有效评价,从而引导幼儿回到科学的探究轨道上。
案例中教师通过“点头”的方式对乐乐的发言表示了认可,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同时还可以用语言再引导一下幼儿,比如“还有别的想法吗?”“你的想法很好,我们再来听听其他小朋友的想法吧!”这能够推动乐乐在倾听其他幼儿的观点时反思自己的想法。
(杜萌 河北省直机关第六幼儿园 )
读编往来
《教育家》2023年7月刊第3期“专业成长”栏目中《一物多玩,区域运动大不同》一文提到,区域运动中的“一物多玩”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还能促进幼儿身心多元发展。文章围绕“一物” 投放的思考、“多玩”方式的支持两个方面展开,展现了幼儿享受多元游戏的快乐。我非常赞同文章中的“自主探索”和“有效支持”的理念,简单的材料通过挖掘和助推,可以凸显出“万能”和“有效”的特点。教师通过全面观察幼儿使用器械材料的情况,与幼儿共同挖掘材料组合的多种可能,不仅能够使幼儿保持运动的兴趣,还能实现教师的有效支持。
在评价和反馈方面,文章指出“需恰当和适宜”。在“爬笼变变变”案例中,教师利用适宜、恰当的问题分享和讨论策略,使幼儿尝试和同伴愉悦地共同游戏和运动,学会尊重规则、注意安全等,推动幼儿社会领域的发展。这个过程,也是一次幼儿自我评价的过程。教师鼓励幼儿积极沟通和表达,尝试欣赏同伴的智慧,使幼儿在自评和互评中意识到,与其争吵浪费运动时间还不如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运动游戏的深入开展。
(上海市长宁区虹古路幼儿园 许象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