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3-09-15 19:33:40张梅
南北桥 2023年17期
关键词:导师制创新创业教学改革

张梅

[摘 要]在高校教育改革充分发展与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高校逐渐与区域产业建立联系,开展多样化的校企合作,组成产学研合作共同体。2019年,教育部再次强调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对具体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当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从小学起便开始实行创新教育。而我国的创新教育基本始于大学,大学创新教育过程中对实践创新要求的缺失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较弱。本文基于重庆移通学院开创性引入导师制、书院制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究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产业;教学改革;创新创业;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艺术类教育教学活动是一项关系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整体的教育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在高等教育进入新常态的今天,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建设是进行教学质量工作动态管理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实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充分条件,也是实现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习题改革的重要保证[1]。高校应基于创新创业理念,结合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逐级分解集成,建构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结构模型。

1 重庆区域产业视域下的高校教学改革模式初探

与区域产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先头军,重庆各高校应承担起这一教育改革的重任,积极应对,构建适合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的体系,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重庆移通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措施中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特征。

1.1 融通产学研合作模式,建设校企合作基地

高校教育與企业的产学研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重庆移通学院积极通过产学研这种有效、直接的途径去完善促进人才培养方案。其中,该校艺术类专业充分依托专业特色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组织落实了多次企业宣讲、企业培训、企业实习等实践活动。通过定制班的模式,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流程,将课堂学习与市场技能进行转换,充分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此外,教师作为高校课堂的主导,也需与市场紧密联系,通过挂职锻炼、顶岗培训、双师教师等模式,从“教学”的源头上深化校企合作,教师的科研技术经与企业协商一致后也可反哺企业。

1.2 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学生新媒体创新技能

重庆移通学院艺术传媒学院充分依托各专业优势特色,将与艺术专业课程相关的学科竞赛引入实践课堂,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短视频竞赛以及数字媒体艺术平面设计大赛等,在竞赛中不仅与市场接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技能,而且获得了优异成绩,打响了专业名气。此外,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学生新媒体创新技能有利于拓展提高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思路,形成全方位、多层面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师生将课堂所学有效转化为市场所需。

1.3 融合通识教育,创新驱动艺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全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知识面的广博性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目前,重庆移通学院广设通识课程,以必修、选修两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通识部与艺术传媒学院的跨学院、跨专业培养人才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 时,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建立健全的知识体系结构和范畴,提高核心竞争力。

2 构建符合高校教育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用人市场在人才选用上多元性的增强,如何培养出与社会相匹配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摆在高校教育面前的重大议题。构建与高校教育相匹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2]。

2.1 构建创新创业课程群落,形成人才培养的进阶模块

创新创业课程群的建设需卸下专业教育的包袱,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分类设置课程板块,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创业课程教育分为各基础进阶模块,层层突破。

2.1.1 设置与专业相关联的创新课程模块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与专业教育建立起紧密的关系,打造有专业背景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利用专业所长进行创新思维的开发,高校艺术专业可系统地开设与专业教育相联系的创新创业课程,如新媒体、动画制作、数字媒体网页设计等,以市场所需为参照,以交叉学科为切入,将经济市场的前沿问题引入课堂,帮助学生掌握多维度的学习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1.2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除专业教学中的创新课程外,艺术专业可在学校的牵头下积极与企业共同建立以“创造、创新、创业”为主线的“三创”选修课平台,此平台的定位不与专业相关联,而是面向全校开放,开设多元化的理论与实践课程,重在提高学生认知,深化创新创业意识,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2.1.3 匹配社会人才需求,开通认证课程模块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大学生的各种实用实践技能必须附以权威认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竞争力,艺术专业可在学校牵头下开设适应专业需求的行业资格认证课程,帮助大学生提升市场竞争力。高校也可依此积极与行业认证机构建立相关合作,在高校培育方案中将其纳入创新创业学分体系,以提高学生对认证课程模块的重视高度。

2.2 打造“三室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谓“三室一体化”,是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将实践教学、创新教育纳入具体的培养模式,意在融通“教室、实验室、工作室”三室的合作互动关系,教室教学更强调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而实验室与工作室的模式则很好地弥补了教室单一教学的不足,通过与市场相联系的实践教学将学生所学进行有效转化。目前,重庆移通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画专业,依据专业特色分别开设了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室,工作室实行导师责任制,在日常专业学习之余通过技能加强培训、艺术布展、校企合作等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学生快速进入市场、融入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构建“导师制”“书院制”协同育人模式

对于重庆各大高校来说,艺术类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实践教学由教学任务、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学评估体系等要素构成。而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应融入实践教学的每一阶段,做到细节上匹配、方向上一致。

3.1 建立分类指导导师制,形成创新创业分级体系

与以往由专业教育、专业学院为主导的“学分管理”概念不同,“学分制”的培养模式改单一为多元复合,包含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等诸多方面,并将专业学院中的“学术事务”与“学务事务”相分离,由专业学院负责“学术事务”,处理学生专业教育学分。通过引入“书院制”育人模式,建立社区化、交互性、共享式的育人平台,建立“特色书院”负责“学务事务”,实现“双院制”学生管理新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就必须做到导师责任分离,有针对性地设置学业导师、班级导师、科研导师、创业导师,对学生具体需求进行分类集中指导。

3.1.1 学业导师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思维、艺术创作、行为处事、工作规划上有一定的个体性特征,因而学业导师的工作不仅局限在专业教育、学术科研、创作指导上,还需根据学生个性特点、专业所长给予更为个性化的引导。通过引进实践教学,将与经济市场相关的学术热点引入课堂教学,在充分发挥个体所长的同时,培养和挖掘学生的自我潜力,形成善思考、勤实践的学习能力。

3.1.2 创业导师

创业导师可与校企合作的模式相联系,将课堂教学扩展到实践模拟中,围绕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与指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创新解决方法的能力。目前,重庆移通学院牵头的校企合作基本都是行业里有一定影响力的影视、网络公司,通过实验室合作的方式进行一定规模的实习生派遣,并接收相关实践业务。在具体项目中,由创业导师带领学生与企业进行合作,并定期进行创新实战模拟,考查学生的应变思维和创新能力。

3.2 构建与重庆影视产业相联系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在艺术类教学中要求教师不能简单地“搬运知识”,更多的要基于社会需求以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 涵盖专业理论和通识教育) 和实践为重心,彻底转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依赖”行为,注重学生的“横向知识” 与“纵向知识”的复合培养[3],围绕新形势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训平台支撑下建构适应时代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3.2.1 通过“项目式”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目前,重庆移通学院开设有三大艺术类专业,分别是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以及动画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三个专业广开渠道,纷纷与行业里优秀新媒体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企业宣讲、技能培训、实践实习等多渠道建立联系,但在项目开展方面的合作还未形成。以重庆移通学院为例,其艺术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可由学校进行统筹,与企业进行多元化的合作,如“项目式”“承包式”“学习式”等。其中,项目式合作是高校最为普遍的模式,即通过专业导师、实践导师的指导,与企业的具体横向项目进行深度挂钩,成立对应的项目小组。企业负责市场,学校负责技术创新,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双向合作,在项目中力求推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攻关工作,实现双方资源的互利双赢。如此既可以整合双方优势资源,也可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面向市场的创新创业能力[4]。

3.2.2 与重庆影视产业共建就业基地,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输出了大量实践型人才,企业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多元平台。但这种合作较为单一,往往是输出与接受式的单一模式。共建就业基地是一次更为有益的尝试,学校可与企业在单一输出的基础上积极共建就业基地,即在学生读书阶段便可在寒暑假期间,根据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具体评估情况有针对性地向用人单位进行实习人员的输出。通过实习,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增强了工作适应能力,提高了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而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在校学生的工资薪酬相对低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也具备更大空间,既方便企业对人才进行择优选择,也便于企业进行更为经济的用人选择。

3.2.3 构建重庆影视产业高校实训基地,落实产学研高校进程

产学研一体化并不是高校创新创业模式的口号,而应落到实地,通过构建对学生实习就业有益的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推进。艺术教育是开放且前沿的,任何封闭、单一的教育环境都无法培养出与市场经济相符的实践人才,产学研模式正好有效地打破了这一僵局。产学研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之上的再一次合作升级,在学院现有的校企合作项目的基础上,扩大合作范围,企业和学校都应在合作模式上进行更为大胆的尝试。

4 结语

目前,重庆移通学院是重庆市首个实行书院制的高校,建立了以别都书院、爱莲书院、北山书院、花果书院等在内的八大书院,各书院自成体系,形成不同学生群落,以培养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合作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文化育人环境,形成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的培养模式。各书院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学生互动环节,营造了书院文化氛围,如辩论竞赛、读书分享、采藕劳动,打造了多彩多功能的文化社区。书院以建立学生为主体的书院活动为目标,在多元的文化空间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组织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在用人市场如火如荼的当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依然没有减弱,如何将地方区域产业与高校教育进行良好的挂钩已然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产学研视域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所学、理论所学,而是要走出校门,走向企业,未来还应走向国际,以具体的用人市场需求为参照,而非闭门造车。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与企业搭建的实习基地、实训基地、项目式合作都无疑发挥着重大作用,重庆高校教育改革也历经风雨,逐步积累的正是在不断摸索与前行中总结的重要实践经验。因此,以重庆移通学院为例,其艺术类专业与企业之间形成的以产学研协同互动为前提的各类合作尝试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步,也是未来高校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张勇,方东辉,李湘吉. 创新创业裎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以吉首大学校政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19(5):81-82.

[2]李美會,朱易. 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3(13):22-25.

[3]周肖舒,霍楷. OBE理念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6):1-6.

[4]王娜.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21.

猜你喜欢
导师制创新创业教学改革
浅析应用技术型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1:16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9:03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0:38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16:19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