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碧蓉
(甘肃省天水市罗玉中学,甘肃天水 74100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各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全国各地也有不同的乡土文化,正是这种差异性造就了一个多民族融合国家的欣欣向荣。在文化自信背景下,传统文化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如何依托学科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更是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挖掘具有民族特色和传承价值的民族文化,同时不断探寻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阅读教学、写作训练、实践活动之中。如此,既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知识面,也有利于增强学生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除此之外,传统文化需要载体,比如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俗习惯、传统节日、乡土资源,将民族文化渗透与语文教学之中实际上也是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这些丰富的载体,而这些载体也可成为语文教学素材。从这一角度而言,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际上也是对语文教学素材的延伸和拓展,实现了课堂教学资源加量。
不可否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完善学生人格,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高语文课程育人价值。但同时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渗透也需要遵循一定原则。
一是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乃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也是新课改提出的根本要求。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传统文化教育,都应牢记学生主体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时,语文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认知、学习能力,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需要引入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做文化传承和弘扬人。
二是整体性原则。从横向角度来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依托不同的课型,包括阅读课、写作课、综合实践课等,语文教师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这些课型的各个环节之中。从纵向角度而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这些课型上,更在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每个年级每堂课都可以成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因此,语文教师要从整体把握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内容,创新语文教学方式,优化语文教学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材衔接,融入语文教学活动之中,全方位、多层次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三是适度性原则。所谓适度性就是要适量渗透,语文教师需要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关系,避免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既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助推作用,借助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也要深度解剖传统文化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合理、协调、统筹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内容,切记一堂课都在讲述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也要避免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不适配的现象,只有无缝衔接,才不会让教学内容突兀,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发挥课堂育人作用。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方式,阅读活动是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活动,是调节课堂节奏的重要元素。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大可依托阅读渗透传统文化,以阅读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以阅读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但阅读也不是单单停留于语文课堂的活动,课外阅读也是丰富学生知识面,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方式,新课改强调的阅读既包括课内阅读,也包括课外阅读。所以,在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也可以从课内课外两个维度出发。
1.依托课内阅读渗透传统文化。课内阅读是渗透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方式,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或者评读教材课文,适当延伸拓展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教材课文,理解课文蕴含的德育思想,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例如,在《黄河颂》一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开展“谈黄河”活动,利用课前几分钟组织学生谈一谈自己对黄河的认识,说一说黄河在中华民族史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然后引入《黄河船夫曲》和《黄河颂》,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接着拓展阅读材料,从曲作家、词作家、创作过程、作品构成几个方面入手,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积累,拓宽学生知识面;最后在深度阅读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作者说黄河是“摇篮”,是“屏障”?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以此激发学生民族精神和民族信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黄河文化,理解诗歌的中心思想。
2.依托课外阅读渗透传统文化。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延伸拓展,是增加学生阅读量,实现群文阅读的重要方式。语文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材料,以靶向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奠定基础。例如,指导学生学习了《黄河颂》一文后,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直抒胸臆、风格豪迈的古诗词,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满江红》《沁园春·雪》,要求学生在课后搜集有关黄河的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黄河文化以及黄河精神,以此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气节。
写作是语言输出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提升个人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方式。当然,写作也是学生表达志向、抒发情感、传递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古人写作大抵是为了以文传情,文以载道。但初中阶段学生受知识经验和生活阅历束缚,难以写出直抒胸臆或者传递价值观的文章,大多学生的文章都是千篇一律、模仿套用。鉴于此,语文教师不妨尝试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写作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关注本地民风民俗、人文雅事、文化遗产、古遗建筑、历史文物、自然景观,以此丰富学生写作素材,拔高学生写作立意。
笔者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这一写作主题训练中,就融入了地方文化资源。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一些甘肃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播放了相关图片和视频,以此调动学生探索传统文化内容的兴趣。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了“我来说甘肃传统文化”活动,请学生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本地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角度不限,启发学生从地方习俗、自然风光、历史古城、历史文物、名胜景区等角度进行交流探讨,将宗教、文化、艺术相结合,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请小组代表进行介绍。待学生交流结束后再鼓励学生自选一个角度,撰写一篇文章,要求学生能够写出自己对当地习俗、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历史古城的看法和建议,重点介绍这些实物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小切口,大立意的方式写作,让学生有话可写,有物可写,以写作的方式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地方民俗习惯、特色文化,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学习的外延,是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还需要依靠生活。因此,语文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鼓励学生自主了解传统文化。
甘肃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以甘肃天水为例,其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发祥的重要地方,素有“羲皇故里”之称。当地民俗文化包括甘谷皮影、清水道教音乐、甘谷剪纸、太昊伏羲祭典、天水软木画、甘谷社火、甘谷唢呐、甘谷山歌、甘谷小曲、甘谷戏曲、甘谷雕漆技艺等等。充满魅力的天水民俗文化无疑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素材。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积极探索乡土资源,挖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焕活乡土资源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灵活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细嗅乡土气息,细品文化魅力,将自己在课外实践中的所见、所感、所想以随文笔记、日记、观察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文字材料记录下来,同时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展示。对此,我有如下建议:
1.开展实践调研活动。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身边的文化遗产》这一课后,教师可开展“我身边的文化遗产”实践调研活动,鼓励学生选取甘肃天水特色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调研,将学生分成6 人一个小组,自选一类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如可选取文物类、建筑群、遗址,学生可结合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需要调研的文化遗产。之后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可选择现场考察、文献资料分析、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当地文化遗产现状以及在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并就问题给予适当建议,然后结合调研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制作手抄报,发起倡议书,写一篇主题征文,形式由学生自选,内容可选择以视频、PPT、文字材料等多种方式呈现。最后请小组代表对各自小组的成果进行阐述,师生根据小组代表发言及其成果的可行性、创新性进行评论,评选出最具特色和创意的作品。此活动既增加了学生课外实践的机会,拓宽了学生课外学习渠道,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同时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体验了家乡的文化魅力,唤起了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2.开展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深化学生传统文化感悟。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文化,不同节日又传递着不同习俗、信仰和道德风尚。要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从传统节日入手,比如中秋节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中秋诗词会”“中秋月饼故事会”“中秋赏月”等活动,鼓励学生提前收集与“月”相关诗词,组织学生开展诗词飞花令、诗词接龙等比拼活动,以诗词涵养学生,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鼓励学生课后调查中秋由来、庆祝方式、地方习俗相关资料,开展讲中秋故事活动。
3.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研学旅行活动是新课改后广大教师极为推崇的一种活动,是一项具有研究性、探究性、创造性的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大有裨益。通过研学旅行,能够更真切地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兴趣,增强学生自身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自信心。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就设计了蕴含丰富传统文化思想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可成为我们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契机。例如,学习了民俗文化相关内容后,我们不妨组织学生来一场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的研学旅行活动。如以“文化自信大爱天水”为主题,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之旅,组织学生学习“黄土地上的非遗——天水秦安传统手工技艺麦秆编”,尝试用麦秆编制十二生肖、小提篮、绣球、葫芦、茶垫、草帽等手工品,让学生逐渐走出教室,走进历史,在亲耳聆听中感受文化故事,在亲手体验中学习传统技艺,不断追寻先人足迹,丰富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机会,以真听真做真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和热爱。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精神的象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基础,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由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所决定的,是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完善和对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拓展延伸。作为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充分依托语文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阅读、写作、综合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读经典名著、写地方文化、享乡土资源、感传统文化,逐步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提升学生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