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玲
(长春市绿园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1)
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信息透明度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受到了普遍关注,但是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存在着“重资金,轻资产”的问题,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重复购买、使用低效、配置不合理等,各类问题导致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低下,管理流程中困难重重。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要点进行研究,探讨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力求制定更为科学且高效的管理措施,完善单位的管理流程。通过优化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有助于促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单位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基础,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涉及固定资产的预算、采购、验收、使用、清查、处置等环节,通过优化固定资产的管理流程,有助于单位的工作进行规范化控制,防范在资产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账实不符等风险,确保单位管理全流程规范,提高单位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第一,人员素养有待提高。长期以来部分事业单位未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分散于不同部门,未形成归口管理部门,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无人问津。同时部分单位的人员不了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不主动参与到管理环节中。
第二,预算管理不规范。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预算作为对单位固定资产进行配置的规划,部分单位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划,固定资产的预算不严谨,资产配置存在盲目性。
第三,日常管理不当。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采购要对单位固定资产采购流程及验收工作进行约束,但是部分单位在采购时未形成严格的监督机制,可能产生舞弊的问题。同时在验收流程中管理不细致,可能导致不符合要求的资产进入单位。
第四,日常管理不合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要重视日常管理环节,但是部分单位未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以及日常监督机制,同时未通过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导致单位的各类固定资产无法得到严格监控。此外,部分单位不重视固定资产的维护与保养,容易导致资产提前报废。
第五,资产清查未受到重视。很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账实不符,未建立规范的固定资产清查方案,固定资产的清查未得到严格控制,账实不符的问题还存在。
第六,固定资产的处置不及时。事业单位开展固定资产处置时,要避免处置不及时的问题,确保资产处置流程规范。但是部分单位处置流程管理不当,处置不及时的问题较为普遍。
第一,健全组织架构。事业单位应该安排专门组织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确保管理流程规范。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时,要形成专业的组织架构对管理工作进行妥善安排,以确保管理重点得到有效控制。单位要合理规划固定资产管理活动中的具体工作流程,明确具体的管理措施。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只有形成全面、合理的制度架构,才能确保管理符合单位的规划。因此单位要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合理安排,可以设立由单位负责人为核心,各部门负责人参与其中的固定资产管理小组,并指定专人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员,对单位的各类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管理。单位要明确固定资产使用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责,让人员了解自身的工作任务,主动落实工作任务。同时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要和各部门人员进行定期沟通,针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要求进行协调。此外,为确保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活动有序执行,单位要落实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实现相互监督,并要求固定资产管理员执行定期轮岗制度,以实现内部牵制。
第二,加大业务能力培训。事业单位要对单位人员开展固定资产管理的培训,让人员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首先,单位的员工要学习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知识,了解管理内容、方法、原则,并积极到其他单位学习管理经验,以确保管理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单位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并明确管理工作具体执行细则,确保人员能够结合单位的管理要点对管理各环节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提升管理质量[1]。最后,强化对人员培训结果的考核。事业单位要定期对人员培训,并对培训情况进行考核,检验人员培训的效果,并根据培训工作效果制定相应的整改机制。
事业单位资金主要通过财政拨款获取,通过科学安排预算,有助于资金进行合理使用,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固定资产的管理要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在固定资产采购之前要做好对预算工作的统筹规划与合理安排,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编制预算,以确保预算能够对单位的工作起到指导和约束作用。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要求单位各层级人员之间配合紧密,结合单位的需求编制预算。首先,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在提出预算之前,要全面了解本部门的资产使用情况,并且单位也要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分析各部门的固定资产是否能够通过调拨方式使用,合理制定预算方案,确保预算具有科学性。其次,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细化预算管理工作的职责安排及人员管理,确保预算要求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单位要让人员形成责任意识,强化预算工作安排,对预算管理活动开展严格的监督。单位要充分关注预算工作的效果,当预算管理流程中出现问题时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予以应对。
第一,优化固定资产的采购管理流程。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采购环节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单位的采购人员在工作中经不住诱惑,与供应商之间串通舞弊。为了防范这类问题,单位要加强对采购环节的监督,防范资金低效或产生违规问题的可能性。事业单位在开展固定资产采购之前,要由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小组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讨论,结合以往年度工作经验以及工作流程优化采购程序,在采购活动中严格按照采购程序的规范步骤开展采购。通常而言单位的大型采购或专用设备采购要向主管部门报备,由政府组织采购。但是对于不具规模的零星采购往往容易发生风险,因此在零星采购中单位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以及控制措施,安排专门监督小组陪同采购流程,并且采购工作至少由两人实施,从而实现对采购过程的规范化记录和监控。
第二,改善固定资产的验收流程。为规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验收环节中产生的风险,单位要规范固定资产验收管理,制定科学的验收制度,严格按照规定办理固定资产的验收。固定资产验收并非仅是资产管理小组或资产使用部门的工作,还要求单位财务部等部门参与其中逐一对固定资产发货凭证、买卖合同等相关证明材料进行核对。对于重大固定资产或专业设备应该聘请第三方参与验收,在验收通过之后对设备进行试运行,使用通过且相关发票、凭证等资料齐全、准确才能通过验收。如果验收过程中发现固定资产的质量不合格等问题,要按照要求退货或换货。
第一,优化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我国在2019年执行新政府会计制度以来,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进行调整,要求按照权责发生制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有助于使固定资产管理更加高效,防范管理流程的问题。单位在开展固定资产核算时,要重视以下流程:首先,合理确定固定资产折旧基数。事业单位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的基础上,要对各类固定资产进行分类。对于新购入的固定资产要根据其购置成本核算,并合理对购置价格、税费、运输费等进行核算。对于没有明确价格的固定资产,根据市场公允价格进行核算。对于事业单位不需要的固定资产,则可以走报废程序。对于正在使用的固定资产,要对使用现状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维修或维护计划,并合理确定其折旧后的价格,以此开展核算。其次,对不同固定资产选择折旧方法。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折旧时,不同的资产折旧方法也不同。事业单位要结合各类折旧方法要点制定合理的标准,确保折旧工作具有准确性、科学性,以此提高折旧工作的质量。例如对于房屋类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对于汽车等价值实现与其工作量密切相关的资产可以采用工程量法。最后,合理确定折旧年限。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折旧时,要检查各类固定资产的特点选择折旧年限,以保障折旧年限的科学且合理。
第二,重视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要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提高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效率,确保管理工作规范。首先,明确固定资产监督的要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监督中,要由固定资产管理小组和固定资产使用人员进行监督,分析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资产是否存在问题。若出现问题要及时予以汇报和登记。同时要做好对各类资产使用状况的监督,不仅要关注年末固定资产清查时的信息,还要定期分析资产的使用状态,判断资产的管理是否规范。其次,主动接受外部单位对单位固定资产的监督。事业单位要主动接受外部单位对单位固定资产的监督。外部单位主要包括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还包括社会公众。在主管部门监督过程中,主要是对单位的固定资产开展定期清查以及汇总分析,判断单位是否严格按照管理办法开展工作,并判断单位固定资产是否存在长期闲置的问题,针对闲置的资产予以调剂。财政部门监督主要是对单位固定资产的产权信息、价值信息等相关信息进行检查,统计并分析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及其创造的价值。审计部门的监督主要是对单位固定资产的配置工作进行监督,分析单位是否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与办法开展管理,判断单位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和不足,判断是否可能产生违规等情况。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的监督主要是监督单位的固定资产使用状态,通过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相关信息进行公开化、透明化,保障社会公众具有知情权、监督权。
第三,建立信息系统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有助于固定资产管理流程进行动态监控,大幅降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日常管理中产生问题和风险的可能性。单位由固定资产管理员对固定资产的信息系统对相关数据进行管理和跟踪,对单位资产的使用、维修、调拨等环节由信息系统进行记录,确保固定资产的状态能够得到及时检查,控制管理过程中产生舞弊的风险[2]。
第四,重视固定资产使用中的保管与维护。首先,优化固定资产的保管。事业单位的各类固定资产在日常保管中,要将管理职责落实到具体的使用人员,并根据各类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明确具体保管标准。对于价值较高的精密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应该由专人保管,并加强安保控制;对于低价值的固定资产可以简化保管流程,由使用部门人员负责资产的管理。其次,建立固定资产的维修管理机制。单位的固定资产要确保其能够正常使用,并适当延长寿命,降低使用过程中不必要的损耗。单位要针对不同固定资产要求,明确具体的保养计划,并建立维护说明书。若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要及时上报与反馈,避免擅自处理问题的可能性。同时单位要对固定资产维修情况进行检查,做好维修情况记录,并查明维修成因,若是由于人员导致固定资产损坏维修的要落实人员责任。
固定资产的清查是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部分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出现账实不符的问题往往是清查不到位所导致的,通过清查机制有助于让单位对固定资产形成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并避免资产闲置等方面带来的风险。同时通过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的方式,有助于让单位摸清家底,掌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及时发现固定资产管理中资产低效的问题并落实整改要求。
首先,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时,要组建清查小组,由单位负责人带头,固定资产管理员、财务人员、各部门固定资产使用人员参与到其中,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全面、彻底清查,并要求各部门人员配合到其中。在清查时通过明确具体的清查时间,安排清查顺序以及清查流程,确保清查步骤按照规定开展[3]。其次,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时,不仅要检查是否账实相符,还要检查固定资产是否存在闲置的问题。同时要对固定资产卡片、固定资产明细账等相关信息进行逐一核对。最后,在固定资产清查之后,要形成清查报告,由清查小组组长、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签字,确保清查可靠。
长期以来部分事业单位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中,没有形成主动处置固定资产的理念,在固定资产无使用价值之后不进行任何操作,待后续资产清查时才发现固定资产闲置。为了避免这类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单位要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处置制度,明确固定资产处置的流程及处置要求,确保处置环节规范且合理。单位在固定资产处置时,应该由资产使用部门填写处置申请表,提交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小组,由固定资产管理小组的人员进行现场分析和评估。确实需要进行处置的,由单位负责人进行审批,并由资产管理员编制固定资产处置说明书交由主管部门及财政局申报。当相关部门给出批复结果之后单位开展处置,处置完成之后及时调整账簿信息,以确保账簿信息真实准确。
本文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分析,论述了在固定资产管理各环节的具体管控要求,认为单位固定资产作为单位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单位工作规范性。因此单位在未来要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通过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规范,确保单位实现健康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