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在英美的跨文化传播

2023-09-12 07:56孙喆梁潆荧
国际公关 2023年13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翻译针灸

孙喆 梁潆荧

摘要:中医既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开启中华文明智慧宝库的钥匙”,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基因,更是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支点。作为中医国际化的先行者,针灸的海外传播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极具借鉴意义,而翻译在中医文化交流中具有无以取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回顾海外尤其是英美两国针灸翻译的历史以及跨文化传播的发展现状,基本厘清了针灸在英美两国的传播历程,并基于现有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了全面提升中医文化影响力、统一规范翻译规则以及注重翻译人才培养等建议,以求促进针灸跨文化传播,推动中医守正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针灸;翻译;历史;跨文化传播

中医针灸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是东方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医学研究凝结成的宝贵遗产,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与地域特征,其翻译与跨文化传播对促进针灸海外传播、增强国际主流医学对中医的认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 “走出去”以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迄今为止,针灸已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丰富世界医学宝库、保障人类生命健康与防控各类疾病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针灸在英美的传播率先打开了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共享的窗口,是构建中西医科学文化认同的重要尝试,其传播过程中的困境与反思具有典型性,更有助于解读并消弭西方世界对中医的怀疑与排斥,推动中医文化逐步跨越文化藩篱,拓宽视野、推陈出新,朝着更具适应性的方向成长。

在当今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融的背景下,要想使中医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我们有必要不断回顾历史,以史为鉴,总结中医针灸文化在海外传播的成功经验,摸索出适合未来的中医文化交流战略。

一、中医针灸在英美的跨文化传播

(一)早期传入期

从13世纪起,人类探索世界的脚步逐渐加快,地域限制的解除促成了东西方文化的初相遇。针灸作为中医文化的具象化代表,操作简便、成效快速,因而得以小范围地西传。但此时的传播,只能使西方医学界对中医文化构建一个朦胧的轮廓,而未能把握精髓要义。虽然这一时期的传播并非同步发生,但国家之间存在交流与互通,其传播特点也有相似之处。

公元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书信中曾涉及关于针灸的内容,因此被认定为欧洲接触针灸的起点。此后在 “大航海时代”,世界各地打破狭窄束缚的交流空间,开始借助新航路走向世界。通过荷兰人在历史舞台的活跃,一些航海家和传教士将记录了中国艾灸的书籍手稿带回国内并因此流传开来。上述背景使英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中医针灸文化,并开始探索其中某些概念。1683年,荷兰医生威廉·坦恩·瑞尼 (Willem Ten Rhigne)的著作 《论关节炎》在英国出版,其中详尽阐述了针刺疗法的原理和应用。但由于文献传播较少,人们的了解有限,此阶段针灸术未能获得广泛应用。

早期的针灸术在美国也經历着相似境遇。针灸最早由赴美华人中的中医从业者带入,但受限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美国主流医学界对此始终持否定和怀疑态度,导致针灸在美国存在100多年却并未得到重视。直至欧洲第一次 “针灸热”的出现,中医针灸才重回人们的视线。

(二)快速发展期

17世纪至19世纪,中医针灸在英美重获关注,发展迅猛。西方世界受工业革命及商路开拓的影响,文化共时性与交互性也随之深化;医学界开始追求更新颖神秘的治疗方式,中西医学原本各自独立的意义框架逐渐交汇贯通,“针灸热”悄然兴起。

作为当时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重要枢纽之一,英国医学界具备坚实的社会基础、高度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广阔的文化视野,因此积极接纳中医针灸。1821年,英国外科医生丘吉尔 (J.M.Churchill)在 《论针刺疗法》中曾系统介绍针刺疗法,这是英国首本针灸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英文版针灸专著。《柳叶刀》 (The Lancet)这本秉持革新主义的医学刊物,也曾在其第六期中专门发表了一篇关于针刺疗法的评论,并在此后一段时间里对针灸予以了特别关注。

19世纪20年代初,“针灸热”在欧洲的迅速传播引起了美国学术界及医学期刊的关注。可追溯的最早文献记录为1825年由美国医师巴彻·富兰克林 (Franklin Bache)翻译、法国人莫昂特 (Morand.J)所著的英文版针灸专书S·Morant:Memoir on Acupuncturation。[2]此外,更有针灸词典的尝试编撰,如1836年美国哈伯兄弟出版公司出版的英国学者塞缪尔·库珀 (Samuel Cooper)所著第6版 《实用外科学词典》,该词典内容丰富,涵盖甚广,其中就列有acupuncture (针灸)和moxa (艾草)等词条。

然而由于当时医学界对中医针灸了解尚浅,加上医务人员的滥用,导致中医的可信度骤减,第一次热潮很快消散。[3]但不可否认,针灸这种医疗手段扩展了西方学者的视野,并随着不同解释视角的交叉融合,大有与西方医疗技术联合发展的趋势。

(三)发展新阶段

进入20世纪后,随着新中国与欧美各国外交关系的稳步升温,针灸疗法因其独特的文化身份备受国际社会瞩目。至今,针灸在法律及医疗体制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教育培训、科研发展与文献翻译等领域均取得了出色的业绩。

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一些针灸实践者尝试推动针灸的标准化与合法化进程。1980年,英国医学针灸学会 (British Medical Acupuncture Society,BMAS)成立并参与了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关于针灸标准化的研究,在经络缩略语规范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4]2002年至2006年,英国卫生部立法工作屡次涉及中医师立法问题的探讨,显示针灸正不断争取自己的合法地位。

同一时期,美国记者赖斯顿在 《纽约时报》上公开报道了自己接受针灸治疗的经验,掀开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 “针灸热”的序幕。1980年,国际中医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ATCM)的成立,对针灸在美国的研究、立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自1972年内华达州出台首部针灸立法至今,美国已拥有48部针灸法案。[5]

二、针灸海外传播的未来进路

通过剖析中医针灸在英美两国跨文化传播的历史可得,中医国际化进程正逐步加快,然而该进程仍面临许多质疑与挑战。如何化解矛盾走向共赢,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以文化为基,扫除中医文化折扣

纵观针灸 “走出去”的漫长路程,显然跨文化传播的期望尚未完全实现。从传播内容来看,中医针灸和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其源语言文化难以被目的语受众完全接受,因此在传递过程中极易形成 “文化折扣”。从传播者来看,中医独立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术语是横亘在海外针灸学习者面前的一道鸿沟,一旦译者存在理解障碍,便会造成价值损失。从传播受众来看,持 “中西医治病观念存在冲突与对抗”观点者甚众,诸多国际学界权威学者仍对中医抱以怀疑、排斥、拒绝态度,这种既成的偏见显然也会阻碍中医文化的有效传递。[6]

面对如此现状,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扫除文化折扣。应看到,中西医价值观并非完全对立,其在防病治病、人文关怀等方面存在高度相似性。我们应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挖掘中西医学的科学内核,探寻文化共通点,提升中医文化在海外的认同感与影响力。此外,在对外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努力做到文化趋同。

(二)以理论为根,推进针灸标准化

针灸西传数百年但推广进程仍旧缓慢,虽然得到了部分西方国家的法律认可,但始终游离在主流医学之外,主要原因在于翻译始终是跨文化传播的桎梏。译者在翻译时面临术语标准难以查证、不够统一的困境,而学术界制定的标准又缺乏足够的认可度,执行不力或标准搁置现象突出。标准不统一就没有影响力,就会造成中医药在国际交流中的被动地位。[7]因此,要真正掌握中医对外交流的话语权,首要任务就是解决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与国际标准接轨,用国际通用的语言和准则进行有效传播。[8]

当前国内外针灸标准虽数量众多,但总体质量良莠不齐,信度偏低。直至1989年WHO才颁布了针灸经穴名称的国际标准化方案,即 《国际针灸命名推荐标准》 (A Proposed Standard International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该方案对当时针灸翻译规范尚不完善的国际社会极具历史性的进步意义。此外,国内也开始尝试搭桥通路,制定针灸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针灸学通用术语》 (GB/T 30232-2013)等。我们应开拓视野,加强中医药知识及服务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在对接国际标准的前提下展示中医针灸理论的科学精神与民族文化内涵。

(三)教育为本,推进人才本地化培养

英美社会和医学界对中医的广泛关注,表明了中医针灸本地化人才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培养中医针灸人才在另一种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下进行跨文化传播活动,以适应特定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9]然而,现阶段受培养观念滞后的束缚,该模式仍有待成长。

当前,中医药翻译领域的两难困境在于,国内外中医药翻译工作者多为英语教师,并不具备中医药专业知识;或为中医医生,但缺乏翻译技巧。[10]尽管国内外有众多培训机构,且中医院校每年有大批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可用人才却凤毛麟角。

国内各医学高校应加大对中医文化传播与翻译领域的支持,瞄准 “中医+语言”的专业定位,将本地化需求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中医翻译能力考核与技术培训课程。同时,要放眼国际学术平台,既要鼓励中外医学译者的合作翻译,如文树德教授与中国学者合作翻译 《黄帝内经》和 《本草纲目》,也要支持人才走出去,选取青年教师、从业人员出国访学进修,切实了解国外发展现状,确保培养的针灸翻译人才真正符合国外市场需求。

三、结束语

中医针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建立底蕴丰富的文化大国这一国际形象的重要宣传纽带,中国翻译人员有义务将中医文化的灿烂历史和美好未来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

为了响应国家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建设健康中国、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的号召,本文通过分析中医针灸在英美两国的发展历程,寻找翻译过程中的阻碍并提出试行策略。论文在分析国际文化交流背景后,选取了英美两个国家进行对比,论证了中医针灸翻译的国际趋势,提出应以文化为基,扫除中医文化折扣;以理论为根,推进针灸标准化;教育为本,推进人才本地化培养。

受限于个人研究水平,在选取翻译例证时未能覆盖所有英语国家,历史材料的收集广度和深度可能有所疏忽,因此论文仍有改进之处。

参考文献:

[1] 蒋继彪.针灸西传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09):1284-1286.

[2] 白兴华.中国针灸交流通鉴·历史卷(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3] 牛喘月.从西方第一次 “针灸热”看语言与翻译问题对中医西传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01):78-80.

[4] 于天一.中医药和针灸在英国的传播与发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1,(11):61-63.

[5] 刘新燕,赵慧玲,吴云,等.中国针灸在美国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世界中医药,2017,12(3):700-703.

[6] 李芳,郑林赟.“文化空间” 视角下的中医药海外文化适应策略探索[J].中医药文化,2017,12(4):49-53.

[7] 同[6]

[8] 孟长海,郭德欣,姚明超.“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国际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医研究,2018,31(11):7-9.

[9] 赵志华.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17(7):101-104.

[10] 李萍凤.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翻译障碍及其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3(2):73-75.

基金项目: 2021年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世纪70年代针灸在美国的译介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21Y11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孙喆,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医药翻译与国际传播;

梁潆荧,女,汉族,广东湛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医药翻译与国际传播。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翻译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巴黎夜未眠》中体现的中法跨文化要素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