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要紧盯社会发展趋势,并时刻关注国家所发布的政策。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国家发展培养全面型、高素质型人才。本文深入分析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城市,导致农村年轻人越来越少,形成农村 “老龄化”,为全面推进农村发展,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党的十九大提出 “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高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当前情况来看,虽然各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积极响应政策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的问题,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阻礙。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要时刻关注国家政策的实施,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具有过硬的操作技术、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全面型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乡村振兴战略概念
“农业、农村、农民”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解决 “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最有效的方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指数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可以解决农村就业难、环境差、产业发展难等问题,实现农村百姓安居乐业,打造美丽幸福乡村建设。[1]
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新形势下,高校要培养全面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发展输送更多的人才。创新的基础在于人才,只有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创新。因此,高校在学生教育工作中,要提高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
(一)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高校在学生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学生专业,举办相关的课外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各类学科比赛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在活动中没有固定的评分标准,学生要充分发挥个人知识水平,并创新思维模式,从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2]可以说,社会实践是创新创业的基础,也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比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有效方式,尤其是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比赛中,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文化知识,充分发挥创新性,充分发挥学生创意,激发学生创业热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高校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高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在创新创业中更容易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进行培养,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当前形势进行更深入、直观的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思考,透过问题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通过举办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同时,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社会交流能力。
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农村发展需要大量人才
人才是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目的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村产业布局更合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然而,这些目标的实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和帮助。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积极创新的人才支撑。[3]引导人才服务农村、扎根农村,在农业生产中充分运用先进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立足于农村,推进农村经济繁荣的发展,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二)加大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力度
在当前形势下,各大高校都在进行教育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高校的扩招,高校学生数量越来越多,扩招带来了一定的就业压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大高校在人才培养阶段都会与当地农业建设部门进行合作,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多的就业选择空间。高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法,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形势下教育改革的要求,及时创新教育方法,转变高校学生培育模式,加强与产业平台和相关创新园区的交流,拓宽乡村振兴发展渠道,构建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有针对性地对人才进行培养,培养全面型人才。
(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是培养创新创业学生的关键环节,在学生培养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形势下,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拓宽文化知识储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高校要引导学生走入基层,深入一线掌握相关情况,取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同时,还可以获取真实客观的数据资料,为科研提供最有效的数据支撑。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走进了农村,投身于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不仅缓解了当前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且使农村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获得了专业的技术支撑。
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培养模式。因此,高校人才培养要及时转变培养观念和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新时代下人才培养需要。在现有农业学科培养中结合经济学科进行培养,如将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学科与物流、营销、贸易等学科进行结合,结合不同学科的课程特点联合施教,并适当增设创新创业能力拓展课程和进阶课程,培养 “农业—经济”复合型人才,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加强乡村文化传承教育
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实现文化振兴。[4]高校要高度重视乡村文化的建设,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乡村文化宣传,从文化培育角度出发,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乡村文化知识的积累。例如,高校可以举办农业知识科普比赛,在比赛中分领域设置比赛内容,针对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学科设置比赛试题,为学生普及相关农业知识,提高学生农业知识储备。高校可以借助校园网络等平台在校内进行乡村知识宣传,对学生进行乡村文化知识的普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对乡村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提高学生对乡村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做乡村文化的传承者、传递者和实践者,使学生成为懂文化、懂技能、懂知识的新型人才,推进农业长久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三)构建多元教学课程体系
教学课程体系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础,只有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才能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对高校人才的个人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课堂是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高校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课程进行创新,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构建新形势下的教学体系,将单课程的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础,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融入其他专业课程,如经济类课程、管理类课程,构建多元的教学课程体系,保证高校学生课程学习的平衡,为农村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多元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中,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将农业类课程、经济类课程等进行多元融合,增设创新、创造、管理等课程体系,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层面和素质结构,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断完善,实现 “协同育人”。在多元教学课程体系下,培养全方位人才,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四)打造个性化人才培养平台
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培养,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高校应联系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农业实验中心、乡村科技园等平台,为学生实践提供相关的场所,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全面培养。[5]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可以邀请农业领域的专家、行业精英、企业经营者等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实地指导,并进行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普及,使学生接受更全面、更专业的知识,提高个人创新创业能力。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高校要创新学生考核方式,不能仅仅依靠学生课程成绩对学生进行考核,要摒弃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对学生考核方式进行创新,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实践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构建完善的科学评价体系。高校可以探索学生培育新模式,将学生实践成果折算为学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
(五)加强教育改革
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高校要提高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将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当作首要任务来抓,通过定期举办相关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教育改革,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搭建相关实践平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可以搭建相关服务平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建立相应的技术服务中心、实验研究中心、实训基地等平台,将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研究中,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6]
其次,建设乡村振兴 “双创”环境。为充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高校要营造符合当前形势的 “双创”环境,建立专业的服务团队,带领学生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营造良好的乡村振兴 “双创”环境,为学生建立创新创业意识。
最后,通过互联网技术带动农村创新创业发展。当前,互联网技术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互联网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的便利。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和优势,打破传统人才培养的局限性,人才培养与农村电商进行合作,合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农村发展赋能,推进乡村振兴农村数字化领域发展。
五、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高校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在教学中构建多元的教学课程体系,打造个性化人才培养平台,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为国家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李明达,张红萍,郑红,等.对乡村振興战略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甘肃农业, 2021(10):113-116.
[2] 刘华超.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探究:以河南地方高师院校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04):95-102.
[3] 宿桂红,常春水.“双创” 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与建议:以吉林省高校助力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23(07):51-52.
[4] 董竞宇.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初探[J].就业与保障,2023(02):124-126.
[5] 杨硕,刘勇,李萍.“互联网+” 双创大赛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以安徽外国语学院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02):1-3.
[6] 王敬国.乡村振兴视域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2(20):51-53.
作者简介: 刘田园,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