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2023-09-12 07:56花考生
国际公关 2023年13期
关键词:应对网络舆情新媒体

摘要:近年来,以自媒体为代表的网络信息传播成为公众获得各种新闻的主要方式,網络舆情呈现出传播速度快、公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面广的特征。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的重要参与者,文化水平高,思想认知深度比普通人更加深刻,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容易被不良网络舆论所影响,成为网络舆情的不可控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并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具体应对策略,希望能够有效提高当前网络舆情应对水平,营造和谐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情;应对;教育;高校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使大学生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参与者。近年来,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在一些热点问题中,大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与责任感。但需要认识到,新媒体环境不同于传统媒体渠道,受到的监管力度与约束力薄弱,大学生作为具有高素质、高修养的文化群体,在网络舆论中必须树立积极正面的形象,在发表自身观点的同时,也要遵守国家法律与社会公德,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体现新时代大学生成熟的政治修养。要正确看待大学生网络舆情,采取积极引导、科学应对的措施,提高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应对水平。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特点

(一)参与主体单一,主观意愿善良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参与者,虽然人数众多,但是由于自身社会地位与学历高度相似性,因此参与主体具有高度概括性与象征性,在网络舆情中呈现出独特的群体特征,因此能够较好辨别学生的网络舆情类型。目前来看,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出发点较为单纯,由于处在受教育阶段,因此没有形成明显的利益群体,在网络舆情中更多是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对国家的关心,从出发点来说,属于传统受教育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分析时,要区别于其他利益群体的舆论诉求,大学生显然没有明确的政治诉求,没有主观恶意。相比于其他社会群体容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受教育程度较高,判断力与分析能力更不容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即使受到网络舆情的干扰,在实际行动中也不会通过暴力手段表达诉求,更多是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虽然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不理智,但是自身法律观念较强,能够在合理范围内控制住自己的言行,不具备社会危害性。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多元化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网络进行社交,并将其作为了解社会的重要方式,因此,大学生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相比于其他社会群体,大学生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网络舆论内容不仅包括日常生活动态分享、体育八卦、社会时事,还包括国际政治、社会经济、民生热点等,可以说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知识面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与思考能力,对于社会的认识虽然不够深刻,但是却有更强的洞察力。随着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大学生呈现出思想开放性与包容性,受到传统思想与文化的束缚小,因此更易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

(三)舆情群体性与空间性

由于大学生具有相似的教育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再加上在学校期间集体生活,因此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容易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度认同,形成一致性的意见,导致舆情的传播阻力小,速度快,短时间内形成热搜。相比于其他舆情传播平台,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与发酵主要集中在校园网,只有获得进一步关注时才会成为互联网热点,因此相比于社会舆情的广泛性与开放性,大学生舆情又呈现出典型的校园文化特征,在传播范围与空间上有一定的可控性。[1]此外,大学生舆情呈现出 “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征,面对网络舆情中层出不穷的热点问题,舆情持续时间较短,无法获得长久的关注度。

(四)传播迅速,呈现出爆炸性传播特征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以抖音、微博、快手为代表的自媒体,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自媒体发展使网络舆情呈现出多种传播渠道与方式,大学生又对互联网依赖严重,将网络作为获得各种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在网络舆情中载体多元化,传播速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快。以自媒体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模糊了新闻传播者与创作者之间的身份,使网络舆情发酵时间变短,在短时间内通过裂变即可传遍整个互联网,迅速成为热点事件。部分互联网头部用户为了获得流量,往往第一时间选择参与到热点问题中,这就导致大学生网络舆情很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并在短时间内被众多用户转载评论,各种意见汇集到网络中,在短时间内持续互动,影响众多网民参与其中,最终形成了网络舆情。

二、当前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足够的思想重视

大学生网络舆情往往具有突发性与偶然性,这就导致部分高校管理者认为大学生网络舆情不可控、不可预防,实际上,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总结分析可以看出,在网络舆情爆发之前,已经有明显征兆,是长期多种矛盾积压的结果,高校没有进行有效疏导,最终形成了网络舆情。部分高校管理者缺乏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导致发生网络舆情时还不自知,在舆情初期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反而是将舆情放在对立面,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处理,如删帖、处理舆情爆料者等方式,显示了对舆情处理手段滞后、思想僵化、缺乏危机管理意识。部分高校管理者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缺乏敏感度,只有形成社会热点问题时才采取措施,错过了最佳处理时间,导致引起舆论关注。缺乏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重视,是当前高校应对网络舆情中最明显的问题。

(二)缺乏正确处理的意识与能力

随着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部分高校舆情应对人员由于缺乏互联网思维,导致在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时,既没有舆情处理意识,也不具备相应能力,导致不仅没有平息网络舆情,有时反而还会引发负面效应。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回应网络舆情时没有考虑到受众心理,采取高高在上的回应姿态,导致大学生反感;另一方面,在回应内容上,采用空洞说教的方式,没有切实有效地说服大学生。[2]近年来,一些高校在面对大学生舆情应对时,暴露出了工作人员缺乏网络舆情应对意识与能力的问题,产生了网络舆情应对的反面案例,这些都与相关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媒介素养不高密切相关。

(三)舆情应对内容缺乏说服力

在面对大学生网络舆情时,往往由于高校權威发声的缺失,导致错过最佳的舆情应对时间,各种真假消息在互联网上发酵,导致舆情不能得到第一时间澄清,各种有心人推波助澜,造成网络舆情向着不可控方向发展。在网络舆情应对中,部分高校要不选择沉默,任由事态扩大,要不就是选择官话、套话、不正面应对网络舆情关切问题,采取 “鸵鸟政策”反而引起社会大众的不满。一些高校领导面对网络舆情需要站出来发言时,担心说错话承担责任,往往答非所问,造成网络舆情无效应对。总之,在面对网络舆情时,高校往往不能深挖舆情关切核心,不能采用合理引导网络舆情的方式实现有效应对,造成各种被动局面。

(四)缺乏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当前高校在面对网络舆情时,没有成熟的应对机制,导致面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突发问题时,不能及时有效引导,在后续应对处置时,缺乏有效信息沟通,导致网络舆情事态超出高校的掌握范围。在近年爆出的大学生网络舆情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往往反应较慢,当网络舆情深度发酵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由于缺乏应对机制,没有专人负责,往往选择临时舆情应对人员进行处理,没有协调高校内部关系,信息沟通不畅。此外,高校面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缺乏合理的引导机制,往往采用生硬的办法去应对,这就极其容易引起反面效应。随着新媒体传播的影响力超过传统媒体,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出科学合理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建立双向互动、多元参与的网络舆情工作体系,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舆情应对措施。

三、应对实施策略

(一)重视高校舆论阵地的建设

互联网时代要充分重视网络舆情,掌握舆论主动权,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对舆论的引导功能。当前高校在面对大学生网络舆情时,由于缺乏发声渠道,导致舆情应对不利的局面。高校作为知识分子聚集地,有着天然的舆论引导职责,高校要积极占领舆论高地,加强网络发声,成为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引领者。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充分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扩大高校的宣传,积极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及时掌握学生最新思想动态。要重视高校官方账号的建设,提高以大学生为主的用户活跃度与参与感,针对大学生关心的话题,要积极参与,并正确引导学生,体现高校在网络舆情中的正面作用。[3]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加强学校网络媒体内容的审核把关,严格把控敏感话题,形成规范运行的内容管理机制。要有效管理教师、学生的自媒体账号,确保内容和导向不出问题。

(二)建立完善的舆情应对机制

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需要高校多个部门共同参与,需要协调内外关系,实现信息共享,在对外发声中采取统一口径,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等导致的对外信息输出混乱、自相矛盾情况的出现。面对网络舆情爆发迅速、参与者众多的问题,高校在应对过程中应当建立统一指挥体系,协同配合,高效运转,形成多主体参与、多手段协同的综合治理格局。网络舆情仅仅依靠高校本身是难以应对自如的,应当与网信办、公安等部门通力协作,面对网络舆情中的违法行为要坚决打击,确保舆论风向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高校在网络舆情应对中,既要发挥舆论引导功能,又要学会利用其他媒体正确处理舆论热点话题,形成网上舆论引导合力。高校要加强校内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当发生网络舆情时,应当积极上报,并根据舆情传播发酵特点,选择适当的时机予以回应,确保舆论发声的积极作用。

(三)强化事前防范

在对网络舆情应对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网络舆情产生早期,如果能够及时有效回应学生关切,往往能够将网络舆论控制在有效范围之内,避免舆论进一步发酵,而一些高校在网络舆论早期缺乏应对,等到事态扩大之后才匆忙表态,反而使舆论效应进一步被放大。高校应当积极加强事前防范,对于可能引发网络舆论的事件要从速处理,降低网络舆情的风险点。高校应当积极建立网络舆情评估机制,并制订舆情应对方案,做到未雨绸缪。当前大学生对于信息公开十分重视,高校应当通过校内网络平台及时推进校务公开,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应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采纳学生的意见与建议,使学生能够通过正规渠道表达自己的诉求,自然可以减少网络舆情的产生。近年来,境外势力及部分别有用心者在网络上发表各种负面言论,引导大学生批评我国政府与社会制度,高校应当积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坚决抵制各种不正当言论,引导学生发表积极向上的网络言论。

(四)开展专项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与传播规律较以往舆论有明显区别,高校要发挥专业优势,增强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围绕网络舆情的产生原因、传播规律、放大机制,实现对网络舆情的规律总结。针对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多发的现状,要选择典型案例进行专题研究,从中梳理出舆情应对经验,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具有可操作性与可行性的应对方法,并以研究成果的形式作为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时的参考。要积极关注本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收集、挖掘学生网络舆情热点话题,适当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热点,实时监测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从而始终掌握网络舆情工作的主动权。

四、结束语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在发表网络言论时应当认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时,应当重视校园舆情信息的分析和引导,使互联网成为高校传播正面信息的前沿阵地,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钊,程晓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策略探讨[J].黑龙江史志,2014(24):58-59.

[2] 丁嘉,刘峰.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高校应对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1):214+233.

[3] 蔡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生成机理和应对策略[J].大学,2021(13):56-58.

基金项目: 本文系钟山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校级课题项目,项目编号:SY12922202208。

作者简介: 花考生,男,汉族,江苏扬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
应对网络舆情新媒体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营改增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策略分析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