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平,李本源,张鑫如,孟祥志,冷 军
(1.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 汶上县中医院,山东 汶上 272500;3.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1)
腰痛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发病年龄范围广,40~80岁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者最多见[1]。其中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占成年人腰痛的85%以上[2]。NLBP是指无明确病理学和解剖学因素出现的腰部疼痛和活动障碍症状,其发病原因主要有机械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及社会心理学因素等[3-4]。有研究表明,腰痛症状反复发作严重者影响患者睡眠,可致情绪暴躁、抑郁等,甚至会出现幻觉,极大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5]。西医治疗多以卧床、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运动疗法为主,相比较来说,祖国传统医学的针、药、灸等治疗因不良反应小、疗效明显、患者易接受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6-7]。本研究观察比较了冷军自主研发的石墨烯督灸仪和传统督灸治疗寒湿型NLBP腰痛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北美脊柱协会(NASS)2020年制定的《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循证临床实践指南》[8]:年龄≥18岁患者,下背部或腰骶部疼痛或不适(膝盖以上),无神经根受压症状。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辨证属寒湿证,症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不减或加重,阴雨天痛更剧,舌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寒湿型NLBP诊断者;②年龄18~60岁;③患病时间≥3个月;④配合完成相关检查以及调查表;⑤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①伴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②有糖尿病、肿瘤、严重脑血管疾病、出血倾向、传染病者;③精神障碍患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⑤对生姜、艾烟等过敏者,施灸部位有皮肤破损、感染情况者;⑥不能配合医师完成必要检查,依从性差者。
1.4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治疗且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60例寒湿型NLBP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通过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1-029-01),在实施治疗前向患者明确说明治疗方案,患者均表示接受治疗。根据患者就诊的次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督灸仪组和传统督灸组,每组30例,2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5治疗方法
1.5.1督灸仪组 采用督灸仪进行治疗。提前告知患者治疗前尽量排空膀胱内尿液,尽可能裸露背部皮肤,俯卧位,然后在脊柱两旁铺上治疗巾;医生用拇指指甲沿着脊柱督脉段上的棘突突出点摁压出“+”字痕迹进行定位;用 75%酒精棉球对施灸部位从上到下进行常规消毒3遍;将温热姜汁在脊柱督脉段(上达大椎,下至腰俞),宽度达背部两侧膀胱经第一侧线范围内,自上而下涂抹3遍;将“督灸粉”( 附子、肉桂、巴戟天、杜仲、苍术、川芎按2∶2∶1∶1∶1∶1比例打碎成细粉)成线条状均匀地撒在督脉施术部位,用纱布覆盖药粉;将督灸仪治疗头覆盖在督脉上,在显示屏上设置艾灸温度范围在39~45 ℃之间,治疗时间1.5 h,打开治疗开关,显示温度为设定温度后,询问患者的自我感受,并对温度进行调节,使整个治疗温度保持在42~43 ℃。治疗结束后关闭督灸仪的电源开关,用毛巾将背部残留药粉擦拭干净,嘱患者仰卧位休息,喝温开水,治疗结束。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2周。
1.5.2传统督灸组 给予督灸治疗。灸前准备、取穴方法、督灸粉操作同督灸仪组,将纱布覆盖在督灸粉上面,然后在纱布中央均匀牢固地铺上下底3.0 cm、高2.5 cm、上底2.5 cm的梯形姜泥,姜泥正中央压一凹槽;凹槽上放置提前用手心揉搓成的底部直径为3 cm、高3 cm的锥形艾炷,艾炷头尾叠加,姜汁、药粉、姜泥、艾炷正对督脉;艾绒滴入少许95%酒精,点燃艾炷的上、中、下3处,待其燃烧熄灭后换下一壮,连续灸3壮;3壮艾炷完全燃尽后移去艾灰及姜泥;结束后处理同督灸仪组。嘱患者多饮水,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2周。
1.6观察指标
1.6.1腰痛程度 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2组患者腰痛程度。疼痛VAS卡上标有刻度1~10,0分为没有疼痛;1~3分为轻微疼痛,患者可忍受;4~6分为疼痛稍重,开始影响睡眠;7~10分为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影响睡眠质量及食欲。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嘱患者根据自身疼痛选出适合自己的分数。
1.6.2腰部功能 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10]评定2组患者腰部功能,ODI问卷包括疼痛程度、生活自理、负重、行走、坐位、站立、干扰睡眠、性生活、社会生活、旅游10个方面,每项最低0分,最高5分,共50分,得分越高功能障碍越重。
1.6.3寒湿证候评分 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评估2组患者寒湿证候。寒湿证候尚没有统一标准评定量表,本研究参考《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11]制定简便寒湿证中医证候评分表,分为腰部疼痛、受寒加重、转侧不利3项,每项评分分值为0~10分,评分越高症状越重。
2.1病例脱落情况 治疗期间60例患者依从性良好,无不良反应发生,未出现剔除脱落情况。
2.22组治疗前后腰痛程度比较 2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督灸仪组明显低于传统督灸组(P<0.05)。见表2。
表2 2组寒湿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2.32组治疗前后腰部功能比较 2组治疗前腰部功能OD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ODI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督灸仪组明显低于传统督灸组(P<0.05)。见表3。
表3 2组寒湿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分)
2.42组治疗前后寒湿证候评分比较 2组治疗前寒湿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寒湿证候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督灸仪组明显低于传统督灸组(P<0.05)。见表4。
表4 2组寒湿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治疗前后寒湿证候评分比较分)
传统中医学中并没有“NLBP”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腰痛”“痹证”“经筋病”等疾病范畴[12]。现代西医学多使用阿片类制剂、肌松剂、非甾体类镇痛药、封闭注射、脊柱融合术等治疗,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病痛,但此类药物及手术治疗均有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并未治疗其根本。中医学认为,腰痛的病位在肾,与肝、脾、心相关,可由肾精亏虚、脏腑经络病变、外伤瘀血、情志内伤及外感风寒湿邪引起。《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可见腰为肾之居所,腰、肾相连,腰部受损亦可累及肾。其中寒湿之邪是导致腰痛的重要原因,因受寒湿之邪侵扰腰痛十分常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载:“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椎痛,寒湿持干气交而为疾。”《金匮要略心典》记载“肾受冷湿,着而不去,则为肾着”,表明肾易受寒湿侵袭,因湿性重着黏腻的特性使人缠绵不愈,最终发为腰痛。寒湿型腰痛多因久居阴冷潮湿的环境或冒雨涉水感受寒湿或汗出后衣物湿冷,寒湿阻滞经脉,阳气痹阻,导致寒凝血瘀、经络阻滞不通引起腰痛。因此,中医学对寒湿型腰痛的治疗尤为重视,在遵循中医整体辨证观的基础上,针对其症状以散寒祛湿、温经通络止痛为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寒湿型腰痛的方法有针刺、艾灸、中药汤剂、针药联合及其他疗法等[13]。刘鹏[14]采用扶阳通督灸法治疗寒湿腰痛,在缓解疼痛和应用JOA评价疗效方面优于温针灸治疗。王岩红等[15]研究发现,督灸对不同证型的腰痛均有较好疗效,尤其是寒湿型腰痛,总有效率达96.7%。由此可见督灸温通之力非普通灸法能及,在治疗寒湿型腰痛方面能更好地发挥温阳散寒祛湿功效,具有独特治疗优势。
督脉与肾的关系密切,所以,从督脉论治腰痛存在可行性。肾为人体阳气之本,人体“元气之根”,上下通达,内寓命门之火,上达清阳之窍,下至元气之根。而督脉为人体“阳脉之海”,其借助经脉分支与肾经交会,可以说督脉与肾经气相通。故肾统领固摄全身阳气的作用离不开“阳脉之海”督脉的调节。《素问·骨空论》提到督脉与腰的关系为“督脉者,贯脊属腰”,直接说明督脉与腰相通,督脉与腰联系密切,督脉受邪所致经脉阻塞也可引起腰痛。从现代医学解剖角度来说,督脉覆盖的身体范围正是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中枢存在的位置,督灸可促进后背神经覆盖区域的血液循环,激活相应的神经功能,有利于腰椎功能的恢复。
督脉与艾灸联合形成督灸,既联合了督脉之经脉传导循行之效,又结合了艾灸温经散寒之药效。督灸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流行,又称长蛇灸或铺灸,是一种在督脉施以隔药或隔姜或隔蒜灸的特色外治疗法[16]。督灸作为一种综合大灸疗法,集经脉、腧穴、艾灸、药物作用于一体,其灸面广,艾量大,火力猛,温通性强,可更有效地修复局部病变经脉区域,打通经络,发挥益肾通督、温阳散寒、通痹止痛等功效[17]。有研究表明,在督脉上行隔姜灸,能够充分发挥生姜扶助正气、提升阳气、温阳驱寒功效,更好地缓解寒湿型腰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18]。
然而,传统督灸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和局限性。临床中督灸及其他形式艾灸都是使用燃烧艾绒为热效应源,督灸所用艾柱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烟霾及气味,虽然配备排烟系统,但其对环境的污染、造成人员不良气体的吸入不可避免[19](烟雾污染问题);治疗过程艾绒燃烧值非常高,燃尽后温度下降又非常快,需要治疗人员随时观察燃烧情况以及时补充艾绒,耗时、费力、操作繁琐(操作繁琐问题);且温度不恒定,尤其针对存在感觉障碍的患者,易产生烫伤。另外传统督灸操作时治疗时间较长,患者很难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治疗期间容易因为体位移动使燃烧艾柱掉落造成皮肤烫伤(烫伤事故问题)。从以上三点来看,改进传统落后的艾灸仪器刻不容缓。
笔者导师冷军针对以上现状,在不改变其他治疗手段情况下,保留督灸对经络、腧穴、骨骼神经的综合施治作用,结合现代传感器、计算机控制技术,设计出一种能够实时监测、控制最佳艾灸温度的石墨烯督灸仪(专利号:ZL201920277967.2)。本仪器由石墨烯远红外发热片与控制系统组成,石墨烯同时具备热学、机械、电学和光学特性,而且石墨烯是已知的最好良导体。石墨烯督灸仪参照传统督灸作用原理和使用现状,将督灸供热源艾绒改为电能和石墨烯远红外发热,解决了现有督灸艾绒燃烧时产生的大量烟雾、粉尘对环境污染以及个别体质对艾灸产生的烟雾敏感、不耐受问题;节省了人工预先准备督灸专用艾绒时间;“因人而异”设定最佳灸温,克服了传统督灸不可实时监测调节温度易造成烫伤的缺点。并且本仪器可用于多种形式灸疗或热敷,不易受体位限制,其透皮吸收力不亚于传统督灸,充分发挥补肾通督温阳、散寒祛湿、壮骨透肌强筋、祛瘀消肿、通痹通络、散结止痛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督灸仪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ODI评分、寒湿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督灸组,表明石墨烯督灸仪可以更有效缓解NLBP患者腰部疼痛、身体沉重、转侧不利、受寒加重等症状。在疗效优于传统督灸基础上,石墨烯督灸仪还有效解决了传统督灸烟霾污染、操作麻烦及易发生烫伤事故问题,集智能科技于一体,使操作更加简便、实用。但本研究受时间、条件限制,入选病例较少,未能进行多中心观察及后期随访,缺乏对治疗机制的研究,未来还需采用更严格、多中心、大样本、多指标的研究方法继续探讨石墨烯督灸仪治疗寒湿型NLBP的作用及机制。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