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赋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虚实交互创新

2023-09-12 08:17洁,易
关键词:文旅遗址宇宙

余 洁,易 露

(1.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2.西北大学 文化遗产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问题的提出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大遗址作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内容,国家文物局连续制定实施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初步形成了以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格局。2021年1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强调推动更高水平的展示利用,也指出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存在空间用途管制、科技应用和创新动力不足等深层次问题,大遗址“活起来”的办法不多、活力不够,大遗址保护利用与城乡发展建设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2]。大遗址普遍具有分布广、面积大、等级高的空间属性和价值属性,受到跨地域、跨时空和传统技术手段等客观因素制约,大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难以在较短时间内高效化开展和普及化推广传播。

陕西榆林石峁遗址自1976年首次被发现,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次联合考古,直到2020年才被确认为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址(1)石峁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内城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425万平方米,其规模远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遗址(300多万平方米)和陶寺遗址(270万平方米)等史前城址,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史前城址。参见邵晶.石峁遗址与陶寺遗址的比较研究[J].考古,2020(5):65-77,480.。石峁遗址以 “中国文明的前夜”入选201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以及“二十一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由于石峁遗址年代久远、范围广袤、考古数据收集耗时长,保护措施和开发利用手段尚处于初级层次。考古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和文化公园是目前符合我国国情的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和成果,其方案论证复杂、建设周期长、投资量巨大。如何运用科技创新,突破大遗址开发利用的时空阻隔,充分发挥大遗址空间属性和价值属性的优势,“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3],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4]的重要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时,强调要“加强历史典籍版本的收集,分级分类保护好。同时,要加强对收藏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做好典籍版本收藏工作。”(2)参见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1).如何运用元宇宙加强馆藏文物的保护,是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技术创新领域。

全球数字化革新催生着“文化+科技”的无限价值和广阔前景,在元宇宙的新科技浪潮下,游客可以走进5 000年前良渚古城的那片稻田,感受史前人类生活的场景;还可以穿越到长江二号口古沉船的海底现场,一睹大明盛世郑和宝船当年的风华;甚至也可以走上石峁遗址当年的皇城台上,衣着苎麻类纤维,手握玉铲,身佩玉璜,体验龙山文化晚期高等级族群的服饰文化。元宇宙营造了面向所有用户的共享社会生态,可以匹配所有文化应用场景,使文化遗产价值获得超越时空界限的永生。元宇宙的社交性、沉浸性、实时性、在场感、身份感、互动性等特征[5],为搭建数字时代的新型消费场景,构建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实现大遗址资源的时空共享和古今对话,提供了技术的可行性。

元宇宙赋能大遗址的虚实交互创新具有双向动力,一方面大遗址丰富的文物资源信息为元宇宙发展提供了文明基因、文化要素和内容支撑,另一方面大遗址借助元宇宙的多元技术和系统平台,联通物理现实和虚拟世界,让文物进一步“活起来”。在这个双向过程中,元宇宙如何在大遗址保护和活化利用中,实现虚实互补、虚实智联和虚实融生的虚实交互创新,需要在理论和技术应用层面上进一步解构分析。本文的研究以期为大遗址“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提升大遗址文物的可观赏性、可感知性、跨时空、跨地域、古今对话的互动体验,从内容创造、商业形式和交互体验等方面全方位创新,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思路。

二、相关文献综述

本文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分别对元宇宙内涵及商业应用、文化遗产与元宇宙融合两方面研究,共搜索国内外相关文献4 031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分析,得到关键词图谱(见图1和图2,127页),以揭示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元宇宙技术领域方面的热点和趋势。

图1 国外元宇宙关键词图谱

图2 国内元宇宙关键词图谱

第一,元宇宙的概念内涵。元宇宙(Metaverse)一词最早出自于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中所描述的一个脑机接口进入并获得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不过这个神奇构思又源于1981年美国数学家佛诺·文奇(Vernor Vinge)写的《真实姓名》(True Names)。不同于互联网时代,元宇宙时代用户从被动地接收平台内容到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通过使用非面对面服务,提供了摆脱物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能力(KIM J[6],2021)。清华大学《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定义:“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 XR)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基于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 technology)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7]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

第二,元宇宙场景和技术运用。元宇宙融合了大量前沿的信息技术,基于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通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XR)、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脑机接口等虚拟与现实多链桥接技术的沟通方式,形成虚实共生互融的各种数字宇宙聚合态,其实就是元宇宙场景。这是一个整合了用户化身、内容生产、社交互动、在线游戏、虚拟货币支付等网络空间,同时又映射和平行于物理现实世界。源于计算机和互联网语境的元宇宙,可以用英文词汇BAND描述元宇宙的四大支柱技术,即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人工智能技术(AI)、互联网技术(Network web3.0)和终端展示方式(Display)[8]。这是一个可以带来产业升级的系统技术赛道,未来将赋能所有产业并真正落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应用,改变人们交流和感知世界的方式[9](见图3)。

图3 元宇宙虚实共生互融的技术系统

第三,元宇宙的商业价值和前景。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出现了借助元宇宙概念的各种商业运作热潮。国外元宇宙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及在线学习、游戏、社会、医学、商务等方面[10-14]。国内元宇宙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建筑、城市治理、图书馆、医疗、物流、金融等领域[15-21]。元宇宙的产业链涵盖了从物理基建、底层技术和体验场景的所有互联网堆栈层面的广阔空间, 个人的数字资产和游戏装备可能成为元宇宙概念下最早落地的商业应用[22]。 未来元宇宙在人类经济、 生产、 社交、 娱乐、 教育、 文化、 医疗、 金融等几乎所有领域产生巨大的变革。 元宇宙的实现对于文旅产业而言, 将对旅游模式转变、 旅游资源开发、 文创产业提升和文化内涵挖掘等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8]。

第四,文化遗产与元宇宙融合。文化遗产内容与元宇宙技术融合方面,主要有基于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虚拟旅游,通过AR文旅全景展示世界文化遗产,以“游戏+文旅”的线上线下互动体验的非遗场景等。云展览、数字博物馆、NFT、数字文创产品等都是文博业在数字化转型和元宇宙关键技术的应用,是馆藏文物与元宇宙技术跨界融合的产物,极大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创新[23-26]。“元宇宙+文物”正成为传统文化遗产探索适应数字时代下文化价值传递与传承的新方式,文博数字化加速进入内容时代[27]。大遗址作为文化遗产体量最大的文物载体,在保护和活化利用的科学技术领域应用上,采用机载激光扫描(Airborne Laser Scanning)收集考古数据,运用数字化技术复原文物场景,再现考古发掘前后遗址原貌,建立大遗址保护规划智能分析平台,营造大遗址数字化传播与城市文化空间拓展[28-32]。

结合图4和图5,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大遗址文物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和科学价值都可以运用元宇宙技术呈现出虚实相融的生动鲜活的仿真形态和展示形式。以大遗址时空及其展示的文物单元做为元宇宙内容,设计丰富的交互功能和配套展示周边,包括考古现场模拟、日常保护修复、历史场景复原、数字藏品认证和交易等,为大遗址展示、利用、传播、收藏提供更多的学术支撑、设计灵感和社交价值。具有沉浸式场景、古今互动、内容拟真化的大遗址元宇宙生态,将“人—信息—场景”连接并置于元宇宙空间,以共创、共享、共治的方式紧密协同、相互作用[33],真正实现文化遗产可以为数字求真提供文化场景,为科技向善提供文明范式,为人文致美提供文化基因[8]。因此,运用元宇宙技术开展大遗址保护和活化利用,在数字经济时代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图4 国外遗址保护利用关键词

图5 国内遗址保护利用关键词图谱

三、元宇宙助力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条件

(一)发展数字经济的政策支持

自2015年起,我国陆续推出了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34],“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35],“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创新”[36]。《关于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37]。《“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为推动智慧旅游发展,要求“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展示、智慧导览等新型旅游服务,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旅游场景化建设”[38]。《“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需以数字技术与各领域融合应用为导向,推动行业企业、平台企业和数字技术服务企业跨界创新[39]。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4]。近两年,全国10个省份、15个地级市都制定出台了元宇宙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或者元宇宙产业行动计划,积极布局元宇宙产业,力图借助元宇宙加速城市数字化转型,实现数字经济弯道超车。上海制定“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并写入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杭州成立元宇宙专委会、广州元宇宙试点园区正式授牌、北京探索建设元宇宙产业聚集区、网易元宇宙产业基地落户三亚。在元宇宙技术逐渐应用于社会、经济、文化各领域的背景条件下,切实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数字敦煌”、“数字圆明园”、“云游长城”、良渚数智馆等,都是大遗址应用元宇宙技术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上做出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二)线下与线上文化资源的整合

新冠疫情全球扩散加速了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河南博物院“妇好鸮尊”、湖北博物馆“越王勾践剑”、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太阳神鸟、大金面具等数字文物藏品、数字文创和数字IP,在疫情期间深受游客的喜爱和热捧。新兴信息技术能够打破空间边界束缚,以无边界延伸的方式实现线下和线上资源的耦合链接。应用元宇宙技术对博物馆馆藏文物资源整合的NFT数字藏品、云展览、数字文物知识图谱等,是超越数字解决方案的创新文化产品。文物遗址、遗产环境和历史文化信息等文化资源被映射到虚拟世界,真实地再现历史场景和事件过程,同时被整合的用户化身、内容生产、社交互动等网络空间资源,又成为物理现实世界的文化元素。大遗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袤的遗址环境,为元宇宙内容生成提供了虚实共生共融、古今对话互动的多元文化社区,文旅产业在元宇宙技术平台系统上完美实现了虚实共融的资源整合。2021年10月,敦煌研究院推出“飞天”专题游,通过厘米级空间定位的华为河图视觉技术,创造了游客与“飞天”亲近接触的一个虚拟孪生世界,实现了窟内文物壁画窟外看的“复活”的莫高窟(3)参见刘晓.敦煌研究院高质量推进敦煌文旅融合发展(获评2021年度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案例)[N].甘肃工人报,2022-12-01(03).。这种贴近现实、科技未来感、延续性强的传播交互方式,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与现实无缝融合的数字新世界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和交互体验。

(三)沉浸式体验的文旅融合产业

元宇宙作为多种信息技术创新融合的集成系统,通过赋能传统产业,激活文旅资源,激发科技创新与文旅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打造互惠的规模经济效应和产业集聚优势,持续促进文旅产业向数字化和智慧化升级迭代。元宇宙为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创设了更为自由而活跃的技术环境以及无限发掘的体验内容,有效发挥了文化与旅游“双引擎”的产业带动作用,在文化挖掘、体验创新、场景再造等虚实交融的特征上实现耦合,并向高技术含量、高体验价值、强沉浸场景、全要素融合等更高层级目标发展。“从离开惯常环境”到“在惯常环境获得新的沉浸式体验”[40],现实世界中广袤的大遗址环境在元宇宙场景下呈现出立体生动、精彩纷呈、便捷可触的虚拟世界。在新的沉浸式叙事空间里,身临其境的故事讲述释放着全新虚拟世界建设者和参与者的创造力[41],游客沉浸式体验超越古今时空,在现实物理世界和元宇宙虚拟世界中切换和交流对话,超强历史体验的代入感增强了大遗址活化利用的趣味性、互动性和探索性,实现了文旅资源在元宇宙场景中完美融合的有效途径。

四、元宇宙赋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虚实交互机理和路径

大遗址考古数据资料的全息化、数字化和平台化,使传统的保护展示方式在元宇宙科技赋能下鲜活地呈现于用户的全感官系统。拟真化的空间场景、高效的技术联通和链接多用户工作生活全产业的元宇宙生态系统,形成了一个虚实互补、虚实智联和虚实融生的新型数字文化生活方式(见图6)。

图6 元宇宙赋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虚实交互实现路径

(一)虚实互补:考古内容数字化与元宇宙空间场景的沉浸体验

大遗址核心考古发掘成果借助元宇宙数字技术构建的数字孪生世界,结合新时代用户体验需求,线上线下双向驱动开发大遗址内容的数字化交互空间,实现用户感知的真实性与虚实高度结合的沉浸体验。考古资料的数据和图像通过元宇宙技术手段,搭建了虚拟与现实的“桥梁”,实现仿真的视觉体验和输出效果,主要由时空生成、终端入口、产业平台、交互体验等核心虚拟层组成(4)参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江苏省通信学会联合编写《元宇宙产业链生态白皮书(2022年)》,http:∥cdn.aqifun.com/UE/20220531160102_563.pdf,最后访问日期:2022年9月20日。。

时空生成包括操作系统、开发引擎、3D建模、实时渲染等,保障画质的极致体验,是大遗址真实物体数字化所需的技术工具系统。数字孪生经知识提取、空间孪生、场景投射等方式,再造大遗址现实世界的镜像元宇宙世界,为观众主体带来“亲临其境”的场景体验,成为探索文明、回溯历史的时空载体。终端入口包括接入元宇宙的各类终端以及所需的基础软硬件,实现计算、感知、交互、融合等人机交互功能。扩展现实利用模拟仿真技术可以通过感知体验和交互特性,实现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增强大遗址元宇宙时空对用户的吸引力和场景沉浸感。产业平台包括游戏平台、社交平台等,增强大遗址社交平台场景化和体验感,同时成为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和分享价值的大遗址元宇宙交互场所。交互体验包含元宇宙中的各类交互技术,如语音交互、手势交互、嗅觉、触感、脑机接口等,凭借眼动跟踪、电触觉刺激、仿生隐形眼镜、人机界面及脑波交互等形式[42],连接用户感官接入平台,经推理、计算、归纳、渲染提升元宇宙场景的真实感,实现用户“复杂虚拟化身”与客观事物、他者的深度具身交互和综合感官沉浸[43]。

大遗址元宇宙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文物与用户传统的被动交往模式,增加了时空的流动性和延展性,真正弥合“线上”与“线下”、现代与古代的时空鸿沟,消除虚拟元宇宙与物理现实的隔膜,实现“复原”大遗址历史环境、“复活”文物对象、虚拟空间和现实社会如影随形、时时互补的状态。大遗址考古内容在元宇宙的各类交互技术中可以实现智能感知和信息互动,提高用户交往、体验的快捷性和精确性,增强以大遗址内容为核心的社交平台场景化与用户多维社交体验感,融入式和带入式地体验历史场景,为大遗址元宇宙全息场景和脑机结合提供技术支撑。

(二)虚实智联:文物资源信息化与元宇宙技术联通的智慧服务

元宇宙发展方向在于“万物互联, 数智融合”, 其本质上是数字化的虚拟世界、 超链接的生活框架、 超现实的感官场景[44]。 以5G/6G网络、 物联网、 区块链、 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主的基础设施层是元宇宙运行的技术资源基础和根本支撑。 物联网、 云计算的数据处理可以解决实时同步、 运行成本、 网络拥堵等问题, 实现平台自由化运作, 允许用户自主探索及创造, 有效提升运算速度、 扩展存储空间[44]。

为了突破元宇宙技术融合赋能所引发的通信屏障问题,依托底层通信技术(5G/6G)打造新一代通讯网络技术,结合泛在计算、边缘计算等算法,架构新型的技术联通场域[45]。通过对大遗址文物考古数据实时传输和分发、存储计算和数据处理,数据挖掘和分析决策,把大遗址地面和地下景观、历史事件、文物线索、当地文化习俗等方面信息数据资料整合、描述与虚拟现实化,支持大遗址内容的元宇宙系统运行环境。该系统具有Web3.0信息聚合、5G/6G高传输低延迟、精准智能搜索、多终端兼容、个性化门户、多感官交互等技术特点[46-47]。

搭建以文物资源信息为内容,集服务、交流、学习、分享为一体的大遗址信息数据平台,使考古研究成果矢量化、数字化,文物资源信息共享化,时空场景仿真化,虚拟人服务个性化,导览服务智能化,传统的单一陈列展示转变为双向交互信息和智慧服务。智能语音、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保障了用户、平台和系统之间的理解与交流,为大遗址元宇宙生态系统的内容生产、智能互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区块链技术为大遗址文物的数字藏品买卖、虚拟货币交易、虚拟身份认证在操作上提供了信任机制和共识机制,在技术上解决了大遗址元宇宙系统的文物安全认证问题。模拟、延伸和扩展人工智能应用于元宇宙场域,虚拟世界与现实物理世界深度交互耦合,增强虚拟现实融合、虚拟场域真实性,提高了大遗址元宇宙的运行效率和智慧化程度。元宇宙沉浸式多感官网络化发展以及核心技术形成的综合应用场景有助于推进元宇宙与大遗址的深度融合,赋能大遗址保护和活化利用,实现虚实智联、感官互联、全息通信、智慧交互的实时控制,展现出科技创新下文旅融合具身交互、时空跨越、内生动力的特色。

(三)虚实融生:数据库平台化与元宇宙生态系统的万物链接

元宇宙基于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大数据、物联网技术、脑机接口以及XR等技术支撑和内容生产,打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断裂分层的运行逻辑,谋求虚实境界的融生统一,使用户在现实世界上传的输入信息转化为虚拟世界的具体行动[48]。在拟真大遗址历史空间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下,参与者和用户进入元宇宙系统实现无障碍转换与人机交互,实时同步、高保真度、高沉浸式、虚实融生的在场体验。应用交互层服务于平台使用者,通过API接口链接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通道,将处理后的数据传送给政府端(to G)、企业端(to B)和消费者端(to C),数据库平台化创建了更多以大遗址数据及其衍生内容为核心的多用户、多主体参与的元宇宙生态系统。用户在现实物理世界和元宇宙中的行为与属性能够实时相互映射,依托技术手段在元宇宙系统中实现人脑意识获取、情感表达的执行操控,利用虚实角色灵活转换获取文物数字资源,使大遗址保护和活化利用由过去被动式适应发展转变为如今自主学习、智能控制和主动探索[49]。

元宇宙具备的可连接性、可创造性和经济属性等特征[50],为大遗址数据库平台提供了无限延伸扩展的空间,放大了社交平台,也催生了不同的商业模式。在大遗址的元宇宙社交空间中,用户打造“创造者经济”模式,创造和扩大自己的虚拟空间,拥有虚拟数字货币所形成的专属经济体系。例如年轻人通过阿里鲸探、StarArk等平台抢购博物馆限量款数字文创产品、数字古董等数字藏品,这种基于区块链契约的数字化凭证被称为NFT(Non-Fungible Token,译为非同质化权证),具有可验证性、唯一性、不可分割和可追溯等特性,可以用来标记特定资产的所有权。2022年2月28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为庆祝农历虎年,以馆藏“商周石虎”“商周铜虎”“商周铜立鸟”为原型,设计开发了三款3DNFT产品,每款3 000份,以单品19.9元的价格发售,发售时日仅30秒便一抢而空[8]。可见,元宇宙与文物、金融的跨界融合衍生的数字产品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大遗址的元宇宙生态系统具有时空拓展性、人机融合性和经济增值性等特性,赋能文化、旅游、生态农业、教育培训、娱乐业、金融、建筑等产业,可以吸引更多跨界融合、跨界创新的产业,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经济不断产生融合裂变,形成全社会可以参与的元宇宙生态闭环系统。大遗址资源内容与元宇宙生态的万物链接搭建了一个虚实融生的新型文化消费场景,将构建全民畅享的数字文化生活方式。

五、元宇宙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一)促进保护中华文脉种子库的技术创新

作为新时代国家级文化地标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担负着赓续文脉、发展文化的使命。中国国家版本馆总分馆共入藏2 500余万件(册)版本,其中不乏具有传世价值的经典版本,是记录历史、见证文明的“金种子”,堪称中华文脉种子基因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古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5)参见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1).如何让厚重的历史、深邃的思想通过创造性转化,穿越时空,从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资源库里飞入寻常百姓家,传承中华文化经典是摆在馆藏研究工作者面前一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要充分利用元宇宙虚拟交互机理,探索中华文化的多样化表达方式,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当代表达,让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到中华文化传承的伟大使命。

(二)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虚实相融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从2002年启动至今20多年,习近平总书记评价“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6)参见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22-05-29(01).如何更好地实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价值转化,如何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通过更广泛的传播方式更多地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让中华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大遗址的元宇宙科技系统为此提供了完备的文化记忆和内容创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丰硕成果与元宇宙技术交融协作、迭代创新,可以促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展示从拟真再现走向动态交互、古今对话、虚实结合的新型文化消费方式。

(三)实现大遗址活化与元宇宙用户价值共生共创

当前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增强现实、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嫁接到富有广阔内容创造和时空想象力的大遗址文物资源,融合发展相互促进,为构建共生共创价值的元宇宙生态提供了可行性的技术支撑,而游戏是通往元宇宙的最重要入口。在元宇宙世界中,大遗址的应用场景游戏吸引了众多数字替身(数字人、虚拟人)体验,他们不仅仅是现实用户的映射和延伸,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现实用户的感受、情绪、行为和心理。比如用户通过数字替身的方式在游戏通道中尝试古墓地下考古的神秘和探险,在现实世界中会对古墓遗址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他们还会参观博物馆探寻游戏中出现的文物, 购买文物数字藏品, 现场感受古陵墓历史沧桑巨变。 现实用户与数字替身以大遗址内容创造为媒介, 在一个全时在线、 互联互通、 应用互操作的统一3D时空内, 面对文物数字资源集聚、 数字资产、 公共服务和运营标准支撑体系,通过统一入口, 以平台化和市场化的方式提供资源管理与价值变现服务, 从游戏互动空间延伸到工作和生活的现实消费场景, 实现大遗址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的“高价值”培育和转换。

(四)加强数字经济与文旅产业融合

在“数字中国”和“互联网+中华文明”的政策驱动下,科技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不断寻求契合点,科技创新在考古发掘、资料存储、拟真展示、数字文创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元宇宙赋能大遗址保护和活化利用,打造“沉浸式”应用场景,增强用户体验和身份认同,一批年轻的用户社群率先成为大遗址的元宇宙空间粘性玩家。同时,以大遗址内容创造为核心衍生出来的产业链边界不断拓展,元宇宙低延迟、高传输的即时性、跨时空性、强社交性等属性加速了数字经济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催生了许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产业领域。数字货币、数字资产、数字藏品(NFT)、数字时尚、数字交易等数字经济要素,结合场景应用、虚拟人和区块链技术,增强了文旅产业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推动了文旅数字资源和数字资产蓬勃发展,助力文化和旅游行业深化数字化转型,重塑文化和旅游内容生产的传播和消费方式。元宇宙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是文旅产业数字化乃至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高地,进而推动加快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文旅遗址宇宙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宇宙第一群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
这宇宙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