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联合损伤控制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的应用研究

2023-09-12 02:08张铭华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17期
关键词:骨科下肢发生率

张铭华

( 辽宁省丹东市公安医院, 辽宁 丹东 118000 )

下肢创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此类创伤的发生多是因直接或间接的外力所致。 而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单位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建筑工地意外事件有所增加,故而骨科下肢创伤的发生率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1]。 临床实践表明,骨科下肢创伤发生后患者的创伤部位会出现感觉功能障碍,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疼痛,严重者则合并有神经损伤、腹部损伤、颅脑外伤等。 而在此创伤发生后,临床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继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因而在骨科下肢创伤发生后,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并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故而在下肢创伤发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临床救治,而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救治的同时,还应切实注重对患者采取有效的干预,以降低创伤对患者生理、心理的影响[2]。 当下临床关于骨科急救的研究众多,其中损伤控制的理论更是被广泛接受,并不断被运用于此类患者的临床救治中,有研究指出,损伤控制对于骨折、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损伤控制的有效应用,还有助于对患者损伤蔓延的遏制,并能维持患者的机体稳定,这对于骨科下肢创伤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并降低患者的后遗症、残废率有很大帮助。 此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救治的过程中,护理工作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广泛关注,以往的临床护理大多侧重于疾病本身的护理,而忽略了患者的护理需求,尤其是缺乏对心理层面护理需求的了解,该种情况的存在极易影响到患者的依从性,并会对患者的预后恢复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 因而在骨科下肢损伤患者进行临床救治的过程中,强化损伤控制以及心理护理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此,此次研究将围绕着心理护理联合损伤控制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论述。 具体详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下肢创伤患者92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 例。 对照组男26 例,女20 例,年龄24 ~65 岁,平均年龄为(44.35 ± 4.38)岁。 观察组男27 例,女19 例,年龄24 ~66 岁, 平均年龄为(45.08 ±4.19)岁。 2 组的一般资料比对并不具备显著差异(P>0.05)。 (1)纳入标准:参与此次研究的患者均符合下肢创伤的诊断标准;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且同意。 (2)排除标准:伴有其他部位严重创伤者;精神障碍、心理疾病者;无法完成各项临床调查者;诊治资料相对不齐全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创伤治疗。 即对患者存在的创口进行清理,并应用生理盐水对伤口进行浸泡,同时结合患者伤口情况进行缝合,并实施抗感染治疗以及其他对症治疗。 此外还要对患者进行后续观察、治疗,依据患者情况指导其应用抗生素药物,以防止伤口感染的发生,同时将患者情况及时告知患者家属。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联合损伤控制。 详细如下:(1)心理护理。 ①常规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先要安抚患者、家属的情绪,并对家属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同时和患者保持积极的交流,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若出现不良情绪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并告知患者配合治疗、护理的重要性,以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同时要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转移患者对疾病、疼痛的注意力。 ②中青年患者:中青年患者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此阶段的患者需要面对婚姻、事业、家庭责任等,所以处在此年龄段的患者面对细微的身体变化都会异常敏感。 而在严重的骨科下肢创伤发生后,此类患者会往往会出现严重的紧张、恐惧情绪,一些时候还很容易出现极端的想法,这则不利于保证患者的依从性。所以在对中青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观察中青年患者的心理波动,并要主动同患者沟通以及正确引导,适时向其分享成功案例。另外还要帮助此类患者妥善处理好记挂的事情,并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排忧解难。 另外在护理中青年患者的过程中,还要有较强的同情心,并保证自身语言的和蔼,护理操作也要熟练轻柔,从而使患者的情绪可以趋于稳定,继而使患者可以平稳度过痛苦的心理阶段。 ③老年患者:老年是人生的特殊阶段,处在此年龄阶段的人具有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此类患者在疾病发生后最为突出的需求便是被重视、受尊敬以及渴望关心。 所以在骨科下肢创伤发生后,老年患者往往需要比平常更多的关怀、照顾,因而其极易出现脆弱、易怒等情绪,并且极易因医护人员或家属照顾不周生气、愤怒,此外老年患者还大多具有对自己行为、生活能力自信不足的情况。 面对这类老年患者,医护人员需要确保自身的工作责任心,并做到护理的耐心细致,且要积极同老年患者沟通,语言上则要确保态度温和。 此外在日常护理的过程中要注意通过眼神、动作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安抚。 最后还要同患者的家属进行积极沟通,使患者家属能够给予老年患者必要的社会支持,以此来促进老年患者的康复。 ④环境干预:环境本身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患者的恢复期临床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疾病恢复环境,期间病房的温湿度要保持在合适的区间,并要注意病房光线的柔和,减少病房内外的噪音,尤其是减少患者休息期间的噪音,使患者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从而提高患者生理、心理上的舒适度,继而促进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 (2)损伤控制。 ①第1 阶段: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对于发生休克的患者应进行输血,同时要对闭合性骨折患者进行固定处理。 ②第2 阶段:采用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估,>20 分者送入ICU进行复苏, <20 分者送入骨科重症病房进行处理。③第3 阶段:对患者的体征、病情进行动态监测,结合患者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3)病情观察及处理。患者入院后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并做好患者的全身保暖工作,另要结合患者的创伤程度提前准备好各类急救药品、设备等,以便于对患者进行紧急治疗。 临床要对患者的心率、呼吸、脉搏、血压情况进行监测,以此来确保损伤控制方案的落实。 同时要注意帮助患者补充血容量,并建立静脉通路,使患者体内的内循环系统可以趋于稳定,并使其呼吸可以平稳、通畅,以防止患者出现昏迷的情况,另外还要减少患者出现肾功能受损的可能性。而在伤口缝合上需要确保无张力缝合,以防止伤口缝合对周围血液供应造成影响,并且在缝合完成后,要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以降低组织受损的风险。 (4)针对干预。 根据损伤控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干预治疗、护理,若在对患者救治过程中,其出现体液不平衡、酸碱失衡的情况,需要及时帮助患者补充体液,若干预不及时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昏迷,并影响到患者的肾脏功能。 同时在干预过程中还要注意患者的心率、血压,若出现异常需要及时进行干预,使患者各方面可以得到有效保证,确保患者在紧急救治前各方面指标可以达到正常的标准。

1.3 观察指标

比较2 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心理状态、住院时间。 并发症包括感染、骨不连、呼吸窘迫。 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量表的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焦虑以及抑郁情绪越严重[3]。

1.4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应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23.0,计量资料为均数±平方差(±s),行t检验,计数资料为例数、率(n,%),卡方(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 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存在差异,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2 2 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干预前2 组的焦虑、抑郁评分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2 组的焦虑、抑郁评分对比存在差异,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见表2。

表2 2 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s,分)

表2 2 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s,分)

组别例数焦虑评分干预前干预后tP抑郁评分干预前干预后tP观察组4656.8 ±3.549.7 ±1.912.0920.00055.7 ±4.250.6 ±2.57.0770.000对照组4656.7 ±3.352.8 ±2.76.2040.00055.5 ±4.353.4 ±3.22.6570.009 t 0.1416.3680.2264.677 P 0.8880.0000.8220.000

2.3 2 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下肢创伤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7.2 ±3.1)天,对照组下肢创伤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3.8 ±4.8)天,观察组下肢创伤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t=7.834,P=0.000),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伴随近年来我国交通建设的发展,因交通事故导致的骨科下肢创伤患者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临床实践表明[4],相较于创伤程度较轻的患者,创伤程度较重的患者会发生严重的危险。 其中,创伤程度较重的患者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发生凝血障碍、酸中毒、低温三联症,进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有研究指出,骨科下肢创伤患者在创伤的影响下,其自身的血小板功能会受到限制,这就会导致患者的凝血功能严重受损,进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 而此类患者存在的酸中毒所指的则是代谢性酸中毒,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的机体若长期处在低灌注状态,那么其体内的细胞能量代谢则会从需氧代谢转变为乏氧代谢,这会造成患者体内的乳酸堆积,继而导致酸中毒的发生。 临床研究表明,酸中毒在发生后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并且乳酸的清除时间同患者的存活率本身存在相关性,即乳酸在体内的存在时间越长,患者自身的存活率越低。 最后便是低温三联症,低温在临床的范畴上特指人的体温低于35 ℃,尤其是在患者发生下肢创伤后,患者的机体周围血管收缩能力会持续下降,这会进一步对患者的机体微循环功能造成影响,且此时若给予患者长时间灌注冷液体,往往导致患者的体温持续下降,继而诱发心律失常并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同时在骨科下肢创伤发生后,患者还会产生焦虑、恐惧以及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的存在则会使患者的依从性下降,且不利于患者临床救治以及恢复,这则会大大增加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的治疗难度[5]。 目前临床多对骨科下肢创伤患者进行干预治疗,但其作用并不显著,故而可以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及损伤控制,从而辅助患者的临床救治。 首先是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一种临床应用普遍的干预方法,该种干预方法应用后可以显著促进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即有效消除或降低患者心理存在的不良情绪。 而将其用于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的干预中则能显著降低不良情绪对患者的影响,从而使患者可以密切配合临床救治[6]。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对骨科下肢创伤患者护理的过程中,临床需要充分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实施心理护理,通常情况下患者年龄阶段的不同,往往会使得其心理护理需求出现差异。 其中,中青年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所以这时对其护理便应侧重于安抚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情绪可以得到稳定控制。 而对于老年患者来讲,此类患者所需要的则是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关怀、照顾,因而对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侧重点则应在对患者的关心上。 其次环境因素通常会对患者的心理状况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在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过程中,临床需要及时给予患者良好、舒适的环境,以此来通过环境对患者的情绪进行影响,继而确保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 另外在心理护理有效应用的基础上,患者及家属的依从性、临床配合度也会有显著提高,这则能给患者的预后恢复带来积极影响。 而损伤控制属于骨科下肢创伤治疗中常涉及到的方法,该种方法落实后可以对患者的损伤情况进行客观评估,而基于良好的评估基础,临床就可以把握好患者的救治时机,因此,能为而后的治疗提供良好的支持。 同时损伤控制还强调对患者创伤的动态监测,这样既能确保治疗方案的确定,还可以保证患者临床救治的安全性。 临床研究指出[7],损伤控制可以在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的救治中起到重要作用,而损伤控制应用的意义则在于使患者接受治疗前可以减少创伤程度,避免创伤的持续蔓延,这样既能辅助患者的临床救治,同时还可以减轻患者手术治疗的负担。 临床实践表明[8],损伤控制本身可以在患者的临床救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在损伤控制的基础上临床则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治疗、护理。 其中,在损伤控制的基础上临床需要对患者的呼吸、心跳进行监测,并避免患者出现体液失衡、酸碱失衡。 并且骨科下肢创伤患者还很容易因为创伤过多失血、心律失常等情况,而出现短暂的休克,此种休克的存在往往会对患者的急诊手术造成不利影响。 所以在损伤控制实施后,要对患者的基础病情进行有效确认,尤其是要注意动态检查的实施,确认患者的心脏、血压正常后方可实施临床救治。 并且对于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的临床救治来讲,时间对于控制损伤本身有重要影响,所以在损伤控制的过程中要对患者的检查、救治时间进行有效把握。 总之,基于损伤控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有助于患者安全度过急救期。临床实践表明[9],将损伤控制同心理护理联合应用后,可以切实保证干预的全面性,即在对患者生理进行有效干预的同时,还可避免不良情绪对临床救治的干扰。 因此,临床应在此类患者的干预中适时采用该种方法,以实现对患者伤情的控制,继而保证患者的安全。 但在2 种护理方法应用过程中,临床需要对干预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明确。 其中,损伤控制的理念在于明确患者的伤势并实施相对应的紧急处理,所以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即能在短时间内对患者伤势进行合理评估,对此临床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其实施损伤控制的能力[10]。 其次在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过程中,临床应最大程度实现个体化心理护理,即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心理护理需求等多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并注重结合传统心理护理的经验,以此来实现对患者心理的有效护理。 总之,在此类患者的干预中将心理护理同损伤控制进行联合应用,可对患者的临床救治发挥积极影响,这对于此类患者的临床救治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 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存在差异,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干预前2 组的焦虑、抑郁评分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 干预后2 组的焦虑、抑郁评分对比存在差异,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观察组下肢创伤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7.2 ±3.1)天,对照组下肢创伤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3.8 ±4.8)天,观察组下肢创伤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t= 7.834,P=0.000),差异明显(P<0.05)。 由此可见,在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的临床急救中,采用心理护理联合损伤控制的干预方法,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并能促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有效缓解,这同以往研究的结果接近。所以在对此类患者实施干预的过程中,临床应优先应用心理护理联合损伤控制的方法,以促进患者生理、心理层面的改善。 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临床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具备良好的损伤评估能力、心理护理能力,这样方能确保干预的整体质量。另外还有报道显示,心理护理联合损伤控制应用后还可以促进患者的依从性评分、满意度评分的提高,但因此次研究并未对满意度、依从性指标进行考量,故而还有待后续开展深入研究。

综上研究所述,心理护理联合损伤控制可以在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的临床急救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能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猜你喜欢
骨科下肢发生率
具有Logistic增长和Beddington-DeAngelis发生率的随机SIRS传染病模型定性分析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足月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研究及早期干预
2016年《实用骨科杂志》征订启事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