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磊
(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康复医学, 天津 300304 )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多发生于意外交通事故、运动伤,患者多存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关节肿胀、积血等表现,对其正常生活及活动造成严重影响。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若治疗不及时,将引起关节反复损伤,造成关节软骨、半月板损害,进一步引起骨关节病,危及生命[1-2]。 对于此病临床治疗多实施关节镜下重建术,具有突出治疗优势,如创伤小、恢复迅速,且能使关节稳定性得以恢复。 有研究显示,术后部分患者无法恢复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控制明显下降,发生再损伤风险较高[3-4]。 因此,在术后开展康复训练极为必要,是患者预后改善的关键。本研究探讨振动疗法结合平衡促进康复训练护理的效果。 报告如下。
选择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收治的68 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4 例。 对照组:男性20 例、女性14 例;年龄24 ~42 岁,平均年龄为(32.85 ±5.48)岁;左膝18 例、右膝16 例。 观察组:男性22 例、女性12 例;年龄22 ~44 岁,平均年龄为(33.15 ±5.75)岁;左膝19 例、右膝15 例。 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调查审批核准后开展此研究。 (1)纳入标准:①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标准相符;②经影像学检查证实,实施交叉韧带重建术;③研究涉及内容及风险患者均知情,并在其支持下开展。 (2)排除标准:①关节粘连;②神经功能损伤;③存在精神疾病、认知障碍;④肢体近期手术史
对照组:开展常规康复训练。 (1)治疗1 ~2 周:训练目的为提高关节活动度和改善感觉输入;项目有髌骨松动,相关肌群(腘绳肌、股四头肌等)电刺激,不同高度各个方向的抬腿训练,终末伸膝力量训练,膝关节伸直下关节力量训练,主动屈膝锻炼,活动完成后指导患者冰敷。 (2)治疗3 ~4 周:训练目的为加强肌肉力量,提高关节控制能力,增强关节稳定性;主要项目有股四头肌离心收缩、下肢中心转移(循序渐进实施,避免膝关节疼痛),各个角度屈膝训练,静力伴蹲、弓箭步(下蹲120 °,根据恢复情况和耐力逐步增加)等闭链运动训练。 (3)治疗5 ~6 周:训练目的为改善本体感觉,提高关节活动稳定性;训练项目有曲线跨越,睁眼、闭眼单腿站立,上下肢协同训练,逐步提高运动难度及增加阻力。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开展振动疗法和平衡促进康复训练护理。 (1)于术后5 ~6 周开始振动疗法:使用振动仪,患者在平台上站立,呈双脚分开脚尖朝前的姿势,保持双脚与肩部同宽,稍微屈曲双膝,10 ° ~20 °范围内即可,下颌收紧,双眼直视前方,双手握住振动仪把手,用悬吊带牢固固定。 治疗时护理人员注意保护患者安全,以免发生意外事件。 合理调控振动频率为30 Hz,振动幅度3 mm,每次训练时间10 分钟,每天1 次,每周6 次,持续开展2 周。 (2)平衡促进康复训练:术后5 ~6 周,开展快速转移重心训练,前后左右不同角度,逐渐增加难度;靠墙下蹲、负重、膝关节半屈曲、Fitter 平衡板训练,以上训练每天进行2 次,每次控制时间10 分钟。 术后7 ~12 周,以平衡和本体感觉训练模式开展静态平衡评定训练仪训练,模式包括“8”字跑、交叉跑、折返跑、侧方跑等,每次持续20 分钟,每天进行2 次,控制速度。
观察指标如下:(1)平衡功能[5]。 以康复训练12周作为测评点,利用静态平衡功能评定训练系统实施测评,评定项目有压力中心X/Y 轴、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功能表面区域的轨迹长度(Length in function of sucface , LFS)指数。 (2)膝关节角度重现。 保持坐位姿势,膝关节屈曲90 °,由治疗师操作,被动屈膝30 °、40 °、50 °,得到目标屈曲度时停留10 秒,再回到初始位置,患者根据感受和记忆再次屈膝至指定角度,保持10 秒,利用电子关节角度尺对患者模拟角度和前期设定角度差值进行测量,差值小说明患者感知力越好[6]。 (3)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使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量表(LKS)[7],从上下楼梯、下蹲、跛行、关节不稳等8 个维度实施测评,量表总计100 分,评分越高越好。 国际膝关节委员会评分(IKDC)[8]包括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10 个功能评分和关节交锁等韧带评分,涉及多个方面,总计100 分,分值越高越好[4]。(4)患者满意度。 根据自制满意度问卷开展调查,分值最高100 分,测评标准:分值90 分以上归入满意行列,分值80 ~89 分区间归入基本满意行列,分值低于80 分归入不满意行列,计算总满意度。
采用SPSS 26.0 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在睁眼和闭眼下的压力中心X/Y 轴、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LFS 指数均更低(P<0.05)。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睁眼与闭眼平衡功能比较(x±s)
治疗前2 组患者的30 °、40 °、50 °膝关节角度重建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30 °、40 °、50 °膝关节角度重建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以上角度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角度重建比较(±s)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角度重建比较(±s)
注:与治疗前相比,*P <0.05。
组别 例数30 °40 °50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 345.86 ±1.634.67 ±1.36*6.05 ±1.624.81 ±1.36*6.54 ±1.364.54 ±1.24*观察组 346.09 ±1.493.84 ±1.05*5.87 ±1.093.87 ±1.06*6.52 ±1.393.62 ±1.19*t 0.6072.8160.5373.1780.0593.121 P 0.5450.0060.5920.0020.9520.002
治疗前2 组患者的LKS、IKDC 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LKS、IKDC 评分均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以上评分升高幅度>对照组(P<0.05)。 见表3。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x±s,分)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4.12%,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76.47%,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4。
表4 2 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属于常见且较为严重的一种运动创伤疾病类型,关节稳定性遭到破坏,进一步影响行走能力,出现强烈痛感。 临床治疗多实施交叉韧带重建术,以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既往研究显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实施交叉韧带重建术,容易损伤关节软骨、半月板和周围韧带,进一步降低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同时,交叉韧带重建易造成膝关节粘连,如术后处理不当将对手术整体效果造成不良影响[9-10]。 因此,对于本病临床治疗一方面确保膝关节功能恢复,另一方面术后康复训练极为重要。
研究发现,术后康复训练不仅涉及到关节活动度、稳定性、肌力等方面,同时也需加强本体感觉的康复训练。 本体感觉是指机体大脑对肌腱、肌肉、骨膜等躯体空间位置和运动的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感觉形式,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感觉不良是患者出现膝关节打软、关节动态稳定性差的主要原因。 前交叉韧带本体感受器向中枢神经传导力学信号,以增强肌肉感觉控制能力,维持关节的动态稳定性,因此,保证膝关节动态稳定的关键在于前交叉韧带本体感觉的传输[11]。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机体本体感觉恢复情况可客观反映膝关节动态稳定性。 开展常规康复训练,不仅强化训练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和关节的活动度,同时在本体感觉强化训练下,使大脑的神经反馈机制得以重建[12]。 例如,通过挤压膝关节、下肢中心转移、平衡训练等,前交叉韧带和周围机械感受器被激活,向神经中枢传导关节位置及速度、负荷信息,神经中枢传入后不断调整这些信息、视觉、冲动,从而使肌肉兴奋,维持肢体姿势和平衡[13]。 同时,通过不断的训练,提高躯体位置和认知觉等认知程度方面的自我感知力,并形成全新的平衡架构及模块化动作,将其在中枢指令中存储,使身体能高效连续的控制,为关节动态稳定性奠定基础[14]。 本次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睁眼和闭眼下的压力中心X/Y 轴、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LFS 指数均更低,膝关节角度重建更优,且患者LKS、IKDC 评分均更高(P<0.05)。 可见,实施振动疗法结合平衡促进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术后本体感觉,提高关节动态稳定性,促进关节功能及平衡性恢复正常。 分析如下,振动疗法属于新型的治疗辅助手段,有利于增强膝关节本体感觉,以提高动态稳定性[15]。 实施振动疗法通过振动传导正弦波能量,对关节感受器及神经、肌肉等给予一定刺激而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 振动疗法通过持续、反复、微小刺激,不仅使关节周围机械感受器功能被激活,同时有效增强神经中枢对膝关节微小变化的敏感度,从而可提高脊髓水平的神经肌肉反射,提高膝关节动态稳定性[16]。 研究显示,振动疗法能通过刺激促进肌肉反射性收缩,并将高尔基腱器激活,使拮抗肌在原动肌快速收缩并同时舒张放松,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进一步强化关节控制水平[17]。此外,振动疗法能有效提高神经血流量,促使颈后神经后侧关节神经功能得到尽快恢复,以更好的支配前交叉韧带,恢复及重建本体感觉[18]。 平衡促进康复训练护理,在平衡板、折返跑、慢跑等运动作用下,通过提供不稳定因素以增强关节平衡能力,同时运动时利用角度、方向变换过程,增强神经中枢对膝关节位置觉和运动觉控制的感知反应能力;后期静态平衡功能训练仪开展运动训练,对患膝的神经及肌肉反应性施加充分刺激,促使肌肉收缩,提高膝关节控制能力,改善关节功能及平衡能力[19-20]。
综上所述,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开展振动疗法和促进平衡康复训练护理,有利于恢复关节本体感觉及动态稳定性,提高膝关节平衡能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取得良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