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波联合穴位按摩对骨伤患者术后康复和血液循环的影响

2023-09-12 02:07王红敏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17期
关键词:超短波围术组间

张 勇 王红敏

( 商河县中医医院康复科, 山东 商河 251600 )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情况,骨折类型包括多发性骨折、粉碎性骨折以及多段骨折等[1]。 20 世纪60 年代,临床上提出对诸如四肢长骨干骨折应遵循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以及早期无痛性肌肉和关节主动活动的治疗原则,在诸多原则指导下,骨折的治疗技术不断进步,约有90% ~95%的骨折都能够痊愈[2-3]。 但在实践活动中临床工作者发现,受长时间制动、肌肉软组织受损等因素影响,部分骨折患者在术后会出现组织、肌腱或肌肉粘连情况,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关节僵直、关节屈曲功能减退,这显然是不利于患者预后的[4-5]。 本研究通过对照分析发现,超短波联合穴位按摩有助于改善骨伤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相关指标。 现详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 年1 月—2022 年10 月接受治疗的136 例骨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区分为观察组(n=68,在常规围术期干预基础上联合超短波与穴位按摩)和对照组(n=68,接受常规围术期干预)。 调研报医院医学伦理学会批准实施。 (1)纳入标准:入组对象均经影像学诊断确诊为骨折且接受手术治疗者;患者意识清晰能够配合进行调研;病历资料齐全;年龄≥18 周岁;所有患者对本次调研过程、方法、原理清楚明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合并精神或意识障碍者;并发凝血相关疾患者;并发其他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肾衰竭影响调研者;对调研应用药物过敏者;近期接受过外科手术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合并先天性四肢畸形者;并发全身慢性感染者;病理性骨折患者。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围术期干预。 入院时进行宣传教育,指导患者做好术前准备,给予饮食、用药指导,术后对患者进行围术期干预,包括骨折部位制动、规律服药、密切生命体征监测、预防性抗感染治疗等,同时根据患者骨折部位进行恰当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超短波联合穴位按摩,应用的超短波仪器型号为USW-A 型,治疗时将超短波治疗仪的2 块电极分置于骨伤部位两侧(如长骨干骨折患者的上方和下方),设置治疗热量为100—150 mA,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宜,每次治疗时间为20 分钟,每天治疗1 次,10 天为1 个疗程,合计治疗3 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间隔2 天。 穴位按摩以患者实际损伤情况为宜进行,如对于膝关节损伤者,取仰卧位,医生使用拿法、揉法对患者股四头肌进行放松,而后使用拇指对患者膝关节周围进行按揉,并点按患者膝关节周围的足三里、阴陵泉、血海等穴位,每个穴位点按时间为30 秒,点按结束后对下肢进行牵引,并结束治疗,每天治疗1 次,10 天为1 个疗程,合计治疗3 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间隔2 天。

1.3 观察指标及评测标准

对比2 组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观察时间点为术前和术后5 天,观察指标为血浆黏度、高切黏度、低切黏度;采集2 组患者术前和术后5 天的血样,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样TNF-α 以及IL-6 水平进行检测;分别于术后5 天、术后1 个月以及术后3 个月时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6]评估2 组患者疼痛度;统计2 组患者围术期各类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切口感染、骨膜筋室综合征等的发生率并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采用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卡方(χ2)检验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一般临床指标比较

纳入2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基础疾病、体质量指数等基线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显示2 组患者上述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一般临床指标比较(±s,n,%)

一般临床资料观察组(n=68)对照组(n=68)t/χ2P男4138性别2730平均年龄(岁)36.49 ±2.3235.98 ±2.441.4760.142平均体质量(kg)63.44 ±4.2164.01 ±3.980.9590.339平均BMI(kg/㎡)22.30 ±1.2022.41 ±1.410.5790.563女0.0860.770上肢骨折2026下肢骨折23200.0220.883其他部位2522骨折类型高血压是6 5 0.6890.428否6263是5 8糖尿病0.8910.112否6360

2.2 2 组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经仪器检测发现,术前2 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中血浆黏度、高切黏度、低切黏度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5 天时再次开展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的血浆黏度、高切黏度、低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2 组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s,mPa.s)

表2 2 组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s,mPa.s)

组别例数血浆黏度高切黏度低切黏度术前术后5 天术前术后5 天术前术后5 天观察组682.32 ±0.322.23 ±0.174.21 ±0.304.43 ±0.2930.29 ±2.1130.89 ±2.30对照组682.33 ±0.292.41 ±0.314.19 ±0.324.71 ±0.1929.98 ±2.3433.59 ±3.10 t 0.6812.1680.7263.2680.5922.746 P 1.6340.0122.6120.0090.6810.029

2.3 2 组患者围术期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术前2 组患者血清TNF -α 以及IL -6 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天时观察组患者的TNF-α 以及IL-6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 组患者围术期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x±s,ng/L,n=68)

2.4 2 组患者术后疼痛度差异性比较

对2 组患者开展随访,并使用VAS 量表就患者疼痛度情况进行评估,实施组间比较显示,术后5 天以及术后1 个月2 个时间点上,观察组的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但术后3个月时 2 组患者的 VAS 评分差异不大(P>0. 05)。 见表4。

表4 2 组患者术后疼痛度差异性比较(x±s,分)

2.5 2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2 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94%,对照组患者出现DVT 2例,肺部感染1 例,切口感染3 例,骨膜筋室综合征2例,总发生率为11.7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5 2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n=68)

3 讨论

骨折是一种以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为特征的外源性创伤事件,此类损伤不仅会给个体带来躯体损伤,还会对个体的认知功能和心理造成较大的冲击,使患者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7]。 研究显示,因骨折治疗时间长、活动受限且多数需要手术治疗,此类患者往往需要康复周期较长,且康复期中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高,一项针对1 829例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开展的回顾式分析显示,约有5.90%的患者术后会出现组织粘连,主诉生活质量明显降低[8]。 另有调研指出,骨折围术期患者机体处于高应激状态,制动会明显增加患者血液粘稠度,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较高,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健康[9]。

本研究通过设立对照分组的方式,分析了将超短波联合穴位按摩应用于骨伤患者的临床价值,结果显示,相较于开展常规围术期干预的对照组患者,联合应用超短波与穴位按摩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围术期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改善明显。 本文作者分析认为,受骨折的创伤影响,加之患者手术应激和术后长期卧床影响,多数骨折患者在术后血液流动速率会出现降低,血液粘稠度会出现升高,这会明显增加患者术后DVT 的发生率[10-11]。 已有的研究证实,血液粘稠度升高、血管损伤以及长期制动是DVT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显然骨折患者术后深受上述危险因素影响[12]。 传统的骨折患者围术期干预多集中于如何防止切口感染、如何快速恢复患者肢体功能上,而超短波能够对患者产生刺激,起到促进骨折周围组织血液循环的效果,而穴位按摩则能够依托揉按等手段,减轻患者术后肌肉痉挛现象,同样也能够有效改善骨折部位血液循环,这些都是观察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优于对照组的重要基础[13]。 文中进一步比较了2 组患者围术期血清炎症因子以及疼痛度的差异,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TNF-α 以及IL-6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短期内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本文作者分析认为,超短波除了前文所说的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外,实际上还有助于促进骨折部位水肿、炎症以及病理产物的代谢吸收,能够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14]。 而穴位按摩疏通血脉的效果则能够促进结缔组织及肉芽组织的修复再生,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效果,同时穴位按摩还有助于缓解患者的肌肉黏连,提高患者骨折部位尤其是关节部位的活动范围,这些都为后续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奠定了良好基础[15]。 最后关于2 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证实了超短波联合穴位按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联合干预能够通过调节患者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患者损伤部位炎症状态等为患者的康复提供良好条件,而内分泌状态的改善也使得诸如感染、DVT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降低。

综上所述,对骨伤患者开展超短波联合穴位按摩有助于改善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缓解患者围术期炎症状态,降低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度,同时还可以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超短波围术组间
超短波联合穴位按摩治疗Ramsay-Hunt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更 正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graphite deposits in China
机载超短波电台邻道干扰减敏特性建模与评估
航空超短波通信链路余量分析系统设计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