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骨折120 院前急救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探究

2023-09-12 02:07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17期
关键词:病情骨折护理

杨 坤 张 彬

( 1 营口市卫生健康事务中心急救中心, 辽宁 营口 115003 ; 2 营口市中心医院骨一科)

骨折属于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具体是指骨正常连续性中断症状,多数患者伴随周围软组织损伤。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机械制造业、交通行业等的迅速发展,严重创伤性骨折患者发病率呈逐年增多趋势,且有年轻化趋势,暴力袭击、工程建设、交通事故等是导致严重创伤性骨折的主要因素,医院院前急救逐渐频繁[1]。 由于该病患者事发突然、病情进展迅速,患者病情往往复杂多变,具有危、重、难等特点,并发症发生风险大,死亡率偏高。 若未及时开展正确且有效的救治与护理,例如搬运失误、止血不成功等都会给患者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残疾、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及预后。 120 院前急救具体是指在院外对危重症患者开展系列专业化急救措施,即在病患尚未到达医院前所实施的现场抢救与途中监护活动。 诸位医学专家经研究后表示,娴熟、科学、有效的院外急救措施有利于减轻患者疼痛程度,降低致残率与致死率,为院内抢救工作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针对骨折患者,尽早地开展有效院前急救十分必要[2-3]。 基于此,本文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12 月收治的严重创伤骨折患者80 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120 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12 月收治的严重创伤骨折患者8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 对照组中男性22例,占比55.00%,女性18 例,占比45.00%;年龄下限19 岁, 上限69 岁, 平均年龄为(44.98 ±10.33)岁;骨折部位:18 例头颈骨折,15 例四肢骨折,7 例腰腹部骨折;致伤原因:19 例暴力致伤,15 例交通事故,6 例高空坠落。 观察组中男性24 例,占比60.00%,女性16 例,占比40.00%;年龄下限20 岁,上限67 岁,平均年龄为(45.02 ±10.37)岁;20 例头颈骨折,16 例四肢骨折,4 例腰腹部骨折;致伤原因:21 例暴力致伤,16 例交通事故,3 例高空坠落。 研究对象资料完整、基本数据基本一致(P>0.05),可比。(1)纳入标准:经CT、X 线等影像学确诊为严重创伤性骨折,临床资料与病历档案齐全;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严重感染性疾病者;患有精神类疾病或意识、认知障碍,无法正常沟通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者;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当接收到患者或家属急救电话后,急救中心迅速安排医护人员到达现场为其提供吸氧、静脉通道建立、止血、固定等干预,完成固定后转运至医院抢救。 观察组实施优化的院前急救护理。 具体为:(1)快速反应。 中心调度室接到急救电话后需在60 秒内调度相关医护人员,快速就近调派救护车,做好设备及药物准备。 途中利用与调度室保证有效沟通,具体沟通内容包括:精确定位、患者大致伤情、受伤部位及程度等,方便医护人员在未到现场前提前构思,做好心理准备;针对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急救人员需保持耐心指导伤者电话自救。 (2)现场急救。 严重创伤患者在损伤后60 分钟是抢救生命、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的“黄金时间”,因此,在到达现场后立即开展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十分必要。 ①到达现场后立即查看周围环境,医护人员之间互相配合工作将伤员转运到安全地区,帮助其脱离危险环境,动作轻柔安全,充分暴露可能发生创伤的部位;迅速对伤情进行评估,依照气道、呼吸、循环、神经损伤程度、全身检查顺序在20分钟完成初次检查,优先处理危机生命的伤情,仔细观察其瞳孔大小、神志、光反射情况等,尽快评估患者受伤部位及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②严密监测出血、血压变化,快速处理活动性出血,当有大量出血时,迅速建立2 条静脉通路,快速静滴1 000 ~2 000 mL 生理盐水,补充血容量,为后续救治用药创造良好条件。 ③据相关资料研究显示,大量严重创伤骨折患者伴有颜面、口鼻腔出血、呕吐等症状,易堵塞呼吸道,造成呼吸抑制,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为严重威胁。 因此,在整个院前抢救过程中急救人员均需注重维持有效通气,清理口鼻腔异物,对抢救效果产生直接积极影响。 针对舌后坠患者,可暂时拉出后予以固定,避免误吸造成窒息,使用电动吸引器吸痰,保持头偏向一侧,解开颈前衣扣,确保患者呼吸通畅。 在HIO[5]等学者研究中指出,气管插管在保障患者呼吸道通畅工作中最为有效、安全。 但截止目前为止,气管插管技术尚未完全普及,在抢救现场以及运转途中使用气管插管情况也并不常见。 因此,临床应加强该方面技术培训工作,训练医护人员逐渐熟练掌握该项抢救技术。 ④包扎工作是外伤急救中较为常用方法,能够避免伤口遭受外界环境刺激,降低感染率,防止伤口再次出血,有利于促进伤口早日愈合,且方便搬运患者工作的进行,缓解患者疼痛。 急救人员应快速有效处理创伤部位,对于较浅显的血管破裂时建议直接使用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对于患者为四肢骨折时,注意在止血包扎固定中保护好神经组织免受损伤,保持骨折位置基本稳定。对于开放性伤口,需及时清洁包扎止血,当存在大血管出血、创面广泛出血时,使用无菌纱布覆盖或填塞,加压包扎,严禁连续使用止血带,每15 分钟放松1 次,包扎完毕后使用提前缠了纱布的夹板做好外固定工作。 对于疑似颈椎损伤患者,可快速使用上颈托;对于肋骨骨折,建议使用医用宽胶布包扎固定骨折部位。 护理人员应与医生形成默契配合,所有急救动作做到轻、稳、准,确保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详实记录现场用药。 当出现大批伤员时,可以设置轻、中、重区分别放置,在患者能够理解情况下指导其自救以及互救。 (3)搬运。 ①正确搬运:严重创伤骨折患者病情危急且病情变化迅速,极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加重。 因此,急救人员掌握正确的搬运方法,为患者提供安全转运工作,同时在转运途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生命体征变化极为重要,结合不同病患不同损伤部位严格依照相应搬运规则予以搬运,抑制病情持续进展,降低病患痛苦感至最低水平。 使用夹板固定好四肢后再搬动,工作人员均站在患者右侧,分别托住其肩部、腰背部、双下肢、臀部等位置,使用铲式担架或脊柱板进行正确搬运,腰部垫以高约10 cm 的软枕,确保患者被安全搬抬至救护车,依据病情选择合适体位;针对颈椎严重创伤骨折患者,使用颈托外做好固定工作后,1 人2 手托住枕、下颌部,维持颈部损伤后功能位,另外2 人分别托起腰背、臀部、下肢,协同搬运病患至硬担架。 在搬运过程中保证搬运动作轻盈、稳定、准确。 ②转运期间护理:协助患者取舒适、适宜体位,大多数情况下取仰卧位,针对呼吸困难患者,可协助其取侧卧位;针对颅脑损伤、呕吐患者,可协助其取平卧位,保持头部略偏向一侧,防止窒息;针对骨折部位,建议使用棉垫或沙袋放置于两侧做好固定,避免转运过程中发生骨折移位情况。 当天气较为寒冷时,使用厚毛巾包裹热水袋后对患肢远端进行热敷,注意预防烫伤。 叮嘱司机尽可能保持急救车匀速行驶,在路况不顺情况下,减速慢行,在宽敞路段,应尽可能缩短行驶时间,快速达到医院,患者头部与车行方向一致,避免紧急刹车、突然加速或颠簸。 给予心电监护仪、吸氧,途中密切监测是否存在大出血、休克等严重不良现象,观察敷料是否完整、有无渗血及骨折固定位置是否完好等。 救护车内部空间狭小,应合理安排各项设施摆放,急救人员严格检查患者各管道固定情况,避免扭曲、滑脱等不良情况的发生,保证输液更换的时效性以及各管道通常性,维持呼吸顺畅性。 持续推进吸氧、吸痰、监护病情等抢救性护理工作,保障出诊急救护理记录单内容填写的真实性与时效性,同时向接诊医院报告、反馈患者病情,为院内开展治疗工作提供更为全面、可靠、真实的信息,使院内人员提前做好抢救准备。 转运后交接。做好详细交接,涉及病情变化、骨折固定方式、用药情况等。 (4)心理护理。 大多数严重创伤性骨折患者为意外损伤,病情发生较为严重,神志清醒者会由于骨折部位剧烈疼痛、大量出血或功能受限等因素影响滋生紧张、恐慌、焦虑等多种负面情绪状态,甚至有患者抵触治疗行为。 护理人员应保持亲切的态度、温和的语气与患者取得有效沟通,向患者说明当前状况、院前急救操作、病情危害性等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干预严重创伤性骨折的正确认知,消除不必要的恐慌;也可通过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方式给予其抚慰,尽可能地减轻其不良情绪,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急救工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如下:(1)骨骼改善情况。 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取一段长为10 cm 的线,自头至尾每隔1 cm 做1 处标记,0 cm:无疼痛,10 cm:剧烈疼痛,由0 ~10 cm 疼痛依次加重;肿胀度变化:使用丝线围绕关节肿胀最严重处周长,量取精确至mm;活动度变化:使用圆规测量。 (2)不良反应。 统计休克、2次损伤、心跳停止发生情况。 (3)急救质量。 包括院前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治愈率、致残率。 (4)生活质量。 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 -36)评估,该量表包括躯体功能(0 ~100 分)、情感角色(0 ~100 分)、心理健康(0 ~100 分)、社会功能(0 ~100 分)、一般健康状况(0 ~100 分)等,得分与患者生活质量成正比。(5)患者急救满意度。 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主要内容为基础护理、心理状态及服务态度等,分值0 ~100 分,非常满意:>90 分;满意:70 ~80分;不满意<70 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均采用SPSS20.0 软件分析,无序分类资料以率(%)表示,并实施χ2检验;变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实施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骨骼改善情况对比

观察组骨骼改善情况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 组骨骼改善情况对比(±s)

表1 2 组骨骼改善情况对比(±s)

组别 例数VAS 变化(分)肿胀度变化(mm)活动度变化(°)观察组 402.68 ±0.46 16.80 ±2.59 23.37 ±4.25对照组 401.22 ±0.25 10.31 ±2.029.86 ±2.14 t 17.63712.49717.957 P 0.0000.0000.000

2.2 2 组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0%(P<0.05),见表2。

表2 2 组不良反应对比(n,%)

2.3 2 组急救质量对比

观察组急救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 组急救质量对比(n,x±s,n=40)

2.4 2 组生活质量对比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 组生活质量对比(±s)

表4 2 组生活质量对比(±s)

组别例数躯体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状况观察组4074.22 ±5.6280.19 ±5.3983.07 ±6.7475.14 ±6.2776.84 ±6.31对照组4065.03 ±5.4871.26 ±5.7074.15 ±6.8966.07 ±5.9267.23 ±6.19 t 7.4057.1995.8536.6526.876 P 0.0000.0000.0000.0000.000

2.5 2 组患者急救满意度对比

组间急救满意度95.00%和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 组患者急救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交通事业、工矿企业、建筑工程发展迅猛,导致严重创伤骨折患者越来越多,受伤肢体可表现出肿胀、畸形、疼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发病较为突然,发病后若患者或家属均未在短时间内迅速、准确做出判断,致使送治安排不合理,浪费了宝贵的治疗时间,最终导致患者病情持续进展,严重者还会导致大出血、关节脱位、休克,死亡率较高,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加大护患纠纷的发生。 患者在受伤后60 分钟内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的黄金时间。 因此,院前现场能否及时、正确地实施急救对于患者生死存亡具有直接影响[3-4]。 既往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多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模式,急救车在接到急救电话后迅速出诊,依据患者表现对伤情完成初步评估并处置,但大量研究结果表示,在严重创伤性骨折患者中,上述急救模式未达理想效果,仍存在急诊、急救耗时较长等问题,难以减少疾病风险性,需进一步完善,减少疾病风险性[5]。 院前急救属于医院救治患者的首要与重要阵地,包括病情评估、急诊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心理护理等诸个环节,各个环节均提倡“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着重强化了护理人员的时间观念与抢救工作的时效性,要求其在抢救过程中时刻注意与必要科室取得联系,保证绿色通道畅通,不仅需确保现场救治效果,还需尽可能缩短院前抢救时间及转运时间;同时通过规范急诊护理路径与交接流程,保障医护人员严格依照预定计划有序进行抢救工作,转运途中同样需要护理人员严密监测患者病情,针对性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直接抢救时间缩短,最大限度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提高整体救治质量[6]。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骨骼改善情况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提示实施优化的院前急救护理有助于维护患者骨骼功能与状态。 经分析:优化的院前急救模式中,医护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后迅速到达现场立即开展系列急救措施,遵循“先复苏、后其他;先止血,后包扎;先救治,后运送”原则,积极配合医师做好生命监测、患肢固定止血、清理口鼻强分泌物等工作,快速且安全地转运患者至医院接受更加专业、科学的救治,为患者争取到充足的救治时间,提高其生存率,减少致残率,降低不良现象的发生[7]。 故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0%、致残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0%、20.00%(P<0.05),观察组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愈率为85. 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 50%(P<0.05)。 提示实施优化的120 院前急救护理可明显提高急救质量,降低不良现象及致残的发生,患者急救安全性得到保障,有助于其早日康复。 多是由于院前急救干预中组织护理人员日常积极参与专业化的急救知识培训,熟练掌握院前急救护理操作流程、操作技巧等知识,不断丰富自身专业技能与素养,不断更新知识,熟悉各种抢救药品、器械使用方法,达到与医疗水平相配合的专业护理技术水平,时刻做好参与到急救工作的准备,便于在有限时间内为患者提供高效抢救服务;在急救车达到现场前为患者提供电话指导,告知其不必慌乱,稳定患者或家属情绪,避免情绪起伏过大刺激伤情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损伤[8];同时也方便医护人员尽早得到熟悉患者实际情况,缩短了其到达现场后病情评估时间,为其后续抢救与治疗争取到更多的时间与机会;转运途中不仅要考虑骨折创伤对各个部位形成的影响,也要顾及病情其对整个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密切观察并评估患者状态,依据评估结果联系对应科室,确保各个部门协同合作,迅速反应,提升绿色通道有效性,积极实施有效措施予以防治各种风险,转变被动执行为主动抢救,确保了护理急救工作的连续性,以上各项措施均有助于进一步减少院前急救时间浪费,提高抢救成功率,实现患者入院前的治疗预期,愿意相信并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护患关系得以和谐发展[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 95. 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0. 00%(P<0.05)。 证实了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患者在得到高效的急救护理后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院内治疗与服务,病情得到很好的救治,能够在尽短时间内恢复良好的作息、训练、饮食等日常活动,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 提示实施优化的120 院前急救的护理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也有助于增强医院综合竞争实力。

综上所述,在严重创伤骨折患者中实施优化的120 院前急救的护理措施,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病情骨折护理
冠心病支架后病情稳定,何时能停药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同时伴有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的成人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对比观察
一例犬骨盆骨骨折病的诊治
不寐的病情观察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