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苑
( 北京航天总医院骨科, 北京 100076 )
骨盆骨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本病的发生通常是因高能量的外伤所导致形成的,常见因素是机动车辆事故、高处坠落、行人被车辆撞伤,并且骨盆骨折通常合并多发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甚至严重的骨盆骨折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危险。目前临床上对于骨盆骨折以手术治疗为最佳手段,但是由于手术创伤、血肿压迫、出血以及炎症反应等因素均会刺激患者的感觉神经,导致患者在术后发生疼痛症状,尤其是在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术后恢复造成很大的影响,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感染、下肢静脉血栓、便秘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甚至会影响手术质量[1]。 因此在术后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状况以及耐受性,制定合理的疼痛管理方案,对患者的疼痛症状起到改善效果,促进骨折部位愈合,改善预后。 常规的护理模式中着重对疾病的管理,并未关注到患者的心理感受和生理感受,对疼痛的护理并不重视,均会导致患者术后疼痛加剧。因此应该采取针对性、个性化的疼痛护理管理方案,缓解骨盆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提升手术质量和预后[2]。 选取我院2021 年9 月—2022 年9 月确诊为骨盆骨折患者作为调研的样本,抽取护理和治疗的相关数据,重点探究疼痛分级护理策略的成效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21 年9 月—2022 年9 月确诊为骨盆骨折患者80 例进行临床研究,80 例骨盆骨折患者均因外伤所致。 将80 例参加此次研究的病人随机分成2 组,各40 例。 其中观察组男女比例22∶18;年龄19—80 岁,平均年龄为(49.35 ±4.21)岁。 对照组男女比例21 ∶19;年龄20—78 岁,平均年龄为(47.52 ±3.38)岁。 分析2 组基本资料情况无明显差异存在(P>0.05)。 本次研究开展之前已经提前报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已获得审批,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的目的、内容等,愿意积极配合完成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纳入标准:①经过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骨盆骨折;②临床诊疗信息比较完整;③患者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且配合度良好。(2)排除标准:①知觉、听觉、言语障碍或精神病的患者;②严重肝肾功能受损;③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或肝癌等重大疾病者;④凝血因子缺乏或凝血功能异常者;⑤治疗配合度比较差以及中途退出研究者;⑥陈旧性骨折患者。
对照组患者使用基础护理方案进行引导。 在入院后,积极治疗骨盆骨折,统计患者的病情信息,建立档案,在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做好手术切口护理工作,防止切口感染,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加强引流管的管理,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以及颜色,确保引流管通畅。 术后对患者和家属进行详细的饮食指导,使其能够科学全面认识术后饮食的重要性,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多进食高蛋白质、高热量以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向患者解释术后疼痛是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恐慌,必要时可严格遵医嘱给予患者使用镇痛药物。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策略基础上结合疼痛分级护理。 (1)骨盆骨折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对骨盆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级别可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进行评价,根据患者术后的疼痛反应,制定相应的疼痛管理计划。 0 ~10 分分别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由患者根据自身的疼痛感受选择适合他们疼痛强度的数字,轻微疼痛对应分值1 ~3 分,中度疼痛对应分值4 ~6 分,重度疼痛对应分值7 ~10 分。 (2)结合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疼痛干预措施。①对于骨盆骨折术后轻微疼痛患者的疼痛管理方案:护理人员应该积极主动去与患者进行交谈,及时告知患者手术治疗情况,使患者放心。 设身处地理解患者,耐心询问患者术后感受,并通过仔细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说,使患者感到安慰,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心。 重视对患者健康教育宣导,向其讲解术后有关疼痛方面的知识,并将骨盆骨折治疗方法、术后缓解疼痛措施、疼痛的发生机制等相关知识打印成宣传手册,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发放,便于患者查看。 每天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对于轻微疼痛者无需使用镇痛药物。 ②对于骨盆骨折术后中度疼痛患者的疼痛管理方案:加强对患者相关知识的教育宣导,帮助患者正确看待术后疼痛,并采取多种形式对其进行行为干预缓解疼痛。如:意念想象、深呼吸、正念冥想等,耐心地指导患者多加练习,使患者处于深度放松的状态,进一步减轻压力,缓解疼痛。 与此同时,护理人员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与肯定,讲解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 通过看电视、听音乐、阅读、游戏、与患者深入交谈等方式,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 使用冰敷疼痛部位,对患者进行按摩等方式,起到镇痛效果。 必要时可严格遵医嘱给予患者使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艾瑞昔布片等非甾体类镇痛药,缓解患者术后疼痛[3]。 每天对骨盆骨折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疼痛程度进行3次评估。 ③对于骨盆骨折术后重度疼痛患者的疼痛管理方案:对患者进行行为、认知疼痛护理干预的同时加强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每天对骨盆骨折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疼痛程度和疼痛持续时间进行6 次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及时上报给医生,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状况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对骨盆骨折患者术后加强多学科协作疼痛管理。 术后护理人员应该加大巡视频次,及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疼痛程度,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动作以及语气,耐心倾听患者所表达的信息,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心理指导帮助患者宣泄情绪[4]。 为了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指导患者进行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疼痛意念分散法。 与此同时,引导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到护理中,给予患者更多的陪伴与鼓励,让患者体会到家人的支持与关心,促进疼痛的自我效能的提升。 结合骨盆骨折术后患者疼痛强度和疼痛持续时间给予患者镇痛药物治疗,如:地佐辛注射液等阿片类止痛药。
观察指标如下:(1)对2 组骨盆骨折患者干预前、干预3 天后、7 天后的疼痛强度进行分析比较。 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进行评定,由患者根据自身的疼痛感受选择适合他们疼痛强度的数字,0 ~10 分分别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患者的疼痛强度越明显则分值越高。 (2)评定2 组骨盆骨折患者在术前以及手术7 天后的神经肽Y(NPY)、前列腺素E2(PGE2)、人血清P 物质(SP)。 按照检测要求合理选择试剂盒,检测疼痛各项应激指标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 (3)下肢静脉血栓、感染、便秘是骨盆骨折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分析2 组患者使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4)由专人统计2 组骨盆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完全负重下地时间。
采用SPSS 22.0 软件对研究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数资料用% 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准差(±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前2 组患者疼痛NRS 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疼痛管理3 天、7 天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分析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疼痛NRS 改善效果比较(±s,分)
表1 2 组患者疼痛NRS 改善效果比较(±s,分)
组别 例数护理前护理3 天后护理7 天后对照组 408.34 ±1.736.73 ±0.835.46 ±0.74观察组 408.35 ±1.825.61 ±0.544.63 ±0.53 t 0.5334.6565.553 P>0.05<0.05<0.05
分析2 组骨盆骨折患者在手术前以及术后7 天的疼痛应激指标,2 组患者疼痛应激指标在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完成了相同时长的护理疗程后,观察组SP、PGE2 以及NPY 疼痛应激指标低于对照组, 所显现出的各项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 见表2。
表2 2 组干预前后疼痛应激指标比较(±s,分)
表2 2 组干预前后疼痛应激指标比较(±s,分)
组别SP(μg/mL)PGE2(pg/mL)NPY(pg/mL)术前术后7 天术前术后7 天术前术后7 天对照组(n=40)3.35 ±0.437.06 ±0.75102.33 ±11.54 140.43 ±15.45 152.43 ±16.46 182.43 ±17.44观察组(n=40)3.32 ±0.326.61 ±0.35102.31 ±12.03 130.43 ±13.64 152.54 ±16.43 177.53 ±16.52 t 0.4345.4550.2455.0530.3418.466 P>0.05<0.05>0.05<0.05>0.05<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 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2 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常规护理干预手法下患者的恢复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完全负重下地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观察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见表4 。
表4 2 组患者完全负重下地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x±s,d)
疼痛在外科临床上是最常见最重要的症状之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生理现象。 术后疼痛强度主要与组织损伤、手术创伤以及某些疾病状态存在一定的联系[5]。 术后疼痛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人们将术后疼痛管理作为外科临床护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但是仍有部分患者疼痛症状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 骨盆属于血循丰富松质骨,一旦发生骨盆骨折,会引发大量出血,为了改善患者病情,应该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手段,但是在骨盆骨折术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表现[6]。 骨盆骨折术后疼痛会给患者的身体机能、心理状态、呼吸以及自主神经造成严重影响。 在外科手术中术后疼痛会降低人体内免疫球蛋白水平,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免疫能力。 骨盆骨折术后会导致患者活动能力受限,部分患者因剧烈的疼痛不敢进行深呼吸和咳嗽,增加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患者的预后造成很大影响[7]。 通常患者在面对手术时,会产生害怕、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术后疼痛进一步增加患者心理压力。 骨盆骨折术后疼痛会使人体内的交感神经兴奋,对人体的内分泌造成很大影响,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痉挛、高血压等症状表现,对患者术后恢复造成不利影响。 针对这一情况,对于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除了采取手术治疗方案同时应结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术后进行疼痛管理,减轻患者疼痛感,提高手术质量,改善预后,促进术后骨折部位愈合。
骨盆骨折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根据不同的疼痛程度,止痛的护理措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8]。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到,2 组骨盆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在完成了相同时长的护理疗程后,在实施护理干预的3 天后、7 天后,2组患者所显现出的各项数据也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均有显著下降,说明对于骨盆骨折患者采用疼痛分级护理策略,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起到良好的缓解效果。 疼痛是一种多维的主观体验过程,包含了动机、感觉、情绪、认知评价等方面的现象,导致患者产生痛苦的体验。 疼痛是骨盆骨折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对骨盆骨折术后患者的康复造成很大影响。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饮食护理、给予患者使用疼痛药物治疗等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减轻疼痛,但是常规护理模式的目的性、针对性不强,骨盆骨折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效果并不理想。 通过对骨盆骨折患者采用疼痛分级护理策略,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等级划分,科学确认骨盆骨折患者的疼痛问题,并实施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措施,避免了常规护理中的盲目性,达到减轻骨盆骨折患者疼痛的目的。将SP、PGE2、NPY 水平作为判断患者疼痛应激改善效果的关键指标,SP 属于神经肽,广泛分布于细的初级传入神经,能够间接或直接地刺激谷氨酸等物质产生,因此,SP 也参与了疼痛的传递[9]。 PGE2 是一种细胞生长调节因子,它与疼痛反应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NPY 主要在外周神经系统、中枢,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身体承受疼痛的压力[10]。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SP、PGE2、NPY 水平在术后7 天有了显著下降。 提示对于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疼痛分级护理措施,可以提升人体的抗炎作用,纠正炎症介质失衡状态,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骨盆骨折患者的炎性反应,而且对术后疼痛起到良好的缓解效果。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了解到,观察组的完全负重下地时间为(8.67 ±1.54)天、骨折愈合时间为(6.42 ±0.64)天,均短于对照组完全负重下地时间(10.54 ±2.03)天、骨折愈合时间(7.18 ±1.02)天。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较,疼痛分级护理措施更具针对性,全面满足临床患者的护理需求,对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分级,分为轻微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分别实施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措施。 对于骨盆骨折轻微疼痛患者重视心理指导与疼痛知识宣教,不断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使患者可以正确了解自身的疾病,可以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术后疼痛。 采用行为干预、认知干预对中度疼痛患者进行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消极情绪,而且对患者疼痛应激反应起到显著的改善效果。 与此同时,采取多种方式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疼痛。 另外,给予患者使用非甾体类镇痛药,起到显著的抗炎、镇痛效果。 然而对于重度疼痛骨盆骨折患者,应该采取多种方法,通过多学科结合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整合各科室的优势资源,对重度疼痛患者进行规范的疼痛全程管理,减轻患者疼痛感,使骨盆骨折患者免受病痛的折磨,包括心理干预指导、认知干预、行为干预,严格遵医嘱给予患者应用阿片类的止痛药,对骨盆骨折患者的疼痛症状起到显著的改善效果,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感,改善预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的骨折部位早日愈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疼痛分级护理策略在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具有显著的疗效,通过对骨盆骨折患者的疼痛强度进行分级,并根据评定结果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措施,对患者术后疼痛感起到了良好的改善,降低术后疼痛应激反应,改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荐。 整体而言,本次调研也有不足之处,如样本数量少,建议更多学者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扩大样本量,提出有助于盆骨骨折患者病情改善的方案,促使其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