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冰心 周湘妮(通信作者) 方素娟 吴 杨
(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 广东 广州 511400 )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脊柱退行性疾病,发病原因是因髓核、纤维、及软骨板退变,纤维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其临床表现为腰疼、下肢麻木及坐骨神经痛等[1]。 该疾病好发于每个年龄阶段,且男性居多。 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常用术式,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然而,对于腰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手术虽然能够改善患者身体情况,但是术后患者需要长期静养,行动受限,自主生活能力明显降低,患者极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影响身心健康[2-4]。 因此,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护理措施,能够进一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对于改善腰椎功能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本研究主要探讨手术室路径化护理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报告如下。
回顾分析我院2020 年1 月—2022 年12 月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80 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均分为观察组(40 例)与对照组(40 例)。 对照组中男26 例,女14 例;年龄47—84 岁,平均年龄为(64.72 ±4.11)岁;腰痛伴左下肢痛26 例,伴右下肢痛24 例。 观察组中男28 例,女12 例;年龄48—85 岁,平均年龄为(64.48 ±4.21)岁;腰痛伴左下肢痛25 例,伴右下肢痛25 例。 2 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纳入标准:①均经影像学确诊为腰间盘突出症[5];②符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手术治疗指征,需择期进行手术治疗;③年龄47—85 岁;④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2)排除标准:①陈旧性骨折;②合并有肾、肺、心等重要脏器严重损伤者;③合并其他原因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者;④合并其他严重损伤的者;⑤粉碎性骨折者;⑥不能配合研究或中途退出者;⑦合并精神类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不能独立完成量表评价者;⑧急诊手术治疗者。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具体方法为:患者入院后指导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并告知患者手术时间与术前注意事项,遵医嘱为患者进行术前镇痛处理。手术过程中,协助医生进行手术室护理,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出院前指导患者定期复查,并遵医嘱为患者提供相关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手术室路径化护理。 具体方法为:建立护理小组。 建立手术室路径化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副主任医师1 名,住院医师1 名,心理治疗师1 名、康复师1 名,营养师1名,护士长1 名和3 年以上工作经验护理人员4 名。由小组开会与相关手术史卢静华护理文献,制定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护理路径实施时间表,直到患者出院为止。 并由心理治疗师、康复师、营养师就护理措施内容对护理人员展开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具体护理路径,见表1。
表1 手术室路径化护理表
各项观察指标如下:(1)术后康复指标。 观察并记录2 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及椎体高度丢失程度。 其中后VAS 评分在患者术后1 天进行评价,指导患者从0—10 的数字中选择一个代表自身疼痛情况,分数越低,疼痛程度越低[6]。 并在术后第4 周患者复查时评价患者椎体高度丢失程度,其丢失程度越高,代表患者预后水平越差。 (2)脊柱与腰椎功能恢复水平。 分别在术后3 天和术后3 个月患者复查时评价患者脊柱与腰椎功能恢复水平。 其中脊柱功能应用脊柱功能指数量表(Spinal function index scale,SFI)进行评估,其中包括25 条项目,满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代表脊柱功能越好[7]。腰椎功能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Evaluation of th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的腰椎JOA 评分部分进行评分,其中包括主观症状9 分,临床症状6 分,日常活动受限度14 分,满分为29 分,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8]。 (3)并发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褥疮、下肢麻木、延迟愈合、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4)护理满意度。于出院前应用本院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从医护人员的护理制度落实、职责履行、专业水平和护理态度等方面评估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患者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度+基本满意度。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3.0 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n,%)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VAS 评分以及椎体高度丢失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 组术后康复指标对比(±s)
表2 2 组术后康复指标对比(±s)
组别例数首次下床活动时间(d)住院时间(d)术后VAS 评分(分)椎体高度丢失程度(%)观察组406.34 ±1.5812.15 ±2.473.82 ±1.0812.85 ±3.28对照组407.54 ±1.5214.95 ±3.345.35 ±1.1218.12 ±5.23 t-3.4624.2636.2195.399 P-0.0010.0000.0000.000
术后3 天2 组患者SFI、JOA 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 个月2 组患者SFI、JOA 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 见表3。
表3 2 组脊柱与腰椎功能恢复水平对比(±s,分,n=40)
表3 2 组脊柱与腰椎功能恢复水平对比(±s,分,n=40)
注:*表示同组间与术后3 天相比,P <0.05。
组别例数SFIJOA术后3 天术后3 个月术后3 天术后3 个月观察组4024.75 ±7.2567.58 ±11.12*8.24 ±2.4920.52 ±3.31*对照组4024.78 ±6.3761.36 ±9.35*8.22 ±2.3117.69 ±4.24*t 0.0202.7080.0373.327 P 0.9840.0080.9710.001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4。
表4 2 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 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随着外科手术学科专业化程度提高、医学模式的改变以及临床手术数量的不断增加,对于手术室护理管理者和手术室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同时也为手术室护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9]。 手术室路径化护理是当前临床针对手术患者制定的新型护理房改,该护理方式以手术特征和患者病情为依据,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护理措施,能够在确保患者在围术期以更舒适的状态完成手术与护理,进而加快患者康复进程[10]。 因此,本研究对我院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手术室路径化护理,希望能够为临床提供参考意见。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VAS 评分以及椎体高度丢失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 以往研究对于手术室路径护理在骨折手术应用的较少,多应用于癌症手术患者,对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患者是否依然有效尚无确切定论[11]。 而本研究提示,采取手术室路径护理可进一步改善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患者术后康复水平,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这主要是因为,在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多数依照医嘱被动的执行临床基础护理措施,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护理效果并不明显。 而采取手术室路径化护理,能够通过制定路径化护理流程,确保护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从而在患者围术期有序的展开更细致的护理干预方式,对患者康复提供进一步支持[12]。 另外,通过手术室路径化护理能够以多种形式和多时间对患者展开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纠正患者不正确认知,进一步提升手术室路径化护理认知程度,降低不安心理,提升手术信心,减轻手术过程中出现的生理应激反应[13];术后3 天2组患者SFI、JOA 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3个月2 组患者SFI、JOA 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 提示采取手术室路径化护理能够改善患者术后腰椎和脊柱功能恢复。 这主要是因为,在围术期不同时间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对应的路径进行护理,能够早期进行营养补充和康复训练,为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奠定基础的同时,促进患者术后恢复;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提示采取手术室路径化护理能够进一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有研究发现[14],手术室路径化护理有助于减少患者术后长期卧床导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和压疮发生率,与本研究结果相符。这主要是因为,手术室路径化护理能够进一步制定患者临床护理流程,并进行细化,阶段性的展开临床护理,能够根据患者不同心理需求实施个性化护理,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同时,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与康复信心,早日下床活动,增加营养水平,进一步降低由于长期卧床带来的各种并发症情况;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提示在腰间盘突出症患者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围术期采取手术室路径化护理比常规护理更能够提升患者满意程度,进而间接减少医护纠纷发生的可能,与相关研究相符[15]。
综上所述,对腰间盘突出症患者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围术期采取手术室路径化护理比常规护理更能够提升患者术后康复水平,促进其远期脊柱和腰椎功能恢复,效果较好。 但由于本研究数据样本量过少,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局限,因此还需在日后研究中增加样本量进行持续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