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日威
关键词:中职;体育;课余训练;竞赛效能;提升对策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业的压力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有限的体育课程时间无法让学生获得充分的锻炼。因此,体育课余训练对于学生来说同等重要。优质的体育课余训练不仅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压力,帮助其调整身体状态,还能为学生参加运动比赛提供条件,有效提升学生的竞赛效能,进而为学校的体育教学提供保障。目前中职院校的体育课余训练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竞赛效能。
1 中职体育课余训练对学生的影响
1.1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中职学校是重点培养专业型人才的阵地,对学生身体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但是,目前部分学校体育课程的排课量较少,有效的课程时间无法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一些学生因锻炼不到位,心肺功能及身体适应能力呈下降趋势,若此现状得不到改变,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不利于校方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体育课余训练的开展可以较好地解决此类问题。在体育课余训练中,无论是跑步,还是篮球、足球、跳绳运动,都能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的身体适应能力得到提升,同时部分竞赛类项目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真正做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效提升竞赛效能,效果会明显优于仅依靠体育课堂的教育方式。
1.2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职学生在心理上很容易出现不自信的情况,若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会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基于此,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还能帮助学生缓解精神压力,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而通过课余体育训练的竞赛活动,不仅可以帮助中职学生获得自信心和荣誉感,还能肯定学生的付出与努力。因此,校方可以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有效促进竞技比赛活动高效地执行,有助于竞赛效能的提升。
2 中职院校体育课余训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课余训练时间较少
中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更注重学生的毕业率和就业率,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课程安排中,一般以专业学科为主,对其他课程的重视程度相对不高,对体育课余训练的关注更少。受传统教学理念及学习氛围的影响,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余训练的重视程度不高。体育课余训练时间较少,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课余训练,竞赛活动就无法举办,竞赛效能无法得到保障。
2.2 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学生体育课余训练得不到保障
部分中职院校的规模和经费有限,体育配套的基础设施一般只能维持最基本状态,运动器械的数量不足,无法为学生体育课余训练提供有利条件和保障。若学生在体育课余训练中因为基础设施的不足无法开展体育活动,或是在竞赛类活动中因为设施问题受到伤害,将会持续降低学生参与课余训练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无法发挥竞赛效能。
2.3 体育课余训练和竞技比赛的活动质量得不到保障
在部分中职院校中,为了保证体育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学校和教师会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相关的体育竞赛活动,但由于奖惩机制不完善、宣传不到位、设施安全性存疑等因素,无法保证活动质量,更无法真正借助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结合促进競赛效能的提升。
3 中职体育课余训练中竞赛效能提升对策
3.1 保证体育课余训练时间,优化体育课余训练和竞技比赛
目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已经成为培养新时代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校方的教育理念应该符合教育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当校方和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变化,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教师应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余训练的积极性,使其体育运动的时间可以得到保障。
比如,中职院校可以组织教师团队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目标,重视体育课程教学,并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考核。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及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都会明显提升。学生在有限的体育课程时间内无法满足的训练需求,以及提升体育成绩需要搭配的日常训练,都会体现在体育课余训练中。学生自愿参与体育课余训练的积极性会极大提升,运动时间便可以得到有效保障。而当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产生兴趣时,便能通过课余训练提升竞赛效能,在此基础上,校方可以适时举行竞技比赛活动。教师可以借助竞技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进取心,提升学生的能力,增强班级之间的团队协作,让课余体育训练和竞技比赛更加科学合理。而在课余竞技比赛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还能提升自身的抗压能力。
3.2 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开展体育课余训练和技能比赛
虽说中职学校存在经费限制和其他现实问题,但不能影响对学生的培养政策和方向,因此不能忽视学生训练方面的基础设备。为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校方需要在预算阶段做出调整,不能只致力于添置和升级专业教学设备,还要合理规划,以完善体育基础设施。良好的运动环境才能为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提供条件,才有可能增加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训练的可能性。
比如,校方可以提出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善计划,并划拨一定数额的经费,将完善体育基础设施落实到位。当基础设施得到完善,体育课余训练的环境和条件就能得到保障,学生在锻炼期间因为设施损害、安全系数较低、维修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引发损伤的可能性就会得到有效降低。学生也更愿意在课余时间去专业的场地进行体育训练,进而提升其技能和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校方可以将体育课余训练和竞技比赛相协调。丰富多彩的竞技比赛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校方的科学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提高身体素质,并得到具体的奖励。在课余竞技比赛中,学生可以更加全身心地投入运动中,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会更加高涨,比赛成绩也会更加优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体育课余训练促进竞赛效能的提升。
3.3 加强体育课余训练和竞技比赛的宣传,保障活动质量
为有效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课余训练的效率和积极性,除了转变中职院校教师的态度和完善基础设施之外,还需要加强对体育课余训练和竞技比赛的宣传。做好相关知识的普及、宣传和讲解,强化学生对课余体育训练的认知观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学校也要提高对相关场地和设施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有效促进教学任务的开展并保证教学质量和活动质量。而对于体育训练中可能发生的一些运动损伤,校方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安全训练的观念,提醒其注意训练强度,还要实时进行医务监督,为学生的生命健康提供有效保障,才能有效规避因课余锻炼事故为学生带来更严重的后果,进而为体育课余训练及竞技比赛活动提供保障。
校方可以在校园内多举办竞技比赛等体育课余训练活动,比如篮球赛、足球赛等,并鼓励学生参加比赛,以提升学生的竞赛技能。通过举办竞技比赛活动,既可以检验学生体育课余训练成效,又能让学生在竞技比赛中获得有效提升,取得优秀成绩,身心健康成长。而在具体的课余竞赛活动中,安全保障工作也要到位。指導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活动强度,并及时提醒,如果发生了意外状况,校医需要及时进行医治。当保障工作全部到位,奖惩激励措施也足够完善,就可以打消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及竞技活动的疑虑,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是提升竞赛效能的重要对策。
3.4 选择正确的运动形式
在真正的体育课余训练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原则:第一,要选择学生喜欢的体育训练内容。在课余时间,学生是否愿意参加体育训练活动,兴趣是关键。如果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课余训练项目与学生兴趣相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际参与率和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有范围地选择学生可能喜欢的体育训练内容,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第二,锻炼内容需要满足学生的基本运动需求。开展体育课余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各项身体技能,若实际开展的活动连最基本的需求都无法满足,那将无法发挥实际效力,能被学生选择的概率也会很低。第三,不能与学生的生活习惯发生冲突。若体育活动的时间、设施及人力需求都比较高,与学生的日常习惯发生明显冲突,那在现实中实现的可能性非常小,也不会有学校专门为不切实际的体育活动提供场地和相关设施。
3.5 加强教练员的队伍建设,重视体育科研活动
校方首先应该加强教练员的队伍建设,具体需要注意三点要素:其一,教练员需要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要足够公平公正,才能有效避免教练员与学生之间产生冲突。其二,教练员要明确训练目标并完善奖惩激励制度,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层面的奖励,都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可以保障体育训练高质量完成。其三,教练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为学生的体育课余训练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进行科学训练。除此之外,校方还要在开展体育课余训练的同时进行体育科研活动,发展体育科研和竞赛实践训练,方能有效提升体育课余训练的效果,保证学生课余训练及竞赛活动能够顺利展开。校方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提高教练员和相关指导教师的体育科研水平,督促其总结和反思,确保竞赛效能可以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