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丙浩 严运楼 严宇珺
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1620; 2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092
“要筑室,必先治基”,党支部是党建工作的细胞,是党建工作的基础。近年来,基层党组织坚持以党建为统领,狠抓党支部建设,以强化规范化建设激发组织力和号召力,构筑基层治理战斗堡垒。区域化党建是现代城市社会生长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现代城市治理技术及理念的一次重大调整,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有助于整合社会资源、促进新技术条件下的部门地方配合,有助于引领社会治理创新、贯彻落实社会治理工作,保障社会长治久安。
医院是为广大社会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保障医疗健康的重要机构,是实现我国2030年“健康中国”宏伟蓝图、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优质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党组织是党员基层队伍的排头兵,促进医院党组织参与区域化党建,有利于贯彻实施我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社会群众健康生活保障,有利于拓展医疗服务功能、推进医患关系和谐,有利于推进分级诊疗措施方案、促进我国医疗政策改革,从而构建小病、大病、康复分级诊疗的就医新格局[1-2]。本研究以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参与区域化党建实践经验为例,运用典型案例分析方法,着重从提高党建水平、提升医院服务能力、提升社区卫生便利化等方面,深入剖析医院党组织参与区域化党建的瓶颈问题,“抓党建、聚合力”,落实区域化党建工作责任制度,提升党组织政治导向作用,加强党内纪律作风审查,建立科学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探索开拓医院党组织参与区域化党建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而医院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载体,其党组织的角色与责任显得格外重要。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路线图,要求医院在保障人民健康,优化公益性导向改革,发展民营医院,壮大医疗卫生队伍等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特别是将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这对医院党组织参与区域化党建提出了新的要求。
“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提出,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我国健康中国战略部署[3]。在这个大背景下,医院党组织应以改革创新精神引领区域党组织的创新,推进区域党组织建设,同时也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水平和效率。以上海市眼科治疗中心为例,医院党组织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将共建区域化党建作为重点,推动眼健康事业飞速发展。针对现有的医疗健康问题,眼科预防中心党组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以及有效的基层探查与领导工作。它不仅开阔了现有医疗思维,健全了工作机制,拓展了服务平台,而且在原有工作技能的基础之上,加入了更多的创新化服务模式,从而提高了眼科预防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了现代化医疗治理水平,保证了公众眼健康。
因此,医院党组织在区域化党建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它们需要在保障公民健康,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实现医疗改革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在党建工作中不断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和人民健康[4]。
就目前现状分析,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已经发展成为整个上海市的重点眼科医院之一,在其医疗服务体系中不仅能够进行临床医学,同时还能够进行医疗科研和教学,为我国眼部护理和修复工作发展保驾护航。近几年受到国家政策扶持,制度不断改革升级,眼部防护与眼部治疗工作紧密联系,依据庞大的网络数据支撑,目前已对各类眼病防治工作展开初步了解,特别在针对于儿童的近视情况、老人眼健康以及糖尿病患者的眼病管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
同时在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的医疗区域化党建中,通过与远郊的几个小区一起建设,帮助当地居民开展眼类疾病的诊治工作。从现有情况来看,各郊区卫生所的现状为拥有眼科治疗的专业人员稀缺,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撑,导致其无法具有较强的眼科诊断能力和治疗能力。上海市眼科中心针对该问题进行系列讨论分析,决定从医疗服务模式入手,改变原有服务模式,由医院党委牵头并安排实施。从2016年至今,在上海市的远郊区域,医院门诊基层党组织已与10家社区卫生中心达成技术合作协议。
2.1.1 协助社区眼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是深化我国卫生事业改革、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要、深入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生活的重要途径[5]。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严格落实我国区域化党建工作要求,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作为区域化党建重要任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眼病防治较薄弱小区的垂直协作。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党组织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工作入手,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配置眼科专业筛查设备,在社区内定期开展大规模免费临床筛查工作,帮助社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作为公共性质的医疗机构,大力开展公益性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加强社区健康档案管理,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水平。例如针对社区中老年人眼部健康筛查、白内障失明判定、筛查学童视力等,提交和跟踪屈光发育档案,健全眼部健康档案管理,通过跟踪社区居民,缓解小区设备不完善、人力不足、难以提供眼部护理服务的问题。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每位检查人员都有对应的责任资格,保障社区公共卫生事业中眼健康筛查工作开展质量,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的眼健康水平和眼保健意识。
2.1.2 专家把脉“一站式”服务,切实推进双向转诊、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是促进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精细化发展的重要内容[6]。在分级诊疗发展背景下,上海市眼科预防中心通过与合作健康中心建立联系,促进基于管理的梯度医疗诊疗机制建立。医院通过开展专家把脉“一站式”服务,经常安排专家在社区内坐诊,针对眼部疾病患者筛选工作,进一步明确诊断,实行分类管理[7]。其中对于所患眼类疾病较轻的患者,不需要进行转诊,可直接在社区内进行治疗;其对于眼病较为严重的患者,需要在与亲属进行沟通的前提之下,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并且可以由所在地医疗机构代其就医治疗,并对病人进行后续转诊预约。对于转介到市眼科预防中心治疗或疑难眼病的病人,经有效处理后,定期下派专家在社区服务站进行坐诊,提供上门随访和家庭病床查房等服务。
为提高分级诊疗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利用社区义诊和免费检查、评估、分类再到处理的分级诊疗模式,在各部门的配合协作过程中,加强对医疗服务做法总结分析,建设“一站式”服务模式。开展此类服务有助于将中心的高质量眼科产品高效输入郊区,全面保障郊区社区居民的高质量眼科产品服务享用权益,真正达到不需要出社区,便能达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后重返社区”的医疗就诊目的。
2.1.3 优化诊疗服务模式,为偏远社区减负 为有效缓解偏远地区或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医疗就诊压力,市眼防中心推出“日间手术”创新医疗诊疗模式,优化诊疗服务流程内容,并建立新型集中收治机制,满足患者就诊方便化需求。为有效解决市民看病难的问题、看病贵等棘手问题,保障转诊对象及时接受诊治,由市眼防中心组织专家就诊,为特诊门诊提供挂号服务,由社区家庭医生约谈,实行集中收治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集约化。对于不方便出行就诊的偏远地区患者,医院通过统一配车免费接诊病人,帮助患者克服交通不便的问题。
为将市眼防中心医疗服务的科学理念、优秀服务机制面向全社会推广。经过不断探索,医院自2006年推出“日间手术”这一新型诊疗服务模式,其中市眼防中心作为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首批“日间手术”试点医院,通过对手术治疗准入条件、评估、入院宣教与出院随访等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的“日间手术”管理制度流程体系。首先从准入条件水平上看,共设置手术治疗、麻醉剂、主刀医生、患者4项准入机制;其次从评估水平上来看,设置术前、出复苏室、修复后3项评估规范;通过“随诊”机制,造就按时全面、更专业地开展随诊服务项目,重视“日间手术”安全性的提高,让患者及家属感到安心。
同时在医疗团队建设方面,市眼防中心专门配置了一支具备一流技术、资深手术专家的医疗团队,以“服务于患者”作为工作宗旨。工作流程共包括术前评估、术后评估、术后护理三方面内容:首先,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明确与“日间手术”指征一致,降低患者手术风险[8]。其次,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严格检查和评估,确定治愈后可批准出院。第三,对术后患者的护理工作是一项标准化的康复管理的服务项目,加强患者术后护理保障,有助于消除社区顾虑[9]。包括市预防中心、小区家庭医生等在内的医疗队伍,都强调“寓教于乐,上门服务”的工作流程要求,协助患者康复训练,并针对以上问题制订出整套的管理制度。在“日间手术”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中,“日间手术”病人出院后的第一天,市预防中心通过安排特定医生前往小区医院,开展病人术后复查工作,并在与社区医生积极交流的情况下做好相关复查诊疗记录;其中复诊工作安排为:第1周至少安排2次复诊,第二周不得少于1次,2周后结合患者情况判断复诊次数,而对手术恢复较好的病人,需再一次做好手术后宣教,直到患者痊愈;如果在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且需住院的患者,需采取转院政策。第四,给予24 h咨询电话,并特别制定绿色通道政策,为术后病人提供服务项目。优化后的诊疗服务模式,提供全程专业技术的人性化服务,充分保证了患者手术治疗的质量。
2.1.4 技术支持不断提升社区眼健康服务能力 市眼防中心做好医疗服务专业诊疗水平的工作,需从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社区综合服务能力、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水平等方面入手,充分认识到提高当地眼科人员的专业素质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来提升社区综合服务能力。因此在市眼防中心工作中根据实际需求,派相关专业人员到社区进行专业辅导,提高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从而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不仅如此,中心技术部门将自身科研成果及时向社区工作人员传达分享,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水平和知识前瞻性,从而促使社区医疗提高有效解决各类疑难杂症问题的专业能力水平,为老百姓带去更大实惠。
为提高社区眼健康卫生事业服务水平,市眼科预防中心通过向眼科医生与当地治疗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临床实习机会,促使社区医疗工作人员前往中心进行培训学习,了解更多的先进经验和治理方案,从而带动社区整体医疗水平提升,为社区百姓带来更多的优质性服务。同时,专家还会定期深入社区开展眼部护理知识讲座,提升百姓群众眼部护理防范意识,加上专家的专业性指导和国家的专业仪器设备支撑,从而可以有效缓解由于地区限制问题而导致的医疗水平不足现象,不断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医疗知识储备,从而为人们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通过形成筛查、确诊、处理,康复与其他环节的合理联系工作机制,促进形成医疗与预防的“上下结合”局面,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可维护性,建立医防融合体制,使患者更加自信,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为患者的第一次基本诊断提供便利性服务。这一连锁服务机制使得双向转诊运作更简便、更高效:在主动给病人及时方便的同时、在不断防治过程中,引导病人向合理医疗秩序发展,推动实现分级诊疗。通过加强技术支持的提升,切实解决了郊区病人看病难的问题,让病人得到更加经济、方便的治疗服务,促进居民满意度、幸福感显著提高。
通过医院党组织参与区域化党建,医院的党组织政治功能作用进一步提高,党组织服务模式与服务功能得到不断创新拓展。医院党组织通过与地铁运营公司客运三分公司党总支共建签约,实现医企跨界联动,共同努力,构建党组织共建的平台,使双方取长补短,工作互动[10],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老百姓。其中上海眼防和上海地铁虽行业有别,但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承担着相同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和大众服务。同时,地铁站作为流动性的科普和教育宣传平台,人流量大,覆盖区域广泛,适合开展“眼部”科普普及工作,在推广爱眼知识的同时,也在预防眼睛疾病,改变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第一届中国医师节期间,上海市眼防中心和当地邮电医院携手开展相关工作,就眼科医疗技术工作,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科学研究和其他领域进行交流,特别在眼科双向转诊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协作。合力增强区域眼科诊疗力量,使高质量眼科医疗服务造福邮电系统员工家属和身边居民,改善区域居民的眼健康。
①建立组织结构,明确责任分工。形成了以20余名共产党员为骨干的护理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合作,充分发挥眼科的作用,视力矫正等功能、外联宣传策划等,利用各个部门操作的内容与优势发挥作用。
②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制度。通过健全现有的网络服务体系,使制度更加的完整化,引导各个医疗机构,跨行业企业和其他企业结成帮扶对子[11],实现组建广覆盖,全方面眼健康服务网络。
③各地之间紧密联系,形成联动之势。眼科专家定期开展讲座活动,将眼部防护知识传递给郊区及医院周边的居民,使他们有更多的途径去了解与眼部防护和护理相关的知识内容,在专业讲解过程中,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照。
④开展差异化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作进行差异化处理,由于眼部防护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有其自身的存在形式,因此需要结合其自身特点,展开多维度的互补工作,从而为百姓带来更为全面的优质化服务。
近期,医院党委亦在积极开展工作,希望可以涉及更多的专业领域,让各个领域之间产生资源互补,增强服务内涵,惠及百姓[12]。
积极开展医院党组织区域化党建工作,强化医院党建工作服务职能,促进医院基层党建工作“纵向”向“横向”发展,从“单位”性质向“区域化”性质过渡,通过不断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服务体系、加强联动联系等,提高医院基层党组织服务和奉献意识[13]。其中医院与地铁站结合当地眼部护理问题举办的“六一护眼健康节”活动,通过举办趣味活动的方式,开展有益探索,共为近3 000名百姓提供咨询服务,帮助老百姓了解到更多的护眼知识。
2.3.1 基层区域化党建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医院大多在院一级设党委或者党总支,党委之下又设立多个党支部,其中部分大型医院都设有党委和党总支、党委委员会组织管理三级,通过这一核心和多元的矩阵排列结构,在管理过程中利于实现党组织全覆盖。但从具体管理层面看,医院更加重视层级化管理,所以,在实行党建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上层分配任务、基层将问题忽略的现象[14]。矩阵排列结构虽然可以实现将问题100%的传达,但由于管理模式较为广泛,因此并不能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同职位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导致区域化党建工作无法顺利推进。
2.3.2 区域化党建责任制的落地力度不够 结合现有情况分析,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充分认识到区域化党建责任制的重要性,但在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较多问题。全面落实区域化党建责任是从严治党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相较于区域化党建,医院大多更加注重经济指标发展,而将区域化党建置于“求之于次,抓之于无形”的位置。其次通常由于管理效果不好的问题,管理层对于党建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下属在管理过程中完成度较低[15]。并且医院一直处于“一考定终身”的状态,在实行区域化党建过程中,由于上下级信息传递不到位,导致无法进行信息的准确传达和制度调整。所以,现阶段的首要任务为找准区域化党建在传递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2.3.3 党内生活质量亟待改善 医疗行业与其他行业存在较大区别,和其他行业相比,医疗行业的党组织生活始终处于被安排状态。在根本性质上,医疗行业党组织很难进行集中管理,且存在不作为等现象,导致出现在进行组织时较为困难,组织内容比较枯燥,素质低下,缺少能使党员普遍产生共鸣的材料与素材等问题;除此之外还存在党员意识淡薄,兴趣不浓,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宗旨意识淡化,缺乏归属感、荣誉感等问题[16]。
2.3.4 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有待提高 在医院基层党的领导中存在着被“虚化”“弱化”等问题。现阶段,我国基层党组织仍旧处于固化思维状态,党组织在领导过程中没有起到相应的威慑力作用,导致付诸实践较少。与我国总体发展要求相比,基层党委领导在落实工作过程中,并没有做到恪尽职守的带头榜样作用,从而导致党的政治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现如今的首要任务为加强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改变现有管理方针和发展方向,促使医院内部形成独立的管理组织,推动事业发展,同时党组织领导起到带头作用,切实提高联动带动效果,努力实现从“有形”到“有效”的实质性转变。
2.3.5 监督职能有待加强 党支部落实监督职责跟不上党委、纪委的整体发展,与其整体步伐不一致,难以形成同频共振。主要原因在于党支部书记、纪检委员职责、工作投入不足,缺乏担当精神,并且在工作中存在滥用职权、执法违法等行为,导致至今仍存在恐惧和勉强以及不善于监管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应该进一步强化预防准备工作,保证制度严明,提升监管职责。
根据“应设尽设”的原则,进一步改善现有党务工作体系。首先,医院党组织保障管理制度公开透明,明确各个职责具体工作内容以及所需负责的板块任务,加强管理体系,使需求更加具体、固化和清晰。其次重视政治建设,始终加强党对区域化党建工作统一领导、凝聚民心,冲破空壳带来的危机问题。第三,加强党支部建设统一目标管理措施,强化不同时期工作考核目标,努力提升资金管理方向,保证党组织活动的准确性和前瞻性,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活动,鼓励发扬党内关爱、党内友善行为。第四,保证党务人员平等待遇,在对党组织人员进行选拔过程中,应确保绝对公平性与平等性,在对职称进行选聘过程中应以能力作为首要考核目标,为基层区域化党建工作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
坚持目标、以问题为中心与以成果为中心的有机统一,采用“四个清单”并用。在制定目标时,应结合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目标和工作实际发展需求的统一考量,不断细化和准确化,促进各个级别党建人员依据责任主体划分责任清单,让区域化党建真正做到为人民办实事。关于工作融合,因为党支部的工作性质和其他工作的本质区别,所以在安排工作时需要融合更多的奉献性、公益性行为,例如开展“点对点”帮扶,或者是进行教育宣传讲座等等,为区域化党建嵌入业务开辟新道路。从过程管理的角度分析,应对不同管理层进行分别考核,结合不同工作内容进行消息推送提醒,时刻把发条“炫起来”。在对结果进行评价时,要结合实际推进情况与考评建议,以及人民群众的反映来进行整体评价,实时开展党内活动,结合人民群众需求制定下一阶段的工作方针,合理配置指标权重的确定,将区域化党建考核和部门考核相结合、与个人考核相捆合,全面体现导向性、拉开级差[17]。以做到精准地干、长效地管、严格问效为目的,从而促进区域化党建责任真正落到实处。
纵观基层党内生活,由于所在基层工作任务较为繁杂,相应面对压力也较大,因此为有效加强党的政治教育,减轻党组织成员的工作压力,需结合实际情况,为党组织人员提供具有流动性的生活平台。例如一方面,选取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为党组织人员提供专题讲座,合理安排党组织成员的生活问题。另一方面,利用党小组大,小,大的优势、灵活机动等优良性能,鼓励以支部为主,借助早教班,讨论会等闲散时间来加强党内人员的常态化知识学习,促使党内成员时刻保持警醒状态,加强对党内任何风吹草动的具体掌握,从而引导党内成员积极开展义工活动,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生活便利,尤其是党员基层管理人员,需要以切实行动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不断创新过程中形成新的服务动力[18]。在业务应急、工作一线的科室组建“党员突击队”,设立“党员先锋岗”,在当值期间,讲究卫生、急、难、险、重工作,领衔攻坚,放大党员的磁场效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19]。从而有效增强区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树立正确的党内形象,加强党组织人员的政治导向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促使党委把握方向,把握全局,把握决策,推动改革,保证落实作用下移。强调落实党委领导方针,在制度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将决策权和议定权进行下移,从而实现将决定权落到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身上。对于基层党组织,应结合党内实际情况,加入更多部门的联动发展,适当引入人才调整现有薪酬分配结构,促使基层党组织源源不断地做好商业“领跑者”的角色,还要谋大局,提高党基层管理人员的正确判断能力。
党组织内部必须保证严格的纪律形式,保证党风廉政,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努力做好基层准备工作,各检委部门也应该各司其职,对党内所出现的任何不良行为,要及时加以制止并进行思想教育。细化各个部门的纪检准备工作,加强纪检委员和党组织人员的沟通联系,尽可能做到点对点联络与意见协商,同时适当开展思想教育培训工作,加以政策引导,使其在管理机制等方面可以做到绝对公平公正。其纪检委员也应做到积极主动完成自身本职工作,加强对党内部行为的全过程监督。同时医院党组织在进行区域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优良作风,积极开展各类助民活动,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确保医疗安全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引导,推动区域化党建融合发展,不断创新改革,建设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