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CT及MRI检查结果分析

2023-09-11 10:10陈伯雄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CT检查强直性脊柱炎

陈伯雄

【摘要】  目的    对比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CT及MRI检查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5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别予以CT和MRI检查,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RI对Ⅰ级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率高于CT,CT对0级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率高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临床诊断中应用MRI检查的诊断率较高,但CT对关节病变诊断率更高,两种诊断方式均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CT检查;MRI检查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01-0094-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01.031

强直性脊柱炎是指脊柱与骶髂关节的炎症反应,属于风湿疾病范畴,可引起脊柱发生强直化、纤维化,随着炎症不断浸润,逐渐累及周围肌肉、骨骼、肺部等,引起相应病变,晚期下肢及脊柱可呈现前屈曲僵直弓形,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1]。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大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会伴随着厌食、消瘦、乏力以及轻度贫血等全身性症状,通过早期体征进行诊断比较困难,因此,给予影像学检查十分有必要[2]。传统以X线检查为主,具有操作简单且价格低廉等优势,但漏诊、误诊情况相对较高;当前CT以及MRI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本文对比了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CT及MRI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男34例,女16例,年龄15~39岁,平均年龄(21.42±7.58)岁;病程0.5年~8年,平均(2.62±1.37)年;32例HLA-B27阳性、27例ESR上升、30例CRP阳性、6例RF阳性。

纳入标准:(1)满足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3];(2)存在下腰背疼痛或者下肢关节不适;(3)伴随不同程度腹泻、尿道炎以及虹膜炎等炎症反应;(4)合并间歇性腰骶部疼痛、下肢麻木、全身乏力等症状,晨起后出现腰骶部僵硬症状;(5)患者知情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2)伴随恶性肿瘤、骨肿瘤等疾病患者;(3)有精神病史或精神异常,不能积极配合完成检查患者;(4)骨关节出现退行性病变,或者合并有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者。

1.2    方法    MRI设备为飞利浦Multiva  1.5T,检查中患者保持仰卧位,同时将两脚伸直,然后予以横断位T1WI、T2WI、FS T2WI,冠状位T2WI扫描,记录骶髂关节形态和信号变化。

CT设备为德国西门子SOMATM Definition AS,检查中患者保持仰卧位,头部先进入,扫描髂嵴上缘直至耻骨联合下缘,软组织窗和骨窗记录骶髂关节情况,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后处理。

1.3     观察指标     依据美国纽约协会修订的诊断标准判定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CT分级程度[4],其中Ⅰ级判定為正常,疑似强直性脊柱炎变化;Ⅱ级判定为脊柱发生轻度异常;Ⅲ级判定为脊柱发生显著异常;Ⅳ级判定为脊柱炎非常严重。对比CT和MRI的分级情况和关节病变征象。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和MRI诊断率对比    MRI对Ⅰ级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率高于CT,CT对0级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率高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级别骶髂关节病变诊断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CT和MRI对骶髂关节病变征象对比    CT诊断关节面侵蚀、关节面增生硬化显示率高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关节面下骨质囊变、L5~S1关节突病变和骨髓水肿显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间隙增宽/狭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AS)属于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会伤害到脊柱和骶髂关节组织,为血清脊柱关节疾病的亚型表现[5]。骶髂关节炎作为骶髂关节病变的早期特征,会对滑膜以及韧带产生伤害,主要特点为双侧对称性发病,当前临床中对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难度较大。

CT检查具有高密度和空间分辨率,能够同性扫描,采用多方位重建模式,确定滑膜位置和韧带位置[6],同时记录不同节段内骶髂关节的特征。本文结果显示,MRI对Ⅰ级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率高于CT诊断,CT对0级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率高于MRI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级别骶髂关节病变诊断率对比上,两种诊断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0级与I级AS病变诊断中,分别应用CT检查与MRI检查的准确性比较高,在Ⅱ级、Ⅲ级、Ⅳ级诊断中,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CT和MRI诊断。CT诊断关节面增生硬化显示率高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关节面增生硬化诊断中,CT检查的敏感度更高。MRI诊断关节面下骨质囊变、L5~S1关节突病变和骨髓水肿显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MRI检查对骨质囊变、L5~S1关节突病变和骨髓水肿等病变征象检出率较高。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并不明确,认为与自身免疫、感染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遗传。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大便中存在肺炎克雷伯菌,也有报道表明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与内分泌疾病、创伤等有关。强直性脊柱炎于青壮年中比较常见,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病情也比女性更加严重。该疾病起病比较隐匿,全身症状并不明显,主要症状为骶髂部、腰背部疼痛、不适感等,晨起僵硬,活动之后减轻。随着疾病不断发展,腰背部疼痛逐渐加重,弯腰活动逐渐受限,整个脊柱自下而上发生强直症状,晚期会出现不同程度驼背,常伴随比较严重的骨质疏松。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且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指标,因此必须要对患者开展影像学检查,能够反映病情发展程度[7]。强直性脊柱炎几乎全部累及骶髂关节,基于骶髂关节特殊解剖学特点,病变一般是从下方1/3处开始,髂骨侧病变较严重。通过X线检查一般难以清晰显示出关节面骨质情况,仅能显示出中晚期病变,对早期病变的检出率较低,具有一定局限性。CT检查是强直性脊柱炎比较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病变早期,主要表现为关节面模糊,关节周围可能出现轻度骨质疏松,关节面下有小囊变情况;病变中期,关节软骨产生不同程度破坏,关节面下出现骨质破坏以及吸收区,关节面也会呈现出锯齿状以及毛刷状改变。由于关节面骨质吸收,间隙可能会出现假增宽等情况,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关节间隙变小。病变晚期,关节间隙消失,发生骨性强直,最终表现出软骨硬化带消失等情况。

MRI应用于诊断强直性脊柱炎能够显示骨髓水肿以及软骨异常改变等表现,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中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在软骨破坏以及软骨下炎症水肿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的MRI表现为:关节积液表现为T1、T2长信号;软骨水肿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关节软骨破坏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关节周围存在骨髓脂肪蓄积则均为高信号;关节骨性强直、增生骨小梁则表现为T2WI低信号[8]。

强直性脊柱炎不同阶段病理表现呈现出不同特点,早期主要病理表现为滑膜炎,包括炎细胞浸润等,软骨并没有发现骨化反应以及被破坏等情况,因此在放射学骶髂关节炎Ⅰ级时,患者的骨质破坏并不明显,仅仅表现为关节面轻微模糊。在病变中期,血管翳逐渐形成,软骨出现破坏、骨化以及变性等情况,表现为关节面囊状骨质破坏,继而发生广泛性骨质硬化,当关节软骨破坏及骨化之后可发生关节间隙狭窄。病变后期,分化成熟的骨小梁会逐渐取代骨关节,关节骨性强直,炎症细胞浸润并不明显,因此会表现为关节间隙消失,骨小梁通过。

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须注意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1)致密性骨炎:这是一种非特异性疾病,一般为双侧对称发病,主要特点在于骨质硬化,比较常见于经产女性,表现为髂骨耳状面致密硬化区,边缘比较清楚,关节间隙正常,关节面比较光整,且该疾病不会累及关节。(2)类风湿性关节炎:该疾病比较常见于女性中,类风湿因子阳性,会对四肢小关节产生不良影响,多关节、对称性发病。较少侵犯骶髂关节,病变比较轻微,一般为单侧发病。(3)牛皮癣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不对称骶髂关节炎或韧带骨赘形成,临床可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进行鉴别诊断,发现皮肤有牛皮癣则可对其进行鉴别。(4)Reiter综合征:其属于临床比较少见的疾病,主要特征在于眼结膜炎、无菌性尿道炎以及多发性关节炎“三联征”等,骶髂关节炎是辅助诊断之一。放射学骶髂关节炎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必要条件[9]。

强直性脊柱炎当关节面发生比较明显的侵蚀时,常规X线也能对患者进行确诊,螺旋CT检查能比较清晰地显示出骶髂关节骨性结构,对早期骨质改变的显示有较大帮助。CT检查为横轴位断层扫描,能避免组织结构重叠干扰,早期特征性表现在于关节面下骨侵蚀,关节面下小囊变、皮质白线消失等。CT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Ⅰ级、Ⅱ级病变时,相较于X线有明显优势,X线检查显示“白边征”则需要进一步接受CT检查,避免出现漏诊、误诊等情况。CT对骶髂关节炎能清晰显示出解剖结构以及关节各种细小病变,准确反映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但是对进展期活动性评价有一定局限性。

强直性脊柱炎的MRI检查能观察到骨髓水肿、脂肪沉积等改变,在初期软骨破坏与软骨下骨炎症水肿方面有较大优势。许多研究表明:MRI在关节骨质破坏前也能判断骶髂关节炎的存在,能提前检查出强直性脊柱炎0~Ⅰ级以及部分Ⅱ级患者,便于多次检查以及复查。在MRI检查中,最常用的序列是自旋回波序列,T1WI能够良好地显示出关节软骨以及软骨下结构,但是不容易分辨关节积液以及关节软骨情况;T2WI则对关节积液比较敏感。脂肪抑制序列一般采用短T1反转恢复,能够更好地显示出正常关节结构病变情况,相比于T2WI对骨髓水肿以及软骨病变等更加敏感,但是其不能量化评估患者炎症严重程度。MRI检查也有一定缺陷,如对骨质硬化以及钙化的显示并不敏感,且该检查方式的成本比较高,检查时间较长,部分患者难以接受[10]。

综上所述,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中,MRI与CT检查效果均比较好,各有优势,临床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袁诗雯,林小军,李伟念,等.结合磁共振成像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髋关节损害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因素[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20,24(8):517-521.

[2]    陳荣,李勇.CT和MRI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特点[J].分子影像学杂志,2020,43(2):309-312.

[3]    陈小帅,陈永忠,邵书盈,等.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髋关节骨密度变化的定量CT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20,36(6):939-941,991.

[4]    秦健,于秋实,姚倩倩,等.IVIM-DWI与DCE-MRI检查大鼠强直性脊柱炎骶髂早期改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20,28(1):66-71.

[5]    李风莲.MRI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级的临床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5):137-140.

[6]    王吉辉.X线平片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西南国防医药,2018,28(6):525-527.

[7]    周绍军.CT和MRI诊断AS患者骶髂关节面下骨质侵蚀的价值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18):56-59.

[8]    杨东鑫.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对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5):68-69.

[9]    胡震隆,朱家安.超声与CT融合成像在定位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性血流信号中的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20,22(02):90-94.

[10]    金璐.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及评价关节损 伤程度的效果研究[J].四川医学,2020,41(1):92-95.

(收稿日期:2022-10-17)

猜你喜欢
CT检查强直性脊柱炎
多序列联合应用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沙利度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X线特点与发病年龄和HLA—B27的关系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椎骨化程度和后凸程度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X线钡餐造影和CT检查在食管癌诊断中应用的对比观察
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CT与X线诊断比较分析
关于益赛普联合来氟米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分析
CT与MRI诊断小胰腺癌的准确率比较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处理及手术时机探讨
两种阴道填塞方法在女性盆腔CT检查前准备中的应用效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