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洪岗
【摘要】 目的 对比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在诊断脊柱创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宁津县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70例脊柱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CT、MRI对椎旁软组织损伤、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韧带损伤等检出率。结果 MRI脊柱骨折、脊髓损伤、韧带损伤、椎旁软组织损伤、神经根损伤检出率高于CT,CT骨折线检出率高于M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对椎体碎骨片、造成神经根损伤碎骨片、椎体压迫硬脊膜囊碎骨片的检出数较多,MRI检出数较少。结论 在脊柱创伤临床诊断中采用CT和MRI诊断各有利弊,但MRI可较准确地判断整体脊柱创伤范围和损伤程度,联合检查方法可减少误诊和漏诊。
【关键词】 脊柱创伤;CT;MRI;对比
中图分类号:R6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11-0095-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11.032
脊柱创伤是因暴力直接或间接造成脊柱压缩性、爆裂性或旋转性骨折,使患者出现疼痛、活动障碍、肿胀或瘀斑等,若伴有神经损伤,可表现为肢体瘫痪症状[1]。为了能及时固定脊柱骨折,提升预后效果,应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并根据损伤类型给予相应治疗。X线是临床诊断脊柱创伤的传统手段,但漏诊和误诊情况较多,具有局限性[2]。近年来,临床研究[3-4]提出,CT和MRI在脊柱创伤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CT对骨皮质、骨松质较敏感,可以灵活调整窗宽、窗位,清晰显示骨折片移位情况[3];MRI对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成像清晰,可以直接全面显示脊髓形态,反映脊柱创伤患者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4]。二者均可清晰顯示脊柱损伤病理形态,弥补X线重叠图像的不足[5]。本文探讨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在诊断脊柱创伤中的差异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宁津县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70例脊柱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具有明确创伤史;年龄>18岁;行MRI、CT等影像学检查,并经手术病理学检查证实。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精神系统障碍;影像学资料不完整;合并多处粉碎性骨折;入院抢救无效。70例脊柱创伤患者中,男43例,女27例;年龄36~58岁,平均年龄(43.64±5.82)岁;脊柱创伤原因:高空坠落25例,车祸28例,重物撞击17例;病变位置:腰椎22例,胸椎23例,颈椎21例,骶椎4例。
1.2 方法 CT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型64层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横断位扫描,电压120 kV,层距3.0 mm、层厚3.0 mm,螺距1.120,矩阵512×512,扫描后重新整理图像和数据,判断创伤情况。
MRI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HDx型1.5 T磁共振扫描仪,首先三平面定位,再行4个序列扫描,分别为横断面SE序列T2加权、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矢状面SE序列T1加权、矢状面SE序列T2加权。扫描层厚、层间距均为4.0 mm,矩阵256×256;T1加权像(T1WI)设置:重复时间、回波时间分别为450 ms、20 ms;T2加权像(T2WI)设置:重复时间、回波时间分别为2 330 ms、120 ms。将数据传至相应工作站处理,由2名以上放射科医师阅片,评价患者影像表现,并给出统一意见。
1.3 观察指标 CT诊断标准:CT表现为双环征,还显示椎小关节骨折脱位、颈椎钩突,即可诊断为脊柱创伤。
MRI诊断标准:根据信号强度递减循序,分别为脂肪、髓核、骨髓、骨松质、脊髓、肌肉、脑脊液、纤维环、韧带、骨皮质,使用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成像清晰显示骨髓、脊髓、松质骨损伤,T2加权成像清晰显示椎间盘、蛛网膜下腔、韧带损伤。
以手术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比较CT和MRI对脊柱创伤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影像学表现 70例脊柱创伤患者中,CT影像显示60例表现为脊柱骨折,损伤椎体前缘变窄,呈楔形改变,10例出现后缘变扁,65例患者骨折线清晰。骨折椎体总数为82个,单发椎体骨折75例,出现2个及以上椎体骨折7例。CT影像显示椎体骨碎片164块,其中43块出现椎管内移位,合并硬脊膜囊挤压。根据碎骨片在椎体上的分布,分为91块椎体前与73块椎体后。CT影像显示椎弓椎板骨折、横突骨折、棘突骨折、关节突骨折造成的碎骨片共66块,其中12块出现椎管内移位。54例患者出现椎旁软组织肿胀损伤,其中10例系血肿所致。CT影像显示前纵韧带增厚22例、后纵韧带增厚28例,并不能确诊韧带断裂或其余韧带是否损伤。CT影像显示70例患者出现椎体损伤伴有椎管容积改变,表现为被碎骨片占据,椎管容积变窄,所有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脊柱曲度改变。CT影像显示23例患者神经根受压,共计30块碎骨片挤压神经根,其中由椎体后缘碎骨片挤压的占12例,其余均为周围碎骨片挤压。CT影像显示39例患者出现脊髓损伤,共58块碎骨片压迫硬脊膜囊,未出现囊内特征性密度改变。CT影像检测到80个椎间盘形态改变,还合并椎间盘疝,其中37个椎间盘疝向椎体骨折凹陷,未出现椎间盘密度改变。
2.2 磁共振影像学表现 70例脊柱创伤患者中,MRI影像显示68例脊柱骨折,105个椎体出现骨信号异常,其中有56例患者存在清晰骨折线。骨折椎体总数为85个,单发椎体骨折79例,出现2个及以上椎体骨折6例。MRI影像显示棘突骨折、椎弓、关节突、椎板骨折、横突骨折发现信号异常50处,表现为SE序列T1WI等信号或低信号,快速SE序列T2WI高信号。MRI清晰显示椎体碎骨片124块,35块碎骨片压迫硬脊膜囊,21块碎骨片压迫神经根,其余部位的碎骨片数与CT影像显示一致。MRI影像显示70例患者出现椎管容积改变,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脊柱曲度改变,表现与CT显示一致。MRI影像显示37例患者神经根信号异常,总计39侧,其中20侧为碎骨片挤压,19侧为周围组织肿胀压迫所致。MRI影像显示63例患者出现椎旁软组织肿胀损伤,表现为SE序列T1WI低信号。MRI检测到65例患者韧带损伤,表现为韧带增粗、韧带撕裂,其中31例为前纵韧带损伤,34例为后纵韧带损伤;韧带撕裂影像学表现为线条状的SE序列T2WI高信号,韧带增粗影像学表现为SE序列T2WI片状高信号。MRI影像显示52例脊髓损伤,表现为脊髓内SE序列T2WI高信号影和条状、斑片状SE序列T1WI低信号影,其中6例伴有髓内出血,表现为SE序列T1WI高信号影。MRI影像显示80个椎间盘形态改变,表现为椎间盘信号不均匀,髓核内出现斑点状SE序列T2WI低信号。
2.3 MRI与CT对不同部位的损伤检出率比较 MRI脊柱骨折、脊髓损伤、韧带损伤、椎旁软组织损伤、神经根损伤检出率高于CT,CT骨折线检出率高于M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MRI和CT对脊柱创伤患者骨折检查结果比较 CT对椎体碎骨片、造成神经根损伤碎骨片、椎体压迫硬脊膜囊碎骨片的检出数较多,MRI检出数较少,见表2。
3 讨论
脊柱创伤包括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脊髓损伤等,由于脊柱结构复杂,发生骨折后容易引起椎管容积变化,使神经根受到压迫,甚至造成永久性神经退化[6]。因此,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检查手段提高脊柱损伤诊断准确率,准确发现脊柱损伤部位、椎管受累和骨折移位情况。既往,临床主要采用X线扫描诊断脊柱创伤,但脊柱影像容易与软组织影像重叠或脊柱轻微损伤被正常组织覆盖,故诊断准确率较低[7]。随着医学技术发展和进步,螺旋CT、MRI逐渐广泛应用于骨创伤诊断中,不仅能全面显示骨折移位程度,还可以清晰观察到骨折块和骨折线。MRI成像速度快,图像质量高,对软组织、骨组织、血管组织分辨率高,可以发现轻微软组织损伤[8]。
本研究对CT和MRI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发现CT对椎弓椎板骨折、横突骨折、棘突骨折、关节突骨折造成的碎骨片检出数目(66块)多于MRI检出数目(50块)。在椎体损伤检查方面,CT和MRI检查无明显差异,但CT可以清晰检测出轻微骨块或骨折线,还能判断椎体骨折线具体走向和移位位置,对复杂椎弓骨折、棘突骨折、关节突骨折等复杂椎体损伤骨折情况诊断效果较显著;MRI只能检测出骨挫伤椎体损伤面积和损伤程度等,对骨折线走向和移位的检出敏感性较低[9]。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MRI诊断脊柱创伤检出率高于CT诊断,CT对骨碎块检出率较高,MRI对韧带损伤、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椎旁软组织损伤检出率较高(P<0.05)。说明在脊柱创伤诊断中,CT和MRI各有优缺点,但MRI可以更全面地观察脊柱整体创伤情况。这是因为骨骼X线吸收性和穿透性较高,软组织和肌肉组织对X线吸收性较差,所以CT扫描可以提高骨折线检出率,但对软组织诊断灵敏度较低[10]。脊髓损伤是因脊柱受到外力作用下,导致脊髓受挤压、变形,但部分脊髓受挤压后形态未出现明显改变,CT检查无法显示脊髓是否出现损伤,只能通过观察碎骨片与脊髓之间的关联来判断是否受到挤压损伤。而MRI对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无论脊髓受挤压形态是否改变,都能通过髓内斑片状、条状信号影清晰显示脊髓损伤情况。MRI是惟一全面显示脊髓形态的检查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脊髓损伤、韧带撕裂,通常脊髓挫伤伴出血,T1WI可表现为高信号;此外,MRI能多方位成像,全面建立脊柱创伤空间定位,提高诊断准确率,同时对脊髓内水肿敏感性较高,因此可有效提高脊髓损伤检出率。CT影像对韧带损伤确诊缺乏敏感性,但MRI可以清晰显示各部位韧带损伤情况,根据显示信号的高低判断韧带是否断裂、增厚,进而提升韧带损伤检出率。MRI对韧带受挤压变形表现为异常信号,韧带撕裂影像学表现为线条状的SE序列T2WI高信号,韧带增粗影像学表现为SE序列T2WI片状高信号,还能清晰显示骨骼与韧带或软组织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而有效判断韧带、软组织是否损伤。脊柱创伤患者椎旁软组织必然会受到影响,但CT影像只能显示软组织增厚情况,不能清晰显示软组织水肿,显示图像较模糊、边界不清晰,所以CT检查对椎旁软组织损伤检出率较低;MRI可以根据SE序列T1WI低信号判断椎旁软组织水肿受损情况,还能显示血肿形态,而且图像清晰,所以可有效提高椎旁软组织损伤检出率[11]。
本研究结果显示,CT对椎体碎骨片、造成神经根损伤碎骨片、椎体压迫硬脊膜囊碎骨片的检出数较多,MRI检出数较少。提示CT对显示椎体、碎骨片、骨折线的效果优于MRI。这可能是因为MRI影像显示骨折线、损伤椎体和碎骨块表现为T2WI高信号影,但周围水肿和血肿也会表现为T2WI高信号影,就会导致结构小且复杂的椎体显示模糊,无法识别。单排或双排螺旋CT对骨皮质敏感性较高和分辨率较高,可以通过多种模式进行平面重建,以此显示碎骨位移、无变形椎体裂纹骨折等特殊部位骨折,从而更全面地检出碎骨片、损伤椎体情况。此外,人体脊柱结构比较复杂,脊柱损伤常伴随椎间盘损伤,使前后韧带出现前移。采用CT和MRI检查都能观察到患者椎间盘损伤情况,还可以显示椎间盘突出对脊髓、神经压迫程度;同时MRI还可以显示椎间盘损伤是否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如引发硬外膜血肿[12]。本研究分析MRI和CT在脊柱创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发现二者各有优势和不足。对于如何选择更适合的诊断方案,现提出几点建议:当患者脊柱创伤症状严重,病情复杂,如出现肢体活动障碍、无意识、疼痛剧烈等,应采用MRI全面检查受伤部位,检测患者是否存在脊髓损伤、椎体骨挫伤等情况;若患者脊椎骨折,应先采用MRI检查了解损伤范围和程度,观察韧带受损情况,检查结果显示仅出现压缩性骨折,则无需应用CT进行检查;但患者出现粉碎性骨折,應先使用CT检查,观察患者脊柱变形、移位等情况。通过合理选择检查方法对患者进行诊断,可以为临床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綜上所述,CT检查对脊柱创伤患者的骨折线、碎骨片、椎体损伤检出率较高,MRI对脊柱创伤患者的韧带损伤、软组织损伤、神经根损伤检出率较高。采用CT和MRI诊断脊柱创伤均有重要价值,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创伤程度等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检查手段,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或漏诊情况。
参考文献
[1] 杜婵,胡丽,冯婷,等.64层螺旋CT及MPR技术对车祸脊柱骨折患者术前评估意义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7):138-140.
[2] 张坤坤,于海洋,梁成民,等.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检查在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畸形中的作用[J].颈腰痛杂志,2021,42(3):313-317.
[3] 殷曰帅,毛媛媛,宓兵,等.CT引导下经皮穿刺局部药物注入治疗脊柱嗜酸性肉芽肿12例[J].介入放射学杂志,2021,30(5):466-469.
[4] 阴彦林,杨新明,张瑛,等.MRI与18F-FDG PET/CT在结核性脊柱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疗卫生装备,2021,42(4):63-66,71.
[5] 张娅丽,罗小波,代鹏,等.脊柱结核的CT征象表现、miR-27b表达和鉴别效能研究及与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5):157-159,163.
[6] 向旭,张晓亚,尤国庆,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MRI对先天性脊柱畸形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3):162-164.
[7] 张伟.观察脊柱损伤法医学鉴定中CT及MRI影像学诊断的临床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5):50-52.
[8] 尹艳霞.磁共振用于脊柱损伤诊断的影像特征及价值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8):54-55.
[9] 许韶远,王青松.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脊柱外伤的诊断价值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23):4347-4348.
[10] 米日扎依提·热合慢,买买提明·马合木提.研究脊柱外伤的CT与MRI影像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2):230-231.
[11] 夏志淮,林晓荷,罗莉莉,等.MRI与CT在脊柱外伤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对比[J].浙江创伤外科,2020,25(1):147-149.
[12] 赵学元,董宇.脊柱外伤的CT与MRI影像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15):193-195.
(收稿日期:202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