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干预用于重症患者中的价值研究

2023-09-11 18:07蔡微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12期
关键词:重症患者炎症反应营养状况

蔡微

【摘要】  目的    分析重症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干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接受常规肠内营养支持的49例患者列入甲组,将接受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干预的49例患者列入乙组。对比2组患者的营养指标、炎症因子、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分及喂养不耐受症状发生率。结果    干预7 d后,相较于甲组,乙组ALB、Hb、PA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喂养不耐受症状发生率为4.08%,低于甲组的1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后,乙组白细胞介素-10水平高于甲组,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甲组(P<0.05);干预7 d后,乙组POMS-SF评分较甲组低,GQOLI-74评分较甲组高(P<0.05)。结论    与常规肠内营养支持相比,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干预更有助于改善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炎症反应、心理状态,提高喂养耐受性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营养状况;炎症反应;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12-0135-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12.045

重症患者通常处于严重感染、创伤等高代谢状态,机体营养需求增加,但无法自主进食,早期肠内营养对于及时补充营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1]。由于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常规肠内营养支持干预期间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症状,如腹泻、呕吐等,导致营养支持被中断,进而降低实际热卡摄入量,使患者的热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无法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2]。营养耐受性分级干预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分级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旨在改善患者的喂养耐受性,保证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效果。本文就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干预用于重症患者中的价值展开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2002)[3]评分≥5分;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预计无法经口进食持续时间大于3 d。排除标准:纳入研究前3 d内曾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病情危重、处于临终状态的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甲组、乙组,各49例。甲组中男23例、女26例;年龄44~64岁,平均年龄(56.23±3.26)岁;体质量指数20~25 kg/m2,平均(23.12±0.53)kg/m2。乙组中男24例、女25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6.61±3.22)岁;体质量指数19~25 kg/m2,平均(23.11±0.52)kg/m2。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甲组行常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患者进入重症监护室24~48 h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首先输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之后向整蛋白型营养制剂过渡,目标热卡量为1周内达到25~30 kcal/(kg·d)。营养支持期间,密切观察患者体征变化,若发现恶心、腹胀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在上述基础上,乙组行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干预。(1)肠内营养支持:依据患者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全方位评估其营养状态,根据结果配制营养液、选择管径合适的鼻饲导管,经患者鼻腔置入并妥善固定;遵循速度由慢到快、容量由少到多、浓度由低到高的原则输注营养液,初次输注时,稀释1~2倍肠内营养液,输注速度为25~50 mL/h,容量为500 mL /d;3~5 d后给予纯营养液,保持每日最高速度<120 mL /h,容量为2 000~2 500 mL /d。若患者的胃肠道耐受状况较差,保持鼻饲导管通畅,定期使用0.9%氯化钠溶液对导管进行清洗,加热营养液为38℃,采用蠕动泵连续输注。(2)针对性干预不同症状患者:①对于腹胀腹痛患者,若腹腔压力测定为1级,则保持原来的输注速度,每间隔6 h, 复查1次;若腹腔压力测定为2级,则将注输速度减缓为原来的一半,解除肠梗阻,每间隔6 h復查1次;若腹腔压力测定为3级,则暂停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调整热卡摄入量。②对于腹泻患者,若每日排便低于4次,则保持原来的输注速度,每间隔12 h复查1次;若每日排便4~6次,则保持原来的输注速度,每间隔6 h复查1次;若每日排便≥7次,则将注输速度减缓为原来的一半,经喂养导管给予止泻药物;若腹泻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则暂停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并对症治疗,更换营养制剂,每间隔6 h复查

1次。③对于误吸患者,若误吸量低于1 mL,采用专用营养泵持续泵入营养制剂,将床头抬高约45°,维持气囊压力在25~30 cmH2O之间,定时翻身、吸痰;若误吸严重,则暂停注输营养制剂,灌洗肺泡,给予胃肠动力药治疗,每间隔6 h复查1次。④对于恶心呕吐患者,若仅为恶心,则维持原来的注输速度;若呕吐且单次胃腔残留量≤250 mL,则减缓注输营养液的速度,检查喂养管,每间隔12 h复查1次;若呕吐且单次胃腔残留量>250 mL,则暂停营养液注输,改为经幽门后喂养,给予胃肠促动力药,每间隔6 h复查1次。(3)肠内营养护理:为避免营养液阻塞管腔,输注前冲洗管道,采用的冲洗液为0.9%氯化钠注射液,剂量为20 mL;若患者胃内储留>200 mL,则给予促胃肠动力药物排空胃容量。输注期间为避免营养液倒流,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协助其采取仰卧位,抬高床头30°~45°。(4)心理护理:重症患者多伴有不安、焦虑等不良情绪,不利于早期胃肠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复。对此,护理人员需照顾患者的心理感受,讲解置管、肠内营养的意义及对预后的作用,告知营养液输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加强基础护理,保证良好的住院环境,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通过倾听、安慰、鼓励帮助患者疏导负性情绪,嘱咐家属多关心患者,以缓解其不良心理。

1.3    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者干预前、干预7 d后的营养指标[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水平及喂养不耐受症状(腹胀、呕吐、腹泻)发生率。干预前、干预7 d后采集患者 5 mL空腹外周血,离心处理,离心时间为10 min,离心半径为40 cm,离心速率为3 000 r/min,保留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干预前、干预7 d后采用心境状态量表 (POMS-SF)[4]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该量表评估1周内自豪感、满意感、能力感等方面的感受,满分为112分,得分越低表示心理状态越好。干预前、干预7 d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5]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100分,分数<60分表示生活质量较差,60~70分表明生活质量一般,71~80分表示生活质量较好,>80分表示生活质量良好。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营养指标对比    2组干预前ALB、Hb、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后,相较于甲组,乙组的ALB、Hb、PA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喂养不耐受症状发生率对比    营养支持干预期间,相较于甲组,乙组喂养不耐受症状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干预前后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对比    2组干预前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后,乙组白细胞介素-10高于甲组,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2组干预前后POMS-SF、GQOLI-74评分对比    2组干预前POMS-SF、GQOLI-74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后,乙组POMS-SF评分较甲组低,GQOLI-74评分较甲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重症患者在严重创伤、感染等因素影响下通常会出现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肠道消化功能下降,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期间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反应,因此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本研究中,相较于甲组,乙组患者干预7 d后的ALB、Hb、PA水平较高,喂养不耐受症状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干预有助于改善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干预模式首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级,根据病情综合分析患者的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有助于不同病情分级的患者获得优质的营养支持,避免实际热卡摄入量降低,为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创造良好基础。对患者早期营养支持期间不耐受症状形成动态评估并进行量化,根据不同等级的腹胀、腹内压、腹泻情况实施不同的干预策略,能够维持营养液的持续输注,减少不必要的中止,有利于促使营养学指标改善。同时,该干预模式明确了不同患者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存在的风险,有利于优化护理流程,积极预防喂养不耐受症状的发生,且发生后也能够及时进行相应处理,保证重症患者的营养摄入量,有助于改善其营养状况。

本研究中,干预7 d后,乙组白细胞介素-10高于甲组,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低于甲组(P<0.05)。表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干预有助于改善重症患者炎症反应。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能够反映重症患者体内的炎症程度,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属于促炎因子,可使机体处于高炎症反应状态;白细胞介素-10作为抗炎细胞因子,其对机体的高炎症反应状态具有调节作用。通过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全方位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依据结果配制营养液、选择管径合适的鼻饲导管,能够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符合机体的实际需要,可避免肠黏膜萎缩,有效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减少毒素、细菌移位发生,从而减轻机体炎性反应,促进白细胞介素-10水平提升。同时肠内营养能够有效控制机体毒物、病原微生物、废弃物排出,维护肠道内菌群平衡,改善患者病情,减轻炎症反应。

本研究中,干预7d后,乙组POMS-SF评分较甲组低(P<0.05),表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干预有助于改善重症患者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置管、肠内营养的意义及对预后的作用,告知营养液输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能够改善患者肠内营养知识认知缺乏的现状,缓解不安、焦虑等不良情绪;加强基础护理,保证良好的住院环境,能够提升患者舒适度,有助于改善心理状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通过倾听、安慰、鼓励等方式能够帮助其疏导负性情緒;嘱咐家属多关心患者,通过家属的精神支持,能够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本研究中,干预7 d后,乙组GQOLI-74评分较甲组高(P<0.05),表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干预有助于改善重症患者生活质量。输注前冲洗鼻饲导管管道,能够避免营养液阻塞管腔,保证肠内营养支持期间患者的舒适度;给予胃内潴留>200 mL患者促胃肠动力药物排空胃容量后,再行肠道营养液滴注,能够避免腹胀等异常情况发生,保证肠内营养支持效果的发挥,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耐受力、抗病能力,利于早期胃肠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与常规肠内营养支持相比,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干预更有助于改善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炎症反应、心理状态,提高喂养耐受性及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赵世君,王宝军,李月春,等.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营养指标的影响[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20,28(4):232-237.

[2]    宫雪梅,叶向红,薛阳阳,等.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及管理方案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9,54(4):490-494.

[3]    张献娜,蒋朱明,吴河水,等.NRS 2002营养风险筛查暨GLIM第二步诊断营养不良(目前不用肌肉量理由)[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20,28(1):1-6.

[4]    叶向红,宫雪梅,王慧君,等.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干预在重症病人中的应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2020,27(2):89-93.

[5]    阮柳红,杜翠霞,焦志敏,等.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对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及机体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3):140-142,161.

(收稿日期:2023-01-19)

猜你喜欢
重症患者炎症反应营养状况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北京市房山区532名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
2015-2016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在校中小学生视力不良与营养状况
益气扶正法在脓毒症患者中的治疗及对血清核因子—κB活性变化的影响研究
动脉血乳酸动态监测在心脏外科重症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
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
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患者围术期血浆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血糖变异性与重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烧伤脓毒症的效果研究
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