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预防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分析

2023-09-11 15:08:06黄娜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3期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效果预见性护理

黄娜

【摘要】  目的    探究预见性护理干预预防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楚雄州妇幼保健院2020年1月—6月收治的1 125例产妇,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62例采用传统护理,观察组563例采用预见性护理。对比2组产妇产后24 h、48 h血流峰速、平均速度、凝血功能指标、DVT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产后48 h血流峰速、平均速度、TT、APTT、PT均比对照组高,D-D比对照组低,观察组DVT发生率(0.18%)比对照组(1.25%)低,观察组措施落实、技术指导、知识讲解、病情观察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改善产妇凝血功能,增加血液流速,降低DVT发生率,值得借鉴。

【关键词】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见性护理;预防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03-0073-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03.023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产科极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具体表现为患肢麻木、疼痛、肿胀等,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会导致患侧肢体功能丧失,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发生肺动脉栓塞(PE),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2]。既往研究表明:产妇产后发生DVT主要是由于血流动力学异常所致[3]。当前,临床对于产后DVT主要以预防为主,加强科学、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改善机体凝血功能,降低发生率。预见性护理弥补了传统经验性护理的局限性、片面性、无连续性、不规范等不足,提高了护理人员对风险事件的预见能力,激发了护士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本研究旨在评估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楚雄州妇幼保健院2020年1月—6月收治的1 125例产妇,医学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项研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63例):年龄23~39岁,平均年龄(31.26±5.44)岁;孕周32~38周,平均(35.62±2.06)周;体重55~86 kg,平均(70.62±4.94)kg;分娩方式:剖宫产144例、顺产419例;文化程度:62例小学及以下、181例初中、208例高中、112例大专及以上;142例初产妇、421例经产妇。对照组(562例):年龄24~39岁,平均年龄(31.31±5.42)岁;孕周33~38周,平均(35.65±2.04)周;体重57~85 kg,平均(70.58±4.91)kg;分娩方式:剖宫产145例、顺产417例;文化程度:58例小学及以下、168例初中、201例高中、135例大专及以上;140例初产妇、422例经产妇。2组年龄、分娩方式、孕周、体重、文化程度等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1)年龄在18周岁以上;(2)病历资料完整;(3)产妇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2)中途从研究退出者;(3)未入院时已合并DVT者;(4)合并先兆子痫等妊娠并发症者;(5)研究未开展前接受过抗凝治疗者;(6)合并恶性肿瘤者;(7)存在认知、精神、心理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传统护理:护士术后加强对产妇生命体征监测,保持病房内安静、干净、整洁,避免一切光、声刺激,指导患者卧床休息,进食高纤维饮食,保持二便通畅,护理操作轻柔、集中,加强病房巡视,一旦发现任何异常,及时告知主管医师给予对症处理。

观察组行预见性护理:(1)健康教育。护士通过文字、海报、宣传册等方式向产妇讲解DVT相关知识,包括诱发因素、临床特征、处理方法等,提高产妇对DVT的认知度,提升遵医行为。(2)心理护理。护士综合患者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等展开个体化的心理疏导,给予其更多的鼓励、安慰与支持,对于已经发生DVT的患者,讲解以往成功治疗的案例,增强其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尽可能减轻生理、心理应激反应,提高治疗依从性。(3)肢体护理。产后24 h,护士指导产妇进行床上运动,自主活动膝关节、踝关节,协助家属每隔2 h翻身1次,同时告知產妇家属定期按摩产妇下肢肌肉,必要时给予双下肢气压治疗仪,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每日定期测量产妇大腿以及小腿腿围,一旦发现超出正常水平,则应指导产妇及早穿弹力袜,预防DVT发生。(4)输液护理。产后输液过程中,应避免在下肢建立静脉通道,减少使用高浓度抗生素、高渗葡萄糖等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每日仔细观察产妇下肢温度、皮肤颜色变化等,以便及早发现DVT,及早给予对症处理。(5)饮食护理。产后根据产妇恢复情况,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直至排气后给予鸡蛋粥、米粥等半流质饮食,每日饮水量在2 L以上,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加快血液流动速度,少吃动物脂肪,禁食刺激、油腻、辛辣的食物。(6)活动护理。产后鼓励产妇及早下床活动,从静坐逐渐过渡到站立行走等,适当延长活动时间,增加活动强度,同时告知产妇穿着衣物以棉质、宽松为主。

1.3    观察指标    (1)产后24 h、48 h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2)产后24 h、48 h凝血功能指标:抽取5 mL空腹静脉血,以10 cm离心半径、3 500 r/min离心速率离心处理10 min,分离血清,以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3)DVT发生率:产后48 h以超声检测,频率为5.0~7.5 MHz,血管中存在强或弱的实质性回声,加压探头静脉管壁无法被压瘪,血栓处无自主性、无激惹性血流,即可判定为DVT[4]。(4)护理满意度:从措施落实、技术指导、知识讲解、病情观察四方面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后24 h、48 h血流峰速、平均速度    2组产后24 h血流峰速、平均速度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48 h血流峰速、平均速度均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1。

2.2    产后24 h、48 h凝血功能指标    2组产后24 h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48 h TT、APTT、PT均比对照组高,D-D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2。

2.3    DVT发生率    观察组1例发生DVT,发生率为0.18%(1/563);对照组7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25%(7/562),差异显著(χ2=4.543,P=0.033)。

2.4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产妇措施落实、技术指导、知识讲解、病情观察满意度均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3。

3    讨论

目前,临床普遍认为产妇产后发生DVT与以下几点有关:(1)血液滞缓。下肢血液回流依靠下肢静脉瓣膜的功能,产后长时间卧床,导致血液流通缓慢,尤其是剖宫产产妇,产后由于切口疼痛等因素的影响,下床活动频率更少,容易出现尿潴留、便秘等并发症,导致盆腔以及下肢血液流动速度缓慢,静脉压升高,增加了DVT发生率[5-6]。(2)血管受损。产妇在分娩时盆腔静脉壁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尤其是剖宫产产妇,盆腔静脉受损更严重,机体释放大量的促凝物质,进一步加快血小板聚集,进而引发DVT[7-8]。(3)高凝状态。不论是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分娩,机体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液的黏稠度增高、纤维蛋白溶解性降低,容易诱发DVT[9-10]。产妇在产褥早期和末期,机体纤溶活性降低,持续至10周左右,增加了DVT发生率。另外,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体液流失严重,容易出现脱水等情况,对于合并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产妇,脱水进一步加重了血液高凝状态[11]。

大量學者认为:产后加强护理干预,可降低DVT发生率,改善血液高凝状态[12-13]。但传统护理模式局限、单一、被动,且护士忽略了患者能动性,对患者精神、心理等多方面的健康程度关注度较低,并不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预见性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产物,将患者作为护理服务的出发点和核心,一切护理措施的制定均围绕患者,激发了护士积极性、责任心,提高了对不良事件的预见性。预见性护理干预下护士通过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提高了产妇对DVT的认知度,认识到其危害,提高其治疗配合度、依从性,更加主动、积极地配合医务工作者,有助于护理方案顺利开展。预见性护理通过肢体护理、输液护理、饮食护理、活动护理等,避免下肢长时间受压,鼓励患者及早下床活动,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同时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物质摄入量,保持二便通畅,避免由于尿潴留、便秘等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对于降低DVT发生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研究显示:观察组产后48 h血流峰速、平均速度、TT、APTT、PT均比对照组高,D-D比对照组低,观察组DVT发生率比对照组低,观察组措施落实、技术指导、知识讲解、病情观察满意度均比对照组高(P<0.05)。表明预见性护理应用于产妇产后DVT预防中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改善产妇血液高凝状态,降低DVT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    谢常山,张敏,夏文俊.探究循证护理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临床实用价值[J].贵州医药,2017,41(4):430-432.

[2]    杨丽英,陈丹.产后全面护理预防产妇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4):709-710.

[3]    张文娟,王飞,苏玉美,等.孕妇分娩前后彩超暴风雪征联合凝血状态对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预测研究[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9,30(5):415-418.

[4]    韩曼琳,周爱梅.全面护理预防产妇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1):151-152.

[5]    王云秀.中西医结合多模式护理干预在预防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及效果[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6):1066-1067.

[6]    吕纯纯,赵瑞英,韩瑜.产后康复按摩及饮食调节预防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9,25(2):322-326.

[7]    曾丽梅,谢月珍,李秋玉.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干预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17):63-65.

[8]    王勤,闻小贵,刘冬红.不同护理模式预防剖宫产后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1):163-164.

[9]    吴廷美,刘小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8):1236-1237.

[10]    庞建文,许金,郑其安.综合护理对预防剖宫产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3):491-492.

[11]    陈光玉,李世彤,胡邦梅.下肢气压治疗预防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和发展的效果评估[J].黑龙江医药,2018,31(3):642-645.

[12]    王小红.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DVT发生率的影响[J].临床研究,2019,27(7):184-186.

[13]    万娜,谭秀华,易秀珍,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用于计划性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与促进早期康复的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7,12(1):89-91.

(收稿日期:2022-10-26)

猜你喜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效果预见性护理
预见性护理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围术期的应用分析
糖尿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护理
医学信息(2016年30期)2016-11-28 21:42:01
肝硬化腹水合并重度水肿患者压疮的预见性护理分析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宫腔镜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
下腔静脉滤器在骨创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阴道分娩应用预见性护理降低产后出血的观察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53:56
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和控制作用分析
不规则抗体筛查在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的预防效果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体会
化疗性静脉炎采用湿润烧伤膏的预防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