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此名皆因“祖辈种田我笔耕”

2023-09-11 16:37:39
文萃报·周五版 2023年35期
关键词:鸳鸯蝴蝶笔耕语言学家

1913年,刘半农(语言学家,原名寿彭)将回乡避暑期间的见闻,写成了一篇侦探小说《匕首》,投稿给由“新鸳鸯蝴蝶派”主笔的《中华小说界》,并获得良好反响。此后,刘半农走入了“新鸳鸯蝴蝶派”的阵营,便又以笔名“半侬”陆续投稿翻译小说《黑行囊》《顽童日记》《洋迷小影》等。之后,他又在1914年底和1915年,给“新鸳鸯蝴蝶派”的另一个重要刊物《礼拜六》以及《小说月报》《时事新报》《小说海》等刊物投稿,成为当时的小说新秀,“半侬”声名鹊起。

为了推波助澜新文化运动,积极响应胡适、陈独秀等文学改良派们的号召,1917年5月1日,刘半农发表了关于文学改良的文章——《我之文学改良观》,正式踏入了文学改良的阵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分子。他的举动深深地鼓舞和影响了许多人,壮大了文学改良运动的声势,也是他从“新鸳鸯蝴蝶派”转变为一名文学运动革新者的标志之一。

1918年1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应用文之教授》时,抛弃了以往为了迎合大众读者、媚俗香艳的笔名“半侬”,正式署名“半農”。鲁迅说刘半农自此跳出了“新鸳鸯蝴蝶派”的旋涡。

一位语言学家曾同刘半农开玩笑:“你为什么不叫‘全农呢?”刘半农一本正经回答说:“我从事笔耕,难道不是半农?我祖辈都是种地的,我号半农,不忘出身。”刘半农的巧析,给“半农”这一名字寄寓了丰富的内涵。

(摘自《人民政协报》)

猜你喜欢
鸳鸯蝴蝶笔耕语言学家
从鸳鸯蝴蝶派的反击看新文学中心化的生成
拯救濒危语言
程建明
“混杂的美学复合体”
The Butterfly Effect
从生活实感出发展开写作——陕西三代作家如何笔耕“以人民为中心”
当代陕西(2020年13期)2020-08-24 08:22:00
春耕与笔耕
农家参谋(2018年5期)2018-01-31 02:46:16
言语行为对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影响
考试周刊(2017年54期)2018-01-29 20:52:30
笔耕墨耨 守住经典——陈茂才书法印象
丹青少年(2017年3期)2018-01-22 02:50:13
怀揣一生使命 勇攀藏学珠峰——访中国民族语言学家瞿霭堂教授
西藏研究(2017年2期)2017-06-05 11: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