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时代既为编辑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全新机遇,又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在编辑出版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素养成为编辑不可或缺的素质。另一方面,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也需要编辑人才具备良好的法治意识法治素养和市场营销素质。因此,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就成为新媒体时代编辑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从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出发,对复合型编辑人才的概念进行界定,继而围绕专业性与多元性相结合、适应性与学习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三点内容,提出新媒体时代复合型编辑人才培育的要求。文章以素质模型理论为基础,提出“一体四翼”的岗位素质模型,将编辑理论与实践素质作为核心,将信息素质、跨学科素质、法律政策素质、市场营销素质作为拓展,立足复合型编辑人才培育的长期性特征,将培育过程分为编辑力型人才培育、多技能型人才培育、多素质型人才培育三个阶段,并从转变编辑出版模式、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两大方面提出具体的操作策略。文章旨在构建系统、完善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培育路径,从而助力新媒体时代编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复合型编辑人才;内涵;要求;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14-0127-03
如今,编辑工作正面临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跨学科融合的深入推进、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法治建设的持续完善等,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编辑人才已经难以满足编辑工作开展的需求。在2016年5月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1],这为编辑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要紧扣新媒体时代环境,以复合型编辑人才培育为中心,制订完善的培育方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编辑人才,助力编辑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复合型编辑人才的概念源自复合型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与编辑人才的统一,学界关于复合型人才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早在1993年,李进才便提出了复合型人才的概念,并将复合型人才阐释为“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专业知识的人才”[2]。李进才以学科划分为依据,认为复合型人才至少具备两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为复合型人才的界定提供了最为基本的框架。孟庆研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定义,不仅要重视知识、能力的“宽度”,还要注重知识、能力的“广度”,提出了“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理论,认为复合型人才要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技能有基础的了解[3]。以往关于复合型人才的研究,多着眼于人才自身的素质结构。李国胜等则从人才的社会适应出发,将复合型人才阐释为多功能人才,即能满足多种不同工作需求的人才[4]。复合型编辑人才是复合型人才的一种,素质多元化是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基本特征,但学者们对复合型编辑人才的素质构成看法并不相同。周天明认为复合型编辑人才要具备更高的政治素养、更真诚的服务精神、更强的文学素养以及一定的心理技巧[5]。张雪梅认为复合型编辑人才是“既懂电子出版、多媒体出版、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等数字化出版技术,又具有出版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才[6]。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复合型编辑人才定义为具有扎实编辑理论与实践素质,同时又具备与编辑相关的其他领域素质的人才。
(一)专业性与多元性相结合
新媒体时代,复合型编辑人才以“一专多能”为主要特点,因此,在复合型编辑人才培育中,要坚持专业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从专业性的角度出发,编辑行业是较为成熟的行业,对选定内容的整理、修改是编辑行业的主要工作,并且依据自身属性的不同,编辑的具体职责也不尽相同,如文字编辑要读懂文字内容,能够对文字内容的中心思想、邏辑架构、理论主张等有深入的了解,美术编辑则要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内容排版、装帧等进行优化,要将提升专业性作为新媒体时代复合型编辑人才培育的切入点[7]。从多元性的角度出发,编辑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多种素质,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编辑工作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增加[8]。要在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性的基础上,将多元性作为复合型编辑人才培育的重点,从多个方面提升编辑的综合素质。
(二)适应性与学习性相结合
新媒体时代,编辑工作正处于剧烈的变化中,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基于新媒体的数字编辑。传统的编辑以纸媒为中心,各种类型的出版物是编辑的成果。由于网络通信技术的更新迭代与大屏智能终端的高度普及,社会大众信息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类型的新媒体,如今日头条、网易新闻客户端等成为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编辑重点也从传统纸媒转移到新媒体。
新媒体时代,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培育要着力增强编辑人才的适应性,使编辑人才能够适应当前时代环境的变化,不被时代环境所淘汰[9]。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特点,知识总量呈爆炸式增长的同时,知识半衰期加速。要将学习性作为新媒体时代复合型编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着力增强编辑人才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推动编辑人才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与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编辑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删定六经,为经典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古汉语中的编辑多指对书籍的整理,如《南史·刘苞传》中的“刘苞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筐箧盈满”。近代以来,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编辑的内涵更为丰富。历经上百年的发展,编辑理论、编辑技能、编辑模式等已经非常丰富。这些最为基本的编辑理论与实践,是新媒体时代复合型人才培育的重要资源[10]。因此,要将继承性作为复合型编辑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广泛继承古今中外编辑史上的经典理论与技能,强化编辑的专业属性。编辑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编辑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支持。要在继承已有编辑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发展趋势,将创新性作为复合型编辑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11]。
(一)出台岗位素质模型
岗位素质模型,也称岗位胜任力模型或核心能力模型,指从事某一岗位的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结构[12]。新媒体时代,编辑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要立足新媒体时代编辑工作的特征与要求,出台复合型编辑人才岗位素质模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复合型编辑人才岗位素质概括为“一体四翼”。所谓“一体”,指的是编辑理论与实践素质。无论时代环境如何变化,编辑理论与实践素质均是从业人员最基本、最核心的素质,也是其从事编辑工作的“敲门砖”。编辑理论与实践素质涵盖编辑基础理论、编辑活动规律、编辑基本技能、编辑实践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复合型编辑人才“一专多能”中的“专”[13]。所谓“四翼”,指的是新媒体时代复合型编辑人才须具备的拓展性素质,具体包括信息素质、跨学科素质、法治意识法治素养、市场营销素质。四者指向编辑工作的不同方面,涉及编辑工作理念、技术、底线、目标等多个层面的内容,是复合型编辑人才专业能力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制订分级培育方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新媒体时代复合型编辑人才培育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点。因此,要从复合型编辑人才培育的总体目标和从业人员成长规律出发,将培育工作分为若干个层级,制订分级培养方案。
首先,以编辑力型人才培育为基础。编辑力型善于梳理、归纳、提炼、总结,能够简明清晰地表达出杂乱的内容[14]。要以编辑力的提升为目标,制定基础性培育方案,提升编辑人才的编辑力,为其朝复合型编辑人才发展筑基。
其次,以多技能型人才培育为重点。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编辑工作也在变化,越来越多的软件,如排版软件、绘图软件、装帧软件等,被应用于编辑工作中。要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代编辑工作中的重要性,着力加强编辑人才的信息技能培育,发挥信息技术在编辑事业整体性变革中的作用。
最后,以多素质型人才培育为目标。立足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内涵与特征,在现代编辑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多维拓展人才素质,将和编辑工作相关的内容融入培育体系中,促进编辑人才的多维发展,打造兼有多种素质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三)转变编辑出版模式
编辑出版是出版企业的核心业务,编辑出版模式对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培育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的编辑出版模式分为编、印、发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有专门的人负责,彼此间的工作较为孤立,缺乏深入的交流和密切的合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基于单兵作战的流水线出版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出版企业的发展需求[15],并对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培养带来了负面影响。对此,要着力转变编辑出版模式,采用集成化的项目负责制。
在项目负责制下,责任编辑拥有更大的权限,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项目负责制也对责任编辑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责任编辑具备选题、组稿、文字处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也需要责任编辑熟悉市场发行规律、具有现代化营销意识以及协同多部门工作的素质。从这个角度而言,项目负责制可以促进编辑从单一技能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助力新媒体时代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培育。项目负责制也为编辑的岗位晋升提供了新的渠道,编辑能够从新人编辑一步一步晋升到资深编辑、项目责任编辑以及总编辑,这能增强编辑自我学习与发展意识,增强复合型编辑人才培育效果。
(四)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编辑出版专业是我国编辑人才培养的摇篮,广大在校学生则是编辑事业的后备力量。新媒体时代,复合型编辑人才培育不仅要做好出版企业内部编辑的培训工作,还要优化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厚植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基础。对此,要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首先,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要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着力培养契合新媒体时代编辑事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广泛邀请出版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如课程设置方案、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人才培养评价方案等的制定中,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与可行性。
其次,共建实训基地。围绕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内涵、要求,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建高品质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多维素质的发展提供平台。
最后,强化实践环节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是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将实践教学作为校企合作的重点,利用好出版企业的实践平台和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品质。例如,让学生参与到出版社项目中,由出版社委派编辑指导学生参与审稿、改造和校对等实践[16]。
对于编辑人才而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从编辑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出发,着力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并从出台岗位素质模型、制定分级培育方案、转变编辑出版模式、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四个方面助力编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佳宁.(授权发布)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 c_1118891128.htm,2016-05-18.
[2] 李进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大力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49-55.
[3] 孟庆研.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60-61.
[4] 李国胜,龚荣伟,许志武.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短板及优化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7(19):45-49.
[5] 周天明.复合型出版编辑人才的培养[J].西部广播电视,2015(10):33-35.
[6] 张雪梅.数字化出版时代高校学报复合型编辑的培养[J].常州信息職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3):28-31.
[7] 赖亮.刍议复合型编辑的基本素质与培养模式[J].中关村,2022(8):120-121.
[8] 黄慧娟.变局中奔跑的出版人:新时代的复合型编辑[J].环球首映,2021(12):214-216.
[9] 金月华.论复合型编辑的人力资源特质及开发[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0(5):163-166.
[10] 王武林.探索媒介转型时期数字编辑人才的教育创新模式[J].传媒评论,2017(5):45-47.
[11] 万学.数字出版时代优秀编辑的必备素养[J].今传媒(学术版),2019(7):127-128.
[12] 张立科,赖青,王威.新时代优秀编辑的能力素质模型研究[J].出版参考,2018(11):15-18.
[13] 裴路.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新解[J].出版广角,2009(8):55-57.
[14] 邢建春,张亚晓.复合型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路径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0):168-169.
[15] 刘红.论新时代背景下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培养[J].出版参考,2022(1):8-10.
[16] 徐东.基于校企合作培养编辑出版人才模式的思考[J].中国出版,2010(22):39-40.
作者简介 邢有涛,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