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淑才
语文课程的思考性、文化性及语言性,往往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趣味。为了使语文作业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教师需要根据“双减”要求,进行教育内容的改革,既要减轻数量繁杂的作业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又要增加作业内容的趣味性与多样性,如此才能使学生在明确的学习目标下,通过完成作业来提升学习效率,展现出语文教育的独特优势,并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通常都在应试环境的限制下,很少关注自身实际的学习需求,一般都是跟随教师的脚步对知识进行探索,并通过大量书面作业的完成,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巩固。这种比较片面的教育形式会在很大程度上使思维比较活跃的小学生在单一作业内容的作用下丧失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只会按照要求被动学习知识。这样不仅影响教学效率,还使忽略个性发展规律的语文课堂难以发挥教育价值。“双减”的提出旨在进一步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通过学习压力与课业压力的减轻,让学生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探索知识内涵中,既能使作业不再成为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工具,也能在内容的提质增效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了解自身在学习活动的不足,以查漏补缺的形式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1]。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双减”思想的落实要求,将其与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的语文学习要求结合,使作业内容不仅更加精简,还能指导学生更有目标性地对知识内涵进行深层次挖掘,在增强学习体验的同时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实际情况,保证作业内容既更有针对性,又在符合学生思维规律与学习需求的同时,帮助学生在深度探索知识内涵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与语言分析能力。
小学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掌握,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与自主探究意识,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中,为今后更好地成长打下坚实基础[2]。因此,教师的教育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需要有目的性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理念,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分析与表达能力的应用中,可通过阅读、写作等不同方式,充分表达自身情感理念,并通过参与学习活动,更好地树立正确价值意识,在有效规范自身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效果。但受应试环境的限制,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选择用布置大量作业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记忆。这不仅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还使学生难以体会学习的趣味性,影响正常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而“双减”思想的提出,不仅使教师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负担的减轻,还需要教师对作业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还能使学生在课业压力的减轻下,通过思维的调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3]。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双减”思想在整体教育工作中的有效落实,布置的作业既要控制好数量,能够使学生在完成的同时对重点知识进行熟练掌握,又需要转变布置作业的形式,借助有趣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的作业内容创新中进一步提高创造力与学习能力。
年龄较小的学生往往更需要在正确的指导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主动探索知识内涵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思维,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应试环境比较侧重以教师作为整体教育工作的重心,导致很多学生都需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会使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发散自身思维活力,也无法在自主意识的形成,主动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4]。而“双减”政策的落实,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更重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锻炼,既要保证其主动完成作业,又需要通过内容的创新,给予学生更好的作业完成体验,在发挥提质增效作用的同时,使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得到提高。基于小学生自控能力差的问题,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内容需要突出对学生自主意识的锻炼,在设计时要减少一些枯燥且过于机械的作业内容,如要求学生大量抄写课文,并增加一些有趣味的内容,如户外实践、自主查找学习资料等,使学生意识到主动完成作业不仅很有成就感,还能够加深学习印象,更好地向教师与同学展示自我。
作业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可以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对知识框架进行再梳理,并通过有效应用达到锻炼语言学习与应用能力的目的。为了更好地使语文作业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教师需要对作业布置方法进行合理优化,选择更满足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增强学生作业完成体验感,确保学生高效完成作业,更好地掌握知识。语文学科本身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单纯按照课本内容学习知识,学生远远达不到应具备的知识储备。只有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才能使其在主动探究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自主性,进一步挖掘语文知识内涵。传统的语文作业布置形式一般是让学生完成练习册,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大量语文习题的解答应用知识,提高学科成绩。但形式刻板的作业布置方式会严重限制学生的主动意识。枯燥的学习内容会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树立唯成绩论的错误观点,与素质教育发展理念严重背离。教师应与时俱进地探索“双减”思想的价值内涵,在减负增质思想下探索更贴合教育实际的作业布置方法。如教师可以打破书面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进行语文知识内涵的进一步探索。在学生学完描写风景的课文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大自然,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感受美丽的自然风景,并根据学到的语言应用方法与写作技巧,写出更有生命力的作文内容。相较于困在教室和家里所开展的学习活动,亲身的体验不仅更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还能让学生在参与中激发写作灵感,使原本内容单一且枯燥的文章在学生语言文字的精妙应用下变得更生动,保证语文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开展效果。
被动的学习环境会在极大程度上对思维活跃的小学生产生一定限制,使其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很少产生学习感悟,只是在固定的框架下对知识进行探索。学生对教师的话语言听计从,甚至对教师讲解知识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也不敢指出。教育体制的不断转变,使学生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受到更多重视。教师作为教学的引领者,需要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更主动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督促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主动开展学习活动,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5]。由于年龄较小,不少学生存在自控力差的问题。教师如果不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则会导致学生无法更好地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索。教师应在“双减”思想的帮助下,既保证作业量的减少,又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完成作业的好习惯,使其在学习能力和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中,更好地探索知识。
阅读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能帮助学生在文字材料的整合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储备。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本节课学习的课文类型是童话,教师则可以紧跟学习重点设计作业内容,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寻找同题材的童话故事进行阅读。为了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做阅读笔记,对文章的写作形式、情感表达方式及优秀词句进行一一记录。有效的阅读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语言应用能力[6]。
学生完成语文作业可以了解自身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对教育工作进行反思与改良。传统的作业都是要求学生进行书面写作,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批改,十分浪费时间。长期的作业批改也会导致教师无法在大量的习题内容中,及时获取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极大地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无论备课还是教学,教师都能借助信息技术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对作业内容进行减负增效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整节课的学习表现与问题回答情况,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作业内容,之后在网络平台上进行问题与答案的录入。学生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习题即可,系统会自动判定相应的作业分数。而教师则可以在信息平台上直接预览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与答题分数,根据正确率的高低了解学生对某个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在接下来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就能设计更有针对性的讲课内容,以答疑解惑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问题[7]。相较于一味对课文进行抄写或书写习题册的作业完成形式,更有新意的互联网答题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在反复思考中书写出正确答案。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作业布置效果,教师也能在减轻工作压力的同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办法,在提高作业布置效率的同时,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高质量的作业可以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所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在举一反三中提高实践意识、学习能力与文化素质,保证教育工作顺利推进。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观点,除了要加强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掌握,还要在“双减”思想的帮助下,进一步对语文作业进行优化,减少作业量与难度,增强作业的趣味性与探究性,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更好地通过完成作业,提高语文素质与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