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 敏
在幼儿园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遵循适宜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趣味性原则,选择一些幼儿喜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与内容,并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灵活设定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形式,让每个幼儿都能自主、积极融入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中,从中获得感悟、体验、技能,提高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在幼儿园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丰富垃圾分类教育资源,不再把环保教育内容局限在课程知识内,而是要让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更多的垃圾分类技能、方法,促使幼儿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幼儿园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效策略进行深度剖析,希望给培养幼儿垃圾分类习惯教学提供借鉴。
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教师通过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能够为幼儿营造温馨、良好的主题教育环境。在以往的主题教育环境创设中,通常都是教师单方面动手、设计、构思,幼儿缺乏参与环境创设的机会,而在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以制作垃圾桶、张贴“垃圾分类”标语、绘画“垃圾分类”图片的形式参与环境创设活动,这样既能够增强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也能够丰富主题教育内容,使幼儿有更多主动探索的机会,实现课内课程资源和课外课程资源的整合,拓宽幼儿的知识面,使其真正收获经验、知识、技能,提高主题教育活动效率。此外,在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中,幼儿会对环境保护有更深刻的理解,感知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意识,时刻约束自身的言谈举止,将来成为一名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教师要创新、优化主题教育活动形式,以激发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1]。
通过对幼儿园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的情况进行调查,笔者发现,当前活动开展次数比较少,教师只是形式化地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或者在五大领域教育中“一带而过”有关垃圾分类的课程内容。这样不仅无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还不利于丰富幼儿的在园生活,导致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形式较单一,无法展示出主题教育活动的德育价值和功能[2]。
在当前的幼儿园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中,虽然教师意识到了培养幼儿垃圾分类习惯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落实、实践期间,没有给予幼儿操作、动手的机会。一般情况下,教师只是单方面讲解垃圾分类的常识、知识,没有围绕垃圾分类主题让幼儿去体验、操作,这样根本无法让幼儿牢记垃圾分类的方法。对此,教师一定要创新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形式,让幼儿通过制作分类垃圾桶、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的形式,收获更多的知识、技能,这样才能够提高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的质量[3]。
在当前的幼儿园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中,很多教师缺乏家园共育意识,认为凭借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激发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但是通过实际调研发现,只依靠教师、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力量是不够的,幼儿在园期间能够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但是在回归家庭生活后,立马会有乱扔垃圾、垃圾不分类的行为,这主要是因为家长缺乏垃圾分类意识,缺少对幼儿的行为引导,无法发挥榜样的作用。因此,在幼儿园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家园共育,在与家长的合作中,让垃圾分类理念真正渗透到幼儿的生活,取得理想的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成效[4]。
在幼儿园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要让幼儿以集体的形式参与,这样既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又能够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为其将来的生活、工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5]。首先,教师要围绕艺术、科学、语言、健康、社会等领域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以集体活动的形式探索垃圾分类的知识,让垃圾分类教育理念全面化渗透到教育领域,激发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环保意识。例如,在“垃圾分类”社会活动中,教师要突出幼儿自身的主体作用,鼓励幼儿介绍垃圾的危害,以及垃圾桶的标志、作用等,让幼儿以分组游戏的形式,对垃圾分类方法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并共同检验垃圾分类的成果。最后,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观看视频的形式,再次巩固垃圾分类的知识、方法,让每个幼儿都争当“环保小卫士”,取得理想的主题教育活动成效。其次,在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要想让幼儿以集体的形式来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技能,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垃圾分类”小游戏,让幼儿利用自然物、废旧材料开展垃圾分类活动,感受垃圾分类的成就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以集体、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废旧物进行垃圾分类,之后把分类之后的垃圾物、废旧物作为“变废为宝”的材料。教师要多肯定、鼓励幼儿的想法与行为,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的自信心,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在幼儿园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中,要想取得最佳的环保教育成效,教师就要为幼儿创设环保环境,营造自然、温馨的教育氛围,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垃圾分类”教育思想、内容的影响,培养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素养。教师可以围绕“四季有绿”原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幼儿园内种植一些绿色的景观植物,设立相应的“景观带”。这样既能够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能够保护幼儿的眼睛,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垃圾分类意识,使幼儿健康成长。同时,教师要围绕“生态环保”理念运用新型的环保材料,发挥幼儿园环境、教室环境的教育价值与功能,利用旧麻绳、枯树枝、旧木头等废旧材料制作“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的标志语,让幼儿在幼儿园内随处可见,让人文精神、生态文明理念全面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意识。幼儿园、教师要把创设环保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通过创设适宜的活动情境、环保氛围,增强幼儿参与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的自主性、积极性,丰富幼儿的垃圾分类、环保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可以在幼儿园楼道展示一些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常识、绘本素材,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让幼儿在日常阅读中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技能,大胆体验、探索、尝试,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中,激发幼儿的主体意识,使幼儿间互动、沟通、交流,让幼儿感觉到自己能为保护环境、垃圾分类作出贡献。
在幼儿园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中,要想激发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教师就一定要利用富有创造性、多样性特征的教育活动,把垃圾分类主题教育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通过无形渗透,行为引导,让垃圾分类意识深刻融入幼儿的内心、思想,潜移默化地熏陶幼儿的情感、心灵,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效。首先,在幼儿晨间谈话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展开思想引导,让幼儿大胆分享前一天的趣事,之后引出一些环保技巧、环保知识、垃圾分类知识等。例如,前一天刚刚组织了“亲子环保考察团实践活动”,小红提出:“昨天回家之后,我对一天的环保考察活动进行了反思。”这时候教师要加以引导:“在之后的环保考察团实践活动中,我们该如何改进环保考察流程?在遇到问题时需要如何解决?”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够增强环保意识,掌握垃圾分类的技巧、方法。其次,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投入相关原材料,让幼儿展开实践操作。例如,教师可以在美工区域为幼儿提供水彩笔、油画棒、刮画纸等,鼓励幼儿去装饰、绘画垃圾桶;可以在益智区域为幼儿提供小型垃圾桶、垃圾模型,让幼儿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实践、区域活动;在阅读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绘本素材《垃圾车来了》,让幼儿在阅读中了解垃圾分类知识、技巧;在角色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我国环保工人服装图片,并为幼儿准备钳子、塑料袋,让幼儿开展“小小清洁工”的角色扮演活动,激发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在餐后活动中让每个幼儿都成为“小小监督员”,让幼儿相互监督“是否正确投放、分类垃圾”,并在教室中放置垃圾桶模型,让幼儿自主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另外,在幼儿马上离园时,教师一定要让幼儿再次回顾环保课程内容,让幼儿归纳垃圾分类常识、知识,以加深幼儿对垃圾分类内容的记忆,培养幼儿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在幼儿园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中,要想真正激发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环保意识,只依靠幼儿教师、幼儿园管理者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家园共育活动,形成更大的教育合力。幼儿园和教师要鼓励幼儿家长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教育活动,感知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的意义、可行性,在家园共育下,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垃圾分类教育素材,组织开展趣味性、多元化的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同时,通过家园共育活动,家长能成为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的合作伙伴,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环境,保证环保教育活动的连贯。幼儿在幼儿园内接受“垃圾分类”主题教育的熏陶、感染,在回归家庭生活之后,还能够在家长的引导、指示之下,继续把垃圾分类行为延续下去,从而增强自身的垃圾分类意识,在生活、学习活动中,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幼儿园、教师要加强对幼儿家长的引导,让家长树立积极、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意识到让幼儿掌握垃圾分类技能的意义和必要性。幼儿园、教师要改变以往开展讲座活动、家长会活动的家校共育模式,通过打造趣味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完成垃圾分类任务,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让垃圾分类思想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中,提高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的效率、质量。此外,教师要把家园共育活动、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深度融合,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获得更多经验、常识、技能。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把垃圾分类作为核心主题内容,积极创新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模式,用幼儿喜爱的形式渗透垃圾分类思想、观念,让幼儿通过自身努力收获垃圾分类技能,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同时,在幼儿园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家园合作,积极向幼儿家长传递一些正向的垃圾分类思想,让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能够约束、引导、管理幼儿,这样才能够让垃圾分类思想真正内化于幼儿的思想、行为之中,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