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2023-09-10 07:20陈桃平
小学生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师

☉陈桃平

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和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首要任务,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语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表达能力和思维意识的提升。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以及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具体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小学生拥有更加广泛的途径接触互联网,在电子设备上能够获得感兴趣的信息,通过电脑或者平板就能实现在家中学习,他们已经习惯了网络中精彩的动画和有趣的授课模式,导致回到课堂中面对粉笔和黑板这样单调的组合时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即便是运用多媒体设备展开教学,也无法做到让每个人都亲自体验科技的便捷,不能精准照顾到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在对比之下逐渐对语文失去兴趣。此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小升初考试压力,教师为了帮助他们提高分数,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无论是知识点的介绍还是课程的安排都非常紧凑,为学生增加了较大的心理负担和学业压力,无暇静下心来感受语文的乐趣所在,久而久之对其产生抵触的情绪。

(二)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多是以教师为主体,用单一的方式向学生传输知识点,忽略了师生间交流互动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同样如此,通常是由教师先行介绍本节课将要阅读的文章,将其中的重点字词列举到黑板上或者大屏幕中,带领学生在反复的朗读或抄写中强化记忆,而后针对课文的中心主旨进行分析,以此便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枯燥的流程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受不到语文的乐趣,就不能主动配合教师下达的各项任务,导致班级学习氛围沉闷,长久下去极易对该门学科产生抵触的情绪。而且长期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也不利于思维意识的发展,灌输式教学使得课堂互动流于表面,缺少引导提问,导致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环节,将问题变得形式化,单一的流程很难使其投入到学习中。

(三)教学情境缺乏趣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多数情况都是通过阅读的方式了解语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感受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学情境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一般采用课件的方式,在大屏幕上展示提前制作好的内容,跟随课堂进度加以讲解,创设的学习环境仍然是以课本知识为主,只不过是将教材中的内容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并没有起到增光添彩的作用,情境设置中缺少趣味性和深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感受不到课堂的乐趣,对于材料的分析仍旧停留在书本上浅显的认知,即便可以通过机械的习题练习提高分数,但是并不理解其中内涵,无法灵活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失去了语文学科的价值[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策略

(一)了解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年龄的特殊性,身体和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正处于快速成长时期,还不具备完善的认知能力,由于缺少社会经验,经常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仍旧以“是否有趣”作为判断标准来决定自己对待一件事情的用心程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课堂设计得充满趣味,他们会以认真的态度面对后续的学习,认真对待教师的每一次提问和互动,并带动更多人参与到活动中,烘托出活跃的班级氛围。相反,若是整体流程枯燥乏味,则很难保持长久的专注,容易出现走神或者与同桌做小动作的行为,影响听课效果。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性格特点展开教学,对学生的行为和心理有充分的了解,以便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经过日常的留心观察不难发现,中高年级的学生有着较强的自觉性,知道在课堂中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是明令禁止的,但是同样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是缺乏积极性,不愿意主动与教师进行互动,针对有问题的地方更喜欢自己琢磨,逐渐养成独自学习的习惯,没有低年级学生的活泼和主动。特别是即将步入初中的同学,随着年纪的增长进入到青春期,心理格外敏感,自尊心也很强,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对于这一类学生教师应单独对待,利用课余时间将其叫到办公室一对一沟通,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交流,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以便于课上制定针对性措施,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尤其是处在时代前沿的教育行业,多媒体因便捷的操作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深受喜爱。在互联网没有得到普及时,教师多是采用粉笔和黑板的方式展开教学,能够满足基本的字词传授,但是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或是课本知识的延伸则很难凭借语言的转述介绍清楚,使得学生无法理解深层次的内容,课堂效率得不到保障。即便是多媒体设备引入了课堂,因为技术和操作的问题,部分教师也没有合理地加以运用,使得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电脑技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借助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途径构建真实场景,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突显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利用新颖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2]。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一课教学时,要求学生掌握“然、晕、紫、昏、鸦”等生字,能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景色的美丽以及作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爱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备课环节准备四个季节中带有标志性的景物,将其插入课件中,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猜测每一张图片分别代表了哪个季节。另外按照时间的顺序制作一段视频,以直观的形式观察四季的特点以及大自然中怡人的景色。首先是冒出新枝丫的树木和刚从土地里抬起头的小草,还有农民伯伯在田间努力耕种,感受生机勃勃的场景;接着是在小河边戏水的儿童,他们拿着工具在尝试捕鱼捉虾,在太阳下晒得热极了甚至有人直接跳到水中冲凉,一旁是家长们在准备野餐的食物,一幅其乐融融的夏天景象;其次,图画中显示三五成群的好友在公园中放风筝的场景,还有带着画板在写生的同学,彰显青春的活力,这是秋高气爽的季节;最后一幅是冬天,大人们带着孩子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捉迷藏,每个人都穿着笨重的外套感受雪天的魅力,纷纷滚起雪球堆成各种形状。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现出四个季节中不同的美丽,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最喜爱的季节,并说明原因,在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交流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以课堂游戏为主导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因素,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促使更多人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游戏环节,使其感受到语文的乐趣,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吸收专业知识,真正意义上做到寓教于乐。比方说,中高年级的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格外渴望展现自我,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表现的平台和机会,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给大家布置表演任务,让大家展示自己的才华,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在无形中拉近同学间的距离,激发出浓厚的参与兴趣,使得课堂变得富有生命力,能够保持他们的新鲜感,以更加认真的态度面对后续的学习。角色扮演通常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每个人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演绎,在实践中强化对人物的理解,增强情感体验,以此保证课堂效率[3]。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认识重点生字词,了解雨来被称为“小英雄”的原因,尝试用小标题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还乡河景色描写的作用。教师将班级同学划分为三人一组的模式,分别以雨来、敌人和李大叔为主要人物挑选喜欢的情节进行演绎,自行分配角色,从语言的创编、动作的设计、服装的造型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彩排。在亲身实践中突显出雨来的爱国情怀和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敌人的凶狠可恶和李大叔的善良,通过细节的刻画和语言的加持进一步感受文章的中心主旨,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出来,使得游戏环节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动力。

(四)营造浓厚阅读氛围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不具备完善的认知能力,极易被身边事物影响,若想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教师可以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增强学习主动性。课文的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自主阅读才是真正能够拉开差距的环节,为了尽可能缩小差距,使学生保持同一水平,教师可以设置课外阅读小组烘托班级氛围,在良性的竞争中增强学习主动性。可以结合语篇的中心主旨进行拓展延伸,介绍主题相近的、适合大家研读的优秀作品,在阅读小组中共同完成赏析,并利用班会时间进行读书分享,在交流中促进对文本的理解[4]。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教学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角色的方法,体会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深沉的母爱,唤起对母亲的情感。在掌握了语篇的中心主旨后,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课外阅读,自行选择与其主题相近的作品加以阅读,有的团队选择《背影》,有的团队选择《傅雷家书》,篇幅较长的作品采用泛读的形式掌握大致含义即可。确定了拓展内容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并派出一名代表展示小组的成果,各组代表进行交流后,进入全班同学的自由讨论时间,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各抒己见中加深对亲情这一主题的理解,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得更多同学主动加入讨论中,为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五)组织分层教学活动

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教学中一概而论的方式逐渐暴露出弊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渐产生学习上的差距,并且每个人的语文基础、领悟能力、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不尽相同,使得课堂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其个体差异,结合他们的基本学情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能力范围内接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所以,教师在备课环节便要根据他们不同的水平制定对应的目标,帮助大家找回自信,在任务的设计上也要秉持分层的原则,让学生自由选择,以此保证作业的完成率[5]。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腊八粥》一课时,教师在备课环节便要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对后进生,要求他们掌握“腊、粥、腻、栗、糊涂、搅和”等生字词,并明确本篇文章的中心主旨;中等生在掌握这些基础内容的同时还要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对于等粥和喝粥这两件事情的详略描写,体会其优点;优等生在此基础之上要学习作者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并以此为例子描写自己最喜爱的一种食物。通过不同的任务使得学生能够在能力范围内更加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教师也要以激励性话语为主展开点评,学生受到鼓励后会有更加认真的态度进行后续的文章分析,减少对语文学科的排斥心理,积极主动地完成相应的作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保证学习效果。由此便突显出分层教学的重要性,在研究文本内涵的过程中完善自身的学习成果,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策略不仅体现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设计游戏、营造氛围以及分层教学这五个方面,还有更多行之有效的途径需要教师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加以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此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