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革命女性形象,丰富教学审美体验

2023-09-09 23:47李卫华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小芹情感

李卫华

统编高中語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苦难与新生”。此单元刻画了许多青年女性形象,无论是真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还是小说中塑造的女性艺术形象,都体现了女性巨大的牺牲精神和生命成长的旺盛活力,她们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永远值得铭记,她们的高尚品质是磨练意志、应对挫折的力量源泉与坚强根基,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的高低与否可以借助鉴赏者获得的审美体验的丰富及满足程度来衡量,鉴赏者获得的审美体验越丰富,满足程度越高,由此实现的审美价值相应地也就越大。”[1]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多层次、多角度感受和体验作品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创造美好的审美形象。

一、话语体验:从无声到有声

在人物形象的审美体验中,学生会首先在人物话语的引导下,调动自己的语言经验,去寻找和发现人物话语中新的审美属性,或对原有的话语经验产生更丰富、更深刻的体验。这里的话语是指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请学生关注六篇课文中青年女性说的话,梳理其诉求变化和形象特点,从说话的角度将她们分类讨论,得出合理结论。具体可分为两组:芦柴棒、冯铿、刘和珍为一组,她们的共同点是没有说话或者“没有说处”。芦柴棒被视为“猪猡”“罐装的劳动力”,生存权都无法保障,她没有话语权也没有讲话的勇气和力气,可将芦柴棒的“无言”与打杂的、带工老板、老板娘、拿莫温们的欺骗、呵斥、辱骂等对应起来,可以真切地感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罗网中底层人民的卑惨;冯铿和刘和珍是城市知识青年,受“五四”精神和进步思想感召,她们反对帝国主义侵害国家主权,主张用革命文艺唤醒人民大众,虽然没有直接说话,但可让学生根据某些细节模拟出她们要说的话,比如“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等。然而她们都无声地“死掉了”,她们话语的省略与鲁迅纪念文章的史笔特征有关,也真实地再现了面对强权时生命的无处申告与苍白无力。

小芹、水生嫂、黄新为一组。小芹的诉求是冲破封建旧势力的多重阻挠,在边区政府的支持下,追求恋爱婚姻自由,她在面对金旺调戏、恶势力迫害和母亲包办时,都敢于大声说“不”,反映她敢于斗争的个性和解放区农村正在经历着的巨大变化。水生嫂的语言集中在“夫妻话别”中,可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体验人物微妙的心理,补充人物的言外之意,体会女性含蓄、细腻的情感世界。例如“你总是很积极的”,从中体会话语中女人又嗔又爱、又舍又恋的含蓄深沉的表达爱意的方式。可以抓住重点语句分析人物传统美德中面对两难选择时的纠结心理,例如“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等话语。这句话里句号不能改为逗号,如果改为逗号,那么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是假,拖后腿是真。采用句号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一方面,水生嫂深明大义,支持丈夫参军;另一方面又需要丈夫的怜爱。前者刁滑,后者温柔而多情。一个标点的差异蕴含着思想内容的南辕北辙,可见人物话语里的丰富内涵。也可以引导学生推测“探夫遇敌”一节里女人们说的话中哪些是水生嫂的语言,从而会体人物的冷静理性和领导气质。相对来说,黄新说的话最多,思想最坚定,是风雨如晦中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战斗宣言,可将她的话按照对待同志、对待孩子和对待敌人等情况分类分析,体会她温柔多情的关怀和危急时刻的坚决,体会她“携着坚定的信念,抱着忠诚的信仰,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党和革命,在枪林弹雨中树起了英雄的脊梁”[2]的崇高形象。若干个女性形象从无声到有声,从话少到话多,人物的语言变化暗示着女性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历史进步的紧密关联,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觉醒,逐步摆脱封建束缚,走向解放的历程。

二、细节体验:从古典到现代

要形成丰富的审美体验,还需要借助主体的知觉与审美对象之间更多元的活动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几篇课文中描写女性的典型片段,整理语言中古典与现代元素交融的特点:比如芦柴棒生病遭毒打这段描写中,“抓”“摔”“踢”“夺”“泼”等精炼的动词与古典小说的描写异曲同工,而“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又具有人类异化的现代主义印记,真实呈现芦柴棒在重病重击之下失去意识、全身瘫伏地面的惨状;比如“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白描手法和“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的细节描写表现出刘和珍温柔和善、多愁善感的古典性情,而两个“立仆”、三个“死掉了”这两节文字则是现代杂文句式,语句短促散乱,体现当时致命的情势和难以自制的悲愤,也体现出弱小生命陨落的迅疾与不可逆转;比如写小芹“‘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诗经》中叙述罗敷的美也是应用了这样一种迁移的手法。”[3]小芹的古典美与赵树理文艺大众化的现代语言、“山药蛋”派的诙谐风格相得益彰。水生嫂月下编席将女人置于诗化的意境中,充满圣洁的光辉和古典的浪漫,“吮”手指的细节也是传统女性掩饰内心慌乱时的经典动作,彰显了孙犁清新质朴的语言风格和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具有古典美,而当女子们成长为白洋淀的哨兵,“粉色荷花箭”则又充满现代女性的战斗豪情;黄新唱《送郎当红军》的情节具有“月下闻捣衣”的古典韵味,而危急时刻的沉着冷静与果敢刚毅则完全是现代新女性的特征。

其次,引导学生思考此单元作家在刻画女性形象时不约而同融入古典元素的原因。这些女性生活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传统势力对女性的约束依旧顽固,她们是当时社会的普通女性,必然带有传统女性的典型印记,具体体现为女性的美丽贤良、温柔多情、恭庄宽厚、勤俭持家、相夫教子等传统美德和卑下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革命催生了斗争,斗争改变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斗争形势的复杂,女性形象由柔到刚,呈现出冷静睿智、勇毅果敢、满怀信念、舍生取义等“家国同构”特点,劳动妇女和知识女性又各有侧重:劳动妇女侧重勤俭贤惠基础上的坚毅不屈,知识女性侧重理想信念基础上的舍生取义。这一发展过程中,芦柴棒们是起点,水生嫂们是过渡,黄新们是成熟,她们身上既有任劳任怨的传统美德又有敢于作为的现代风貌,古典与现代交融,丰富了女性形象的审美内涵。

三、形象体验:從丑陋到美丽

通过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的体验,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比较全面的感知,接下来还须通过个体形象内在比较、个体形象之间的外在比较等活动,归纳出单元女性形象的成长与发展逻辑,深入体验单元的革命传统主题。首先梳理个体形象的内在比较:为什么芦柴棒会受到带工老板把“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的欺骗?因为当初的芦柴棒是一个对美好生活抱有单纯希望的农村少女,而社会将她变成万劫不复的“机器”和骷髅。温和爱笑的、富有青春激情的刘和珍君,在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下变成了被子弹洞穿、被棍棒猛击的冰冷的尸骸,刹那间暖冷、美丑、生死反差强烈,控诉着帝国主义买办政府草菅人命的罪恶。鲁迅如实地记录对冯铿的印象以及她的幼稚与浮躁[4],将她的“罗曼蒂克、急于事工”与柔石的“硬气和迂”对比,表达鲁迅对务实创作而不是空谈理想的赞赏,最终“罗曼蒂克”的冯铿女士在监狱中“面目都浮肿了”,继而倒在敌人的枪口之下成为“冰冷的尸骸”。她们原本处于人生的美丽芳华之中,她们的生命原本富有青春的朝气与活力,对人生的美好有无限的憧憬,但一切都被黑暗、丑陋的时代摧残,她们的牺牲如同草芥或是引来沉默和流言,她们的命运归宿是社会发展偶然中的必然,是“三座大山”时代女性的必然悲剧。

“美皆因生命富有活力与自由表现力而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和自由价值,这也可看作是有用价值与生命价值的统一。”[5]小芹形象的发展暗寓在与三仙姑的比照中,三仙姑是被封建婚姻制度扭曲了的畸形形象,如果时代不进步,小芹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三仙姑,所幸小芹生活在解放区的民主时代,形成了泼辣果敢、充满朝气的性格。水生嫂成长为革命战士是在长期残酷的斗争中,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与民族解放的使命感自然形成的辩证统一,这使她真实自然地展现出崭新的精神面貌。黄新成长为“党的女儿”主要是因为党和红军长期的直接教育,使她内心筑起了革命信仰的坚实长城,做好了随时献生的准备和计划,这才表现出危机时刻的从容不迫和冷静果断。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个体之间的形象比较,比如同为农村女性的芦柴棒与小芹之间、水生嫂与黄新之间的异同,进而归结从生命被扭曲、被摧折到生命充满活力和自由表现力的根本逻辑:这是“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中国女性的彻底解放经历了由外到内的变化过程,外在革命形势的进展是强大动力,内在革命信仰的形成是必然结果;中国女性的命运与中国革命的进程、民族解放的命运紧密相连,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新女性的诞生。

四、情感体验:从个性到共性

“情感体验是指个体基于知觉的感受过程,包括对于对象和自身内心的品味、体悟等情感经历;它是个体性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的结果是情感经验的积累和提升。”[6]广义的情感体验包括前文所述的所有过程,这里说的情感体验特指三个方面:一是创作主体(作家)的情感,二是艺术形象(人物)的情感,三是接受主体(师生)的情感。作家的情感是通过作品唤醒其亲切的生命体验和记忆,获得价值创造的充实感与幸福感;人物的情感是人物形象表现出的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和情感态度,也寄托了作家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师生的情感是通过阅读教学进入陌生的艺术世界,获得快感或痛感等共鸣,并在陌生的审美体验中得到全新的心灵启示,进而对自我生命进行肯定或否定等反思。教学中要侧重接受主体对创作主体、艺术形象的情感的感知与交流,而每个接受主体对于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都不完全相同,情感体验的过程是追求以人物形象为媒介在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形成有效的主体间交流,达成主体之间的情感体验共识,进而通过情感体验提升思想认识。

对于情感体验过程中学生们言之成理的

争议,应充分尊重、适时引导,引导应基于人类世代追求的自由理想价值,基于中国文化语境中文化认知的世代性特征,基于在实践活动中找到共在世界的深刻共鸣。比如针对鲁迅对刘和珍和冯铿的态度差异的理解,固然有性格偏好、阅历不同等因素,但都统一于鲁迅的历史站位与历史笔法中,悼念与赞颂是基调,深刻理性地总结经验教训是过程,激励人们更有效地战斗是目的。再如对赵树理和孙犁语言风格评价的差异,都应统一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要求中:文学应更直接、更广泛反映现实、反映劳动群众生活、反映文艺协助革命;在此基础上,赵树理以农民的出身,用农民的语言讲农民的故事,表现出真实而浓厚的地域特征。孙犁的语言深受母亲、妻子和其他农村女性的影响,以特有的女性观描写冀中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再如对黄新“高大全”形象有所质疑,应统一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中,要补充讲述黄新的形象是由多个真实人物的事迹整合加工而成的[7],这足以证明她真实地代表了那一代人的坚韧品质、献身精神和人性的光辉。在这一基础上,再梳理此单元真实人物与艺术人物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体验艺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原理,总结出鞭挞“假恶丑”和讴歌“真善美”的审美主题。“人有共同的生命需要,这种共同的生命需要,就会带来相似性的美感价值体验和美感价值享受。”[8]

五、创造体验:从苦难到新生

“现代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情感的唤起、持续和深化都离不开感性形象的产生与运动。在逻辑思维的状态,情感处于抑制或从属的状态;而在知觉、想象等活动中,情感则得到激发和表现。”[9]审美体验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审美创造,教师要根据青少年偏向运动和活动的天性,将被动的分析欣赏转化为主动的创造性活动,在创造性活动中产生更丰富的审美体验。这里的活动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接受主体在女性形象的审美体验中积极能动地获得切身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联系现实进行迁移与应用、表达与交流的创造过程,以学生的创作输出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感性实践与心灵启示有机结合的基本特征。

创造活动可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课内创作活动。比较浅显的自读课文(如《小二黑结婚》《党费》等),可让学生分组在课前自行确定一个小专题(如“小二黑结婚:三个女人一台戏”“《党费》里的三处矛盾”等)制作演示文稿,分别在课堂主持、交流、讨论、小结,教师做总结性指导。二是通过欣赏其他艺术形式,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层次。比如欣赏电影《小二黑结婚》《党的女儿》,歌舞剧《白毛女》《江姐》等,课内外结合,撰写心得感悟,精选课文部分情节编演课本剧等。三是将书本形象与现实形象联结迁移,关注当下女性形象,了解她们的故事,正视她们的痛苦,尊重她们的平凡,讴歌她们的价值。比如既要学习陈贝儿、王亚平、张桂梅、黄文秀们敬业奉献、自强不息的人生宽度和生命张力,也应关注现实生活中一些女性的痛苦遭遇,进而对单元主题“苦难与新生”展开更深入的思辨:第一,苦难与新生的命题并非特定的存在,当代社会女性的生命呈现出普遍幸福、饱满、精彩的态势,她们继承了“中国女子的勇毅”传统,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道路上百花齐放,值得赞美,但也有悲苦的个案发生,必须直面与关注;第二,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并不简单,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改进的过程,要从观念、文化、制度、法律等方面真正落实男女平等,要将“尊重女性”真正落实到全社会的思想意识中;第三,苦难到新生没有必然联系,苦难不能必然带来新生,需要社会公民的人格修炼,减少乃至消除女性的“苦难”,需要公共舆论的有力监督,需要社会的理性反思与科学举措。

六、结语

在此单元多元审美体验活动中,学生将作品形象、语言、情感之美不断内化,生成多层次的高尚的审美情趣:满怀激昂与真挚,渗透强烈的爱憎,但是绝不消沉与绝望。他们体会到:即使在最艰苦的日子里也有对美好的守望,在严肃的人生主题和宏大的时代叙事中也有一份珍贵的浪漫和宁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也葆有理性光辉和正能量的抒写。为了今天和将来的幸福,为了新时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青年一代肩上的责任。

注释:

[1]赵玉:《价值范式:“恰当自然审美”的理论重构与新方向》,《社会科学辑刊》,2019年第5期,第51页。

[2][7]乔世华、赵雨彤:《〈党费〉与从孩子嘴里抢党费的女人——“重读红色经典之五”》,《博览群书》,2020年第7期,第23页,第26页。

[3]陈智强、陈智钢:《论〈小二黑结婚〉之三仙姑母女形象》,《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36页。

[4]马志伦:《为何要写并且是这样写冯铿》,《语文天地》,2013年第5期,第12页。

[5][8]李咏吟:《主体间性理论与审美价值体验的共通感》,《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21页,第22页。

[6][9]杜卫:《情感体验:美育的根本特征——当代中国美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之四》,《美术研究》,2020年第3期,第5页,第10页。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小芹情感
你看我怎么样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岩畔花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彩排
桃花丘
孩子离家出走的背后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