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
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进步飞快,网络媒介中的信息扑面而来,纷繁复杂。媒介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美国学者詹姆斯·波特指出:“媒介传播效果对人的影响就像天气对人的影响一样,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且有着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1]对于高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媒介使得信息的获取更方便、快捷、高效,然而,互联网提供的虚拟环境使人们可以隐藏在屏幕后,随心所欲地发布信息,这导致人们难以辨别信息本身的真实性、正确性、全面性。高中生尚不成熟,稍不留神便会被虚假的信息裹挟,被片面的报道引导,被错误的观点蒙蔽,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由此,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人文性、思想性、创造性的重要学科,阅读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探究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在多种多样信息的包围中清醒地保持自我,如何利用媒介信息进行创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媒介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媒介与信息素养”[2]这一概念,强调其指导公民适应数字社会的重要意义。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3]。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与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亦休戚相关。而教育乃国家之本,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是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高中生能够更为便捷地接触到许多不同的媒介,因此他们具有初步的媒介认识和媒介判断能力。但高中生好奇心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无法科学合理管控使用媒介的时间。与此同时,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处于形成阶段,对事物的判断不够辩证全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的认识多停留在表层,批判质疑能力还较为欠缺。凡此种种,极易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故而,当代高中生的媒介素养亟待提高。
目前,国内外关于媒介素养的概念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学界普遍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4]聚焦于语文教学中,则可以认为是学生秉持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态度,对纷繁媒介信息进行获取、理解、分析、评价,从而进行阅读和交流的能力。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学习任务群3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5]
媒介素养是语文素养内涵的延伸,因此,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那么,如何有效建构二者的教学关系呢?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可从这一环节找到突破口,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时应主动贯彻相关要求,适应时代变化,针对阅读教学出现的新特点,将两者紧密结合,深入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二、高中語文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一)教师对媒介素养认识不足
学生的媒介素养极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师的培养,但在语文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对媒介素养这一概念缺乏认识,将其误认为是使用媒介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或者简单理解为将课本的内容搬到多媒体课件上,呈现出媒介技能较弱,缺乏更好利用媒介进行教学的意识的特征。而认识的缺失往往导致思想上的忽视,教师也容易拘泥于现状,缺乏探索语文学科中媒介素养培养的勇气和动力。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不足是语文教学中的常态。
(二)媒介素养教育普及力度不够
教师和学生媒介素养的缺乏反映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力度远远不够。从宏观来看,政府相关部门对媒介素养的重视相对不足,从微观处看,现有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难以推进媒介素养相关活动的开展。因此,应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和关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开展。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策略
(一)深度挖掘教材
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主要依托于语文课本,因此,在教学中要深度理解教材,挖掘育人资源,充分利用教材这一工具培养学生媒介素养。
为促进高中生全面、自主发展,教育部对于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优化,根据高中生的学习特征、心理特征及对知识的感兴趣和需求程度,专家学者重新编写教材,相较于过去,撤掉了部分说教性较强的文章,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文学性强、文化底蕴浓厚的文章。同时,新版教材不仅注重理论知识水平的培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了一些实践和口语交流活动内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操水平。
基于此,教师应当在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使用现代化媒体手段自主查找所需信息,深度挖掘教材文本背后蕴藏的知识,鼓励他们进行深度研究,增强他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整合能力,同时,在进行深度研究时,可以有意识地记录自身的所见所思所感,并在网络上进行分享,进而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此外,教材中的文章体裁丰富多样,教师可根据体裁的不同特点选择媒介形式、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阅读教学。
从文章体裁来看,记叙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来还原情节,给予学生直观的认识,同时辅以适配的音乐,渲染故事氛围,使学生更好理解其所表达的情感。议论文以说理为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互联网上广泛收集文字、图片、视频等例证,并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分享,提高学生收集资料、应用媒介及交流共享的能力。说明文以说明为主,兼有叙述、描写、议论,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丰富的例子使学生知晓常见的说明方法,并将学生分组,每一小组选择一种说明方法,自行查阅资料并通过多媒体分享。
从文学题材来看,诗歌精炼含蓄、富有韵律、情感饱满,教师在讲解时可通过播放名家朗读音频、在学生朗读时播放适配韵律和情感的音乐等,使学生体悟其优美韵律、深厚内涵和丰厚情感。散文结构灵活自由、语言简洁优美,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图片和视频等使学生感受意境。小说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主,教师可以播放影视作品中与课文相对应的片段,加深学生阅读体验,并对比分析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戏剧同样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主,更聚焦于运用人物语言塑造形象,同样可采用播放影视片段教学。
(二)引入媒介资源
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可以将媒介信息引入课堂,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资源形式多样,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灵活合理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导入是教学中的首要环节,一个成功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有效课堂的开始。教师可通过媒介创设情境、问题导入、背景知识提供等方式进行。如讲授《荷塘月色》,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同时辅以适配的背景音乐进行导入,用声音和图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接感受文章描绘的美丽景象和静谧清幽的氛围。内容讲授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不可简单地采用一个模式,机械地向学生讲授知识,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针对性地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授《雷雨》,可以播放教材对应的影视片段,相比文字,影视作品更为形象生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故事内容和感受人物形象;而讲授《将进酒》《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古诗词,可以播放名家阅读片段,后让学生配乐朗诵,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课堂巩固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具有检验教学效果的功能,教师可通过提出劣构问题,让学生利用媒介学习和讲解等方式开展。如在巩固《声声慢》时,可以提出“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比较分析《一剪梅》的愁和《声声慢》的愁有何不同”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并利用PPT呈现解答,有效培养学生在网络上查找、分析、使用媒介的能力,深刻理解《声声慢》的主要情感,拓展对李清照的认识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媒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利用书籍、手机、电脑等媒介查找知识,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库,培养媒介素养。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主搜集相关资料进行预习,了解文章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在课上分享自己查找的资料,开拓视野,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其他同学查找和选择资料的方式,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提升搜索和选择知识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毋庸置疑,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也与之息息相关。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最滋润土壤,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对信息的获取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打破惯性思维,创新教学方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关键是使他们学会解读媒介信息。教师可以每个月固定时间开展一次书评、影评、时评活动,将学生分小组,让每个小组对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一个时事新闻进行全面解读。例如,2022年11月30日,美国OpenAI发布了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产生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够通过理解和学习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聊天交流。ChatGPT的出现瞬间成为热点新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教育界不外如是。教师可以召开一次媒介信息分析会,让学生查找ChatGPT相关媒介信息,了解其产生的背景、原理、用处等,并尝试使用,切身感受,分享个人对于ChatGPT的评价。在此过程中区分不同媒介的特征,学习正确使用网络的途径,比较分析ChatGPT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不同平台的解读方式,提高学生关注媒介作品的意识,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分析和使用的综合能力。
重视专题教学,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路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人物、名著、文学派别等进行特定的专题教育,如鲁迅专题、《红楼梦》专题、婉约派专题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搜集、整理阅读专题资料,教会他们整合碎片化知识,进行深入探究,还原人物和文学作品立体的本貌,拓宽学生阅读面,锻炼创新思维,在让学生获得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同時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例如,鲁迅作为被中小学课本收录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在国人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分量,而对于鲁迅的讨论也未曾停止,教师可以以鲁迅为主题设计一个专题学习任务。首先,让学生运用多种媒介,从课本上和课本外收集和筛选相关信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方向,如让学生查找鲁迅创作的文章、推荐关于鲁迅的纪录片、分享各种平台对鲁迅的经典解读,等等。其次,组织学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阅读和分析,概括对鲁迅及其作品的主要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采取泛读、略读、精读等方式阅读信息,运用媒介对多且杂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同时对阅读内容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通过成果展示分享自己所品读到的鲁迅。成果展示可以是设计主题宣传图、播放人物视频、制作演示文稿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从做中学,切身体悟鲁迅精神。若学生对于鲁迅有不同的认识,还可以采取小型演讲会、辩论赛等方式,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人,明白人是立体的。
注释:
[1]汪怀君:《后真相时代美国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19年第8期,第17页。
[2]耿益群、徐玥:《近十年国外媒介素养课程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第12期,第35页。
[3]《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政府网,2019年1月25日,https://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
[4]胡莹、项国雄:《传者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传媒观察》,2005年第8期,第42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4页。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