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艳 徐业豪 郭水根
邻面龋(adjacent caries)为临床常见龋病类型,好发于乳磨牙,其位置隐匿,易引发脱矿、牙釉质龋坏等不良状况,是导致牙本质缺损及根周病变的重要原因之一[1-2]。现阶段,树脂填充修复为邻面龋常用治疗方案,该技术可通过修补材料的填充与打磨,封闭龋损组织,以控制龋坏组织的进一步发展,达到治疗目的[3-4]。传统树脂填充多选择复合树脂材料,其渗透性不足,需配合黏结剂完成填充修复,临床获益有限[5-6]。无创渗透树脂修复则是利用渗透树脂开展的新型填充方案,可利用低黏性树脂渗透材料的流动性,进入牙釉质小管系统,其渗透性能理想,修复完整性高,不仅可获得良好填充效果,且操作简便、牙体组织损伤较轻,为早期邻面龋修复提供了更多选择[7-8]。因此,为了探究更为理想的邻面龋修复方案,本研究结合2021年6月—2022年6月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口腔科收治的80例早期乳磨牙邻面龋患儿,观察传统树脂与无创渗透树脂修复治疗早期乳磨牙邻面龋的临床效果,旨在为相关的临床病例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以2021年6月—2022年6月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口腔科收治的80例早期乳磨牙邻面龋患儿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树脂组与渗透树脂组,各40例。传统树脂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3~11岁,平均(5.12±1.63)岁。渗透树脂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11岁,平均(5.20±1.71)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儿家长均知情且自愿参加本研究。本研究在得到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伦理批号:SFYYXLL-PJ-2021-KY013)。
纳入标准:(1)经临床确诊为乳磨牙非成洞性邻面龋。(2)仅存在一对邻面龋。(3)牙周健康状况良好。(4)符合树脂修复指征。(5)首次行填充治疗。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牙周疾病者。(2)上下颌咬合关系异常者。(3)龋损深度超过牙质1/3。(4)本次填充材料过敏者。(5)患牙已出现松动、脱落者。
1.3.1 传统树脂组
行传统树脂修复治疗。(1)清洁隔离:取橡皮障隔离患牙,采用无氟抛光膏清洁牙面,并去除龋坏组织,随后取蒸馏水进行冲洗,吸干后,加压无油空气吹干牙面。(2)酸蚀:于龋损表面涂抹35%磷酸酸蚀剂,酸蚀40 s后,冲洗干净,加压无油空气吹干。(3)填充:于病损面涂布黏接剂(Hy-Bond,松风),光固化20 s后,取复合树脂(beautifilⅡ,松风)进行充填,光固化20 s。(4)抛光:将橡皮障拆除,通过抛光盘完成打磨,配合抛光碟进行抛光。
1.3.2 渗透树脂组
行无创渗透树脂修复治疗,清洁隔离、酸蚀后(方案同上),取99%乙醇对病损面进行脱水处理,时间30 s,吹干后,涂布渗透树脂(icon-infiltrant,德国DMG),静置3 min后,吸除多余树脂,光固化40 s,随后进行第2次复涂,重复静置、光固化后,进行抛光。
治疗后6个月,比较两组修复效果、患牙邻面接触松紧度、牙周指标[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牙周指数(periodontal index,PI)、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填充物损耗率、并发症情况(牙髓充血、牙齿疼痛、牙髓炎、根尖周炎)。
修复效果[9]。修复成功:充填体解剖形态完整,边缘密合或浅裂隙,无着色,无继发龋,术后无症状或轻度敏感;修复失败:充填体折断、脱落,边缘裂隙明显,修复体与牙体之间有变色,存在继发龋,术后敏感性严重。
患牙邻面接触松紧度[10]。紧密:牙线无法轻易通过患牙与邻牙间隙;适中:牙线可刚好通过患牙与邻牙间隙;过松:牙线可轻松通过患牙与邻牙间隙;无接触:患牙与邻牙间隙明显,肉眼可见。松紧度达标率=(紧密+适中)/总例数×100%。
填充物损耗率[11]。依据磨损指数(tooth wear index,TWI)进行评定,分为无磨损(0度)、轻度磨损(Ⅰ度)、中度磨损(Ⅱ~Ⅲ度)、重度磨损(Ⅳ度)。损耗率=(中度磨损+重度磨损)/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渗透树脂组修复成功率高于传统树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43<0.05),见表1。
渗透树脂组患牙邻面接触松紧度达标率高于传统树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见表2。
表2 渗透树脂组与传统树脂组患牙邻面接触松紧度比较[例(%)]
治疗后6个月,两组PD、PI、BI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且渗透树脂组PD、PI、BI指标低于传统树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渗透树脂组与传统树脂组牙周指标比较 (±s)
表3 渗透树脂组与传统树脂组牙周指标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例数PD(mm)PIBI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渗透树脂组404.05±0.762.63±0.44*3.06±0.752.63±0.58*3.31±0.721.79±0.68*传统树脂组404.07±0.812.89±0.50*3.11±0.722.84±0.66*3.22±0.692.15±0.87*t值-0.1142.4690.3044.5120.5712.062 P值-0.9100.0160.7610.0130.5700.043
渗透树脂组填充物损耗率低于传统树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见表4。
表4 渗透树脂组与传统树脂组填充物损耗率比较[例(%)]
渗透树脂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传统树脂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表5 渗透树脂组与传统树脂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乳磨牙邻面龋为儿童常见口腔疾病,其发病多与患儿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乳牙解剖结构等原因有关,具有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等特点,若未及时修复,可影响恒牙萌出,对患儿后续口腔功能存在较大影响[12-13]。目前,光固化复合树脂技术已成为龋病主流修复手段,旨在封闭龋损间隙,阻止龋坏的内向发展,在早期乳磨牙邻面龋修复中具有较高可行性[14-15]。传统树脂修复以常规复合树脂为填充材料,其本身具有一定聚合收缩性,可引起修复体边缘微渗漏,对龋损组织封闭性具有较大影响,易导致填充体脱落、变色、继发龋等不良情况[16-17]。无创渗透树脂修复则是基于无创渗透理论开展的创新性治疗方案,其生物材料为渗透树脂,该材料黏度较低,其渗透系数大、渗透速度快,可借助毛细虹吸作用,快速渗透至牙釉质小管系统,经光照固化后形成树脂-羟基磷灰石复合体,加固牙体釉质的同时,可隔离酸性物质及矿物离子的入侵,从而阻断龋坏的进一步发展,对早期龋病具有积极治疗作用[18-19]。
本研究结果显示,渗透树脂组修复成功率高于传统树脂组(P<0.05),提示无创渗透树脂修复在早期乳磨牙邻面龋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其修复作用优于传统树脂方案。究其原因,传统复合树脂需通过黏接剂附着于牙体表明,其强度及稳定性不高,且易磨损,易出现老化、变色、脱落等情况[20]。而渗透树脂的渗透性能明显更好,可渗透至牙釉质多孔隙结构中,借助黏合性能形成微机械固位,以固化牙体釉质,保证侧壁边缘封闭性与充填体解剖形态的完整性,降低继发龋风险,提高修复成功率[21]。同时,渗透树脂组患牙邻面接触松紧度达标率高于传统树脂组(P<0.05),表明无创渗透树脂修复可有效改善邻面龋患儿的邻面接触松紧度,与梁非照等[22]研究一致。分析认为,渗透树脂是基于无创渗透技术生产的创新性填充材料,可拟生态修复牙体组织,有利于牙体硬组织修复潜力的最大化,其材料黏性较低,在邻牙接触距离的调整中具有较高灵活性。治疗后6个月,两组PD、PI、BI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且渗透树脂组PD、PI、BI指标低于传统树脂组(P<0.05),表明无创渗透树脂修复对患者牙周指标具有积极改善作用,这与其牙体修复性能的改善存在直接关联。此外,渗透树脂组填充物损耗率低于传统树脂组(P<0.05)。提示与传统树脂修复相比,无创渗透树脂修复的填充物损耗更少,耐磨性更佳。且渗透树脂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树脂组(P<0.05),证实无创渗透树脂修复安全性较好,其并发症风险低于传统树脂修复。究其原因,常规树脂材料具有聚合收缩特性,易引起食物嵌塞,导致牙周问题的产生。而渗透技术产生的屏障在病损内部,其牙体抗酸性更好,邻牙接触松紧度适中,可降低食物嵌塞引起的牙周疾病,同时,其材料对冷热刺激不具有传导作用,可发挥一定牙髓保护作用,临床安全性更好[23]。
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树脂,无创渗透树脂修复早期乳磨牙邻面龋效果更佳,可改善患牙邻面接触松紧度及牙周指标,且填充物损耗更少,并发症风险更低,具有较高应用推广价值。此文的研究结果旨在为修复临床中早期乳磨牙邻面龋的最优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借鉴内容。